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蛰伏到跃升,迈瑞医疗用数智化壁垒撬动周期拐点

2025-08-29 16:14

8 月 27 日晚间,迈瑞医疗发布 2025 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迈瑞医疗实现营业收入 167.43 亿元,归母净利润 50.69 亿元,扣非后净利润 49.49 亿元。其中,国际业务增速亮眼,同比增长 5.39% 至 83.3 亿元,占公司整体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约 50%。

医疗器械行业周期波动与转型变革的交织期,迈瑞医疗中报的价值远超纸面数字 —— 用流水化铸就未来增长曲线,用数智化方案打开全球突破空间,然后在周期复苏驱动下静待后半年拐点的到来。

随着下半年国内招标回暖、医疗专项债放量及流水线新品密集铺货,迈瑞医疗的增长拐点已清晰可见,而“数智化”与“流水化”的双轮模式,更是重构了医疗器械企业的长期增长逻辑。这家行业龙头,正把业绩蛰伏期转化为跃升的蓄力期。

业绩韧性背后的“增长三引擎”

迈瑞医疗中报印证了多元增长极的抗周期能力。尽管国内 IVD(体外诊断)市场短期承压,但公司通过自动化流水线的持续放量、海外高端市场的进一步突破,以及研发投入的战略定力,构建起穿越周期的核心壁垒。

2024 年,IVD 业务以 137.6 亿元营收超越 PLMS(生命信息与支持)晋升为第一大业务板块。2025 年上半年,这一优势得到巩固,IVD 板块实现营收 64.2 亿元,营收占比从上年末的 37.5% 进一步提升至 38.4%。

自动化流水线成为 IVD 业务的关键增量。随着医疗需求加速升级,体外诊断流水线已成为连接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的关键纽带,谁能率先把流水线装进更多核心科室,并以本土化服务、极致软件体验和持续迭代把装机变成扎根,谁就能锁定未来市场份额。

报告期内,迈瑞医疗 IVD 业务高端产品持续放量,MT 8000 全实验室智能化流水线在国际市场销售出 13 套,对应累计销售已达 15 套;国内市场新增订单 185 套、新增装机近 100 套。此前,迈瑞医疗回复投资者表示,仅计算 IVD 试剂、微创外科耗材、心血管耗材等业务的收入,目前流水型业务约占公司整体收入的三分之一。

IVD 之外,微创外科、心血管等等市场容量和成长性巨大的高值耗材种子业务已被迈瑞医疗确立为新的战场。心血管业务方面,公司助力惠泰全面提升三维电生理系统的产品注册准入、临床性能表现、质量及可靠性等核心竞争力。PFA、RFA 产品已顺利进入临床开展三维房颤消融手术;微创治疗则依托腔镜系统、能量平台、手术器械研发经验,布局手术机器人

当前,迈瑞医疗各业务线产品已实现从中低端到高端、从科室到全院的整体化、集成化解决方案。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公司产品覆盖中国近 11 万家医疗机构和 99% 以上的三甲医院,产品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国内市场短期趋冷,海外业务成为“减震器”。上半年,迈瑞医疗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 5.39% 至 83.3 亿元,营收占比从 2024 年底的 44.7% 升至 49.8%。发展中国家已是迈瑞国际业务的重要增长极,上半年贡献了 54.35 亿元营收,成为其全球布局的坚实底盘。

分业务来看,迈瑞医疗国际 IVD 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化学发光业务增幅超过 20%;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产线的国际收入占比攀升至 67%;医学影像产线的国际收入占该产线整体收入占比亦升至 62%,超高端超声单季销售近 4 亿元,规模已追平 2024 全年水平。

尽管 2024 年销售端受到招标延迟的短期压力,迈瑞医疗仍未缩减研发投入。2025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 17.8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维持在 10.6% 的行业领先水平。

迈瑞医疗近五年研发投入及营收占比情况,图源:同花顺

这一投入并非“撒胡椒面”,而是精准聚焦于丰富设备与耗材类产品以及 AI 创新融合。目前,迈瑞医疗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 12 大研发中心,共有 5168 名研发工程师。报告期内,武汉研发基地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外,截至 6 月 30 日,公司共计申请专利 12240 件,其中发明专利 8818 件;共计授权专利 6126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3085 件。

迈瑞医疗并没有通过压缩研发投入来粉饰短期利润,反映出管理层对科研投入的重视和长期主义与战略定力。

从设备到方案的数智化闭环

迈瑞医疗的数智化转型不是设备与 AI 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构建覆盖全科室的“设备 + IT+AI”和“设备 + 耗材”整体解决方案,破解传统医疗设备痛点,完成数智化闭环,从而实现从卖硬件到卖解决方案的价值跃迁。

传统医疗场景中,数据孤岛、诊疗碎片、管理粗放的问题尤为突出。比如超声、检验等设备“各自为政”,协议、格式、接口互不兼容,导致患者信息在科室间流转受阻,医生无法实时调用跨设备数据,诊断效率与精准度会大打折扣。而医院对设备运行状态、使用频次、故障预警缺乏统一监控,资产利用率、维护成本、能耗等数据难以量化,这种粗放式管理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迈瑞医疗的数智化方案恰恰瞄准这些核心矛盾。

以医疗物联网和设备融合创新为基础,“瑞智、瑞检、瑞影”三大专科信息系统为载体,再依托持续进化的启元 AI 垂域大模型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闭环,最终实现精准诊疗个体化,助力高水平医疗均质化,赋能医院管理精益化,开创数智医疗新范式。

财报期内,“三瑞”生态快速渗透。其中,“瑞检生态”数智实验室解决方案累计装机近 800 家医院,其中约八成为三甲医院,上半年新增装机 210 家;“瑞智生态”解决方案国内装机医院累计千余家,上半年新增项目 108 个,三甲医院就有 38 家,国际市场“瑞智联 M-Connect”仅上半年签单 107 个,签单累计 760 余个;“瑞影生态”在全国 31 省装机超 1.77 万套,上半年新增 2100 套,平台已汇聚 5.4 万专业用户、8.2 万个社群。

启元 AI 垂域大模型的持续进化,成为数智化方案的核心组成。

ICU 患者病情危重、病种复杂且变化迅速,海量数据汹涌而至,医护人员在高压的工作节奏中亟须化繁为简、穿透数据迷雾的工具,辅助医疗人员精准把握病情走势,扶生命危墙于将倾。

于是,2024 年底,由迈瑞医疗发布的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重症医疗大模型 —— 启元重症医疗大模型应运而生,实现了病情问答、建议生成、病历撰写和重症知识查询四大核心功能。

报告期内,迈瑞医疗还持续探索大模型在急诊、麻醉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科室的智能应用,在 AI 时代实现了 AI 系统对临床诊疗思维的深度内化,助力临床全面提升诊疗精准度与质量。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瑞智重症决策辅助系统 启元重症大模型实现装机医院 8 家;瑞智麻醉决策辅助系统 启元麻醉大模型实现装机医院 2 家。

收入“前低后高”下半年进入收获期

迈瑞医疗的中报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上半年的“业绩蛰伏”是短期周期因素导致。

虽然自 2024 年 12 月份以来,医疗设的月度招标数据持续改善,但由于医院采购合规性要求的提高,医疗器械企业从参与招标到收入确认的时间周期差显著拉长。今年上半年确认的国内收入,实际对应的是去年招标下滑的时间段。

因此,行业正处于订单已回暖、收入待释放的过渡阶段,且随着行业整顿进入常态化,医疗设备更新项目逐渐启动,今年上半年医疗设备招标活动也持续迎来复苏,国内市场增长从三季度起将逐季提速,如期迎来拐点。

更重要的是,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在持续加码。

2025 年以来,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两新”政策的决策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设备更新。截至 8 月份,支持设备更新的 188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覆盖包含医疗在内等领域约 8400 个项目,撬动了万亿级投资。

随着国家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新基建、设备更新项目的推进落地,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的缓解,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有望迎来长期扩容,相关医疗设备需求也将稳定上升。

在这个过程中,迈瑞医疗并未只坐等拐点到来,而是不断以研发拓疆,持续扩宽产品边界。

根据招银国际等一众机构的预期,迈瑞医疗有望在 2025—2026 年相继推出 MT 8000 迭代版本和面向基层 / 急诊的紧凑型流水线。此外,公司持续拓宽 IVD 领域新业务,6 月发布的全自动核酸检测一体机 MN 2880 聚焦于门急诊场景,可与血球、生化等优势项目协同;临床质谱也在研发中,未来或将与流水线业务融合创新。

迈瑞医疗还把研发、渠道、海外生产乃至并购资源都全面向 IVD 倾斜,以化学发光为代表的产品竞争力将在未来两年进入到全球一流水平,并逐渐开拓分子诊断、临床质谱等新的业务领域,保障 IVD 产线长期的快速成长。

根据迈瑞医疗预计,国际市场方面,2025 年下半年 IVD 收入增长将进一步提速,伴随 MT 8000 全实验室智能化流水线在海外的销售放量,国际 IVD 业务有望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内全年装机量也有望达到 200 套。作为三大业务里国产化率最低的领域,体外诊断业务的国产扩容才刚刚起步,该业务未来长期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迈瑞医疗初步测算,第三季度整体营业收入将实现同比正增长,同时延续营业收入金额逐季度环比改善的趋势。而随着下半年高端产品放量,规模效应与数智化管理双轮驱动,迈瑞医疗成本端有望持续优化,盈利水平也再上一个台阶。

当市场还在讨论行业寒冬何时结束时,迈瑞医疗已凭借整体解决方案完成数智化闭环,将冬天化作春之序章。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