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国际领先芳纶企业业务变动,中国对位芳纶何去何从?

2025-08-30 00:06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对位芳纶何去何从共 2008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分钟

芳纶是芳香族聚酰胺的统称,指85%以上的酰胺键直接连在苯环上的长链合成的聚酰胺材料,连接酰胺键的为芳香环或芳香环的衍生物。

芳纶与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并称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按照结构划分,芳纶可分为间位芳纶、对位芳纶、邻位芳纶等,其中,对位芳纶以其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抗老化等卓越性能脱颖而出,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光纤增强等诸多领域。

1

龙头企业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中国对位芳纶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对位芳纶总产能3.1万吨/年,同比增长24%;产量1.5万吨,表观消费量1.8万吨,自给率83%左右。中国对位芳纶部分产品已实现出口,但部分高性能产品仍需进口,行业总体呈结构性供需矛盾

前两家龙头企业产能合计占比约72%。2024年2月,泰和新材收购宁夏信广和新材料,保障间苯二胺和对苯二胺的供应,至此泰和新材实现从对位芳纶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中国对位芳纶产能将保持强劲的扩张势头。2025年1月,中化国际旗下子公司中化高纤年产2500吨对位芳纶扩产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公司对位芳纶总产能达到8000吨/年;2025年5月,盛虹控股集团旗下江苏盛邦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对位芳纶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实现“苯-原料-纺丝-制品”的产业化贯通;河南神马芳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4000吨/年对位芳纶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30年,中国对位芳纶总产能将达5.39万吨/年,2024-2030年产能年均增长率11.8%,届时中国对位芳纶产能份额将提高至全球的41%,在全球的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2

安全防护领域消费占比不断扩大

2024年,国内对位芳纶表观消费量1.8万吨,同比增长7.4%,光纤增强和安全防护领域是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4年,中国对位芳纶在光纤增强领域消费占比40.4%,是最大的消费领域。2024年,中国光缆线路总长度7288万公里,新增光缆线路856.2万公里,同比增长13.3%,但是随着5G网络建设接近尾声,对位芳纶在光缆领域的年均消费增速逐渐放缓并保持在4%~5%之间。在安全防护领域,国际局势紧张,安全防护用品需求明显上升,带动对位芳纶在该领域的消费增长,2024年消费量同比增长14.2%,消费占比为24.9%。此外,中国对位芳纶在橡胶增强、绳索等领域的消费量增长缓慢,同比增长分别均在5%左右。

预计未来几年,光纤增强和安全防护用品仍将主导中国对位芳纶的消费增长。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终端消费也逐步回暖,橡胶增强、绳索等领域的消费增速也将有所回升,到2030年消费量将达2.5万吨左右,2024—2030年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7%。

3

竞争加剧致行业利润承压

2024年,中国对位芳纶产能快速增长,供应量增加,而消费量增长落后于产能增长;国际巨头凭借规模优势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国内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也纷纷参与价格竞争,导致中国市场对位芳纶价格下降,对企业利润产生了较大压力。2024年,用于安全防护领域的对位芳纶由于性能要求高,产品价格在23万~30万元/吨,用于绳索领域的产品在10万~15万元/吨,用于橡胶增强、光纤增强和结构材料的产品价格在15万~20万元/吨。2025年对位芳纶价格基本见底,进一步下降动力不强。

4

国际领先芳纶企业业务变动

帝人关停荷兰对位芳纶工厂

2025年1月,帝人芳纶宣布,因亚洲竞争压力,计划关闭其位于荷兰阿纳姆的芳纶纤维生产基地,这是一系列成本削减措施的一部分且十分必要。

帝人退出后,欧洲对位芳纶市场空白亟待填补,我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与快速响应能力,正逐步承接帝人原有客户资源。同时,国内企业通过差异化布局,进一步拓展增量市场。这种技术追赶与市场替代的双重驱动,不仅巩固了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更推动我国对位芳纶从进口替代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杜邦拟出售芳纶业务

2025年7月,杜邦宣布将出售Nomex(间位芳纶)与Kevlar(对位芳纶)业务,这一动作源于杜邦的重大重组计划,杜邦拟在2025年中期前完成对这两个品牌的剥离。私募股权公司Advent International与Platinum Equity正筹备提交报价,交易预计价值约144亿人民币。

杜邦芳纶业务的战略调整,为中国企业打开全球市场缺口,开辟了多重战略机遇空间。随着剥离动荡窗口期,我国对位芳纶企业可以加速渗透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对位芳纶的全球份额,同时借势向汽车安全、新能源等新兴应用场景延伸,提高产品高附加值。

化信观点

综上所述,中国对位芳纶产业正处在供需结构调整与全球格局重塑的交汇点,结构性供需矛盾的竞争压力、消费市场的升级潜力,叠加国际巨头业务变动带来的机遇,将共同推动行业在整合中突破,向更高质量的全球化发展迈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