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9 10:19
(来源:氨基观察)
和铂医药最新的半年报远超预期。
上半年,公司营收达7.25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7%;盈利约5.23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更是增长51倍,再次创历史新高。
这一业绩爆点源于上半年公司持续的BD交易,先后与Windward Bio AG、阿斯利康、大冢制药等达成合作,首付款超2.6亿美元,潜在里程碑款超60亿美元。这再次充分验证了,其将创新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可持续性。
得益于BD项目不断落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再创新高,达到4.4亿元,自我造血能力愈发强劲;现金储备更是高达22.91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92%,为后续管线开发提供强力支持。
但若是将其增长叙事简单归因于BD交易,则是对这家企业最深的误读。
和铂医药已连续两年半实现盈利。从2023年扭亏为盈,到2024年净利润274万美元,再到今年上半年业绩继续爆发,其底层逻辑是技术平台价值释放的质变。
基于Harbour Mice平台的高度延展和迭代,和铂医药已经实现高价值分子的“流水线生产”和BD常态化,通过多元化合作加速价值释放。与此同时,这份半年报还释放了一个新信号,处于“上升螺旋”加速通道中的和铂医药,正大步迈向3.0时代,让自己成为“抗体+”时代下,全球抗体药物研发无法绕开的合作方。
从技术输出到生态共建,从做大规模到做深价值,可以说,其正以全球抗体药物开发“新基建”的姿态,重新定义中国生物科技的全球化路径。
/ 01 /基于实力的平台玩家
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难以轻易复制。核心在于,每家企业成功,都是时代背景及自我能力的一个完美融合。
和铂医药正是如此。成立之初,其通过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Harbour Antibodies,获得全球稀缺的抗体平台Harbour Mice。
该平台不仅能生成经典的双重链双轻链(H2L2)抗体,更可独家生产仅重链抗体(HCAb)。由于不含轻链的这一特点,重链抗体最大限度的解决了轻链错配和异源二聚化的问题,使其能够开发出常规抗体平台难以实现的产品,是复杂分子构建的“底层框架”。
发生在2016年的收购,是一次不可复制的历史性机遇。而和铂医药真正的护城河在于技术平台的持续裂变与迭代。
在HCAb平台的基础上,其已形成了包括新一代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一体化ADC技术平台、mRNA递送平台,以及基于CAR功能的HCAb文库筛选平台等在内的2.0版本核心技术平台体系。
其中,HBICE是开发免疫细胞衔接器的利器,能克服当前TCE双抗研发存在的耐药性较高、依从性不足和组装效率不够等痛点。和铂医药自免TCE双抗HBM7020 (BCMA/CD3),正是基于HBICE技术平台设计不对称结构并减少轻链错配,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成药性,拥有BIC潜质,并与大冢制药达成近7亿美元的BD合作。
随着TCE热度的不断攀升,该平台有望持续为和铂医药贡献更多优质管线和BD交易。
对于当下的AI制药风口,和铂医药同样进行了深度布局。今年2月,其与英矽智能合作推进AI赋能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子公司诺纳生物推出了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通过引入AI和自动化技术赋能的抗体发现创新模式,有望与Harbour Mice平台形成AI算法与数据库的协同优势,进而大幅缩短抗体发现周期、提高效率及抗体药物开发的成功率。
不断迭代技术平台的同时,和铂医药还十分重视专利保护,已构建起覆盖全球核心市场的专利壁垒,尤其对Harbour Mice平台相关的专利保护范围极大。根据2025年半年报,公司共申请专利570项,16项专利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截至6月30日,尚有353项在受理进程中。这些专利申请会进一步加强其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
显然,和铂医药已经形成了技术平台迭代与全面专利保护的双重壁垒,利用独有的技术平台,可以源源不断输出FIC/ BIC分子,并达成BD合作。2025年至今,其已经达成4次合作,公司成立至今则已达成46次合作,手握超10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且还有销售分成可贡献稳定的现金流。
更重要的是,基于前瞻的行业洞察及平台延展,公司得以快速进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 02 /从做大规模到做深价值
量变引起质变,眼下的和铂医药,正一步步探索技术平台价值的新天花板,从做大规模到做深价值。
进入3.0时代,和铂医药依然围绕技术平台进行价值变现,但其战略内核从技术授权升级为生态共建。这正是其上半年爆发性增长的深层逻辑。
随着抗体药物进入“双抗/多抗、ADC、细胞治疗”的抗体+时代,药企对高效抗体发现平台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和铂医药正在让自己成为全球抗体药物开发的“新基建”,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其技术平台拥有非常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目前全球有3个获认可的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平台中,HCAb平台为其中唯一对外可及的抗体开发平台,掌握了源头创新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其技术平台不仅经过充分验证,生态版图更是不断扩张,加之高效的运营体系,让其能够很好地承接市场需求。
正如前文所说,其技术平台已渗透至ADC、细胞基因治疗、mRNA等机制,并从肿瘤拓圈至自免、代谢、神经等疾病领域。这意味着,其能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全面的选择;同时,其基于动态的技术迭代,使公司始终走在行业前沿,不断推出新颖的、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分子,满足合作伙伴对创新药物分子的需求。
典型如今年3月份,和铂医药成立lanc Therapeutics,借用其双抗技术平台,推进针对肥胖症的新一代疗法研发。尽管GLP-1已足够内卷,但双靶点、减重质量(如减脂增肌)的竞争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全球药企的BD需求旺盛。一旦研发顺利,后续价值兑现不可小觑。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合作生态圈不断扩大,和铂医药也来到3.0时代,从技术输出到生态共建,持续创造高价值。
新时代的BD模式已经在不断进化。比如其与Windward Bio AG的合作,首付款、里程碑款及商业分成之外,还能拿到Windward Bio母公司股权,进而享有合作方估值增值的收益,对应更高的价值。
更典型的则是其今年与阿斯利康的合作,不仅规模足够大,周期更是最长可达十年;阿斯利康还出资1亿美元入股和铂医药,未来双方还将在北京共建创新中心。随着合作越来越深度,战略价值自然越来越高。
显然,和铂医药正通过自身平台的广泛应用,加速成为全球抗体药物研发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其也借助平台优势,推动自研管线进入复杂分子和创新疗法时代。
如下图所示,短短几年间,和铂医药管线布局的深度与广度已大幅提升。数量方面,由5年前的5款产品增至目前的20多款,其适应症也已覆盖实体瘤、血液瘤、自免、代谢等疾病。
更重要的是,从单抗到双抗、多抗,到ADC及更多高价值前沿领域,和铂医药都在全力进攻;其靶点布局同样足够前瞻、差异化。典型如ADC布局,首发管线为MSLN ADC,该靶点尚未成药、潜力巨大,和铂医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高DAR值,且“旁观者效应”更强,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BIC潜力,并与辉瑞达成超11亿美元的合作。
当“技术赋能管线、管线反哺平台”的闭环达成,其正在加速进阶。这正是平台型企业,尤其和铂医药这类平台获验证企业的独特魅力。
/ 03 /务实主义的胜利
再生元、Genmab等药企的成功,让市场见识到了平台型药企的魅力,无数资金涌入这一赛道。据麦肯锡公布的数据,2019年到2021年,风投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向以治疗为基础的生物技术公司投资了超过52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流向了拥有平台技术的初创企业。
然而,当潮水退去,真正跑出来的biotech,并没有那么多,甚至多数企业仍面临着生存的严峻考验。这是因为,平台很重要,但企业不能只有平台,还必须证明自身拥有将平台进行商业转化的能力。也就是,技术优势需匹配商业模式的灵活性。
和铂医药的连续盈利、爆发增长及百亿美元业绩蓄水池,既源于其建立的全球领先抗体技术平台,也离不开其对于多元化商业模式的持续探索。
2022年,行业陷入下行周期,和铂医药前瞻性启动战略转型,通过技术平台迭代,自主研发、对外BD两手抓,并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面向全球开放合作,加速技术平台的价值释放。
2023年的首次盈利,意味着其独特商业模型——“自主研发+对外BD创收+提供I to I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得到初步验证。随后的持续盈利,则意味着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技术平台能够转换成商业价值,促进公司发展逻辑的正向循环:
稳健的造血能力为研发投入提供支撑,技术突破推动新管线与合作拓展,进而带来更强的现金流,再反哺更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与领域拓展。
眼下3.0正式启航,这种以技术平台为根基,多元化价值转化的发展路径,也为其持续做深价值,提供了充足的底气与保障。
因为,和铂医药不仅账上现金充沛、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加强,技术迭代与生态进化更是驱动着新一轮价值提速。其正在成为全球抗体药物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与更多合作伙伴,尤其与大药企的深度绑定中,构建抗周期合作网络,放大技术平台价值。
这一逻辑下,和铂医药能够在不同疾病领域、不同研发阶段获取收益,从而使创收能力更强且更稳定,飞轮加速转动。
技术平台与高效创新是基石,基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更理性、更务实的战略选择,成就了今日的和铂医药。这也将成为其日后穿越周期、持续向上的核心。
毕竟,任何一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药企,看似偶然的背后有其必然,眼光、勇气、创新与务实主义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