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8 21:30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是杰出的中国企业家,在他的自传《心若菩提》中,我们能看到一位真正践行“管理向善”的企业家。如何将善意转化为最强大的管理力量,他的经营实践为这种理念提供了生动注脚。
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他人的善意。”他甚至在《管理的实践》中直截了当地断言:“管理只能行善。”
这句话值得每个管理者深思。对人的管理,最关键的不是如何约束,而是如何激发。
因此,我们今天想与大家探讨的“善管理”,不是“善于管理”的技巧,而是“管理向善”的哲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通过管理向善,释放团队中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意与潜能。
一、曹德旺:一个“善管理”的实践者
1987年,福耀玻璃刚刚成立不久,就接到了第一笔外贸订单——香港隆辉公司2000片汽车玻璃。
当第一批产品生产出来后,曹德旺发现有些玻璃的波纹不符合标准。虽然客户可能不会发现,但他坚持全部重新生产。“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玻璃”,他在书中回忆这个决定时说, “信誉比利润重要得多。”
这种对品质的执着很快为福耀赢得了声誉。1991年,福耀开始为北美市场供货。当时国际客户对中国产品普遍存在质量疑虑,但福耀用实际表现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1993年,美国PPG公司代表在考察福耀生产线后感叹:“没想到中国能有如此高标准的汽车玻璃生产企业。”
对外善待客户的同时,曹德旺对内善待员工的理念同样令人感动。
1994年,当国家还没有强制要求企业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时,曹德旺就主动为全体员工投保。“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只有员工安心,企业才能发展。”他在自传中解释这一决定时这样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福耀也面临巨大压力,销售额大幅下滑,公司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董事会会议上,有人提出通过裁员降低成本。
“当时很多企业都是这样做的,”曹德旺在书中回忆道,“但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不裁员、不减薪。”
他在自传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思考过程:“员工就像我的家人,很多人在福耀工作了一辈子。困难时期更应该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为此,他采取了其他节流措施:高管降薪50%,中层降薪30%,但一线员工工资不变。同时,他利用生产淡季组织员工培训,提升技能水平。
这个决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金融危机过后,市场迅速回暖,由于福耀保留了完整的生产团队和技术骨干,他们成为行业内最早恢复满负荷生产的企业。
“2009年我们的业绩不仅恢复了,还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曹德旺在自传中欣慰地写道,“这说明我们对员工的投入是值得的。”
曹德旺的善管理还体现在对员工个人生活的关心上。
福耀浮法公司的总经理黄中胜,是1998年厦门大学MBA毕业生,曾经担任福耀万达工厂的采购经理。
当时曹德旺曾提醒他注意采购部一个做备品备件的采购员郑爱锋,不合适的话可以让他离开,但黄中胜拍着胸脯说他可以担保郑爱锋不出问题。
后来,郑爱锋还是因为拿回扣出了问题。曹德旺很生气,除了处理当事人,把黄中胜也找了来,狠狠地批评了他,并且撤掉了他的经理职务。
这以后,他被安排在很多的岗位工作过,反倾销办公室副主任、浮法销售部经理、浮法销售部副经理、浮法公司副总经理、浮法公司总经理,上上下下好几次,他也都没有吱声,不论在哪个岗位,都做得很好。
后来,曹德旺得知当黄中胜被贬为浮法销售副经理一职时,一家南方有名的浮法玻璃企业想用30万的年薪和总经理助理一职吸引他,但他没有跳槽,那时他在福耀的薪资才12万元左右。
他为什么没有被挖走呢?曹德旺有点好奇,就去问黄中胜。
黄中胜说道:“2001年的时候,我老婆生了个儿子,儿子名字还是老板您给起的。儿子生下来就脑瘫,在福州治疗,我一个外地人,对这里一点都不熟悉。当时公司在福州有买一些套房,我就向您说能不能借一个房子给我,这样小孩子在福州治病时,老婆可以住到那儿。老板您很热心,说:‘你可以让你老婆孩子住到我家里。’”
“老板您说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的真诚,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只是您的一个普通员工,您却一点都没有顾忌,一点都不担心我老婆住到您家,会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多少的麻烦事。”
他继续说:“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想一想,不要说是老板您,就是一个普通的朋友吧,也不会那么轻易开口让别人的老婆带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子,住到自己家里去的,但是老板您做到了。现在想起来,那口气,那神态,我历历在目。”
曹德旺又问:“我记得,与你同时进入福耀的MBA有五六人,现在却只剩下了你一人,为什么只有你一人坚持下来?”
“还是因为您,老板。”黄中胜说:“您的人格魅力。您是一个好股东,又是一个好董事长,您让我在福耀有了归属感。”
你看,曹德旺这种“善待团队”的管理理念,看似增加了企业成本,实则创造了巨大价值。福耀的员工流失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员工一家两代甚至三代都在福耀工作。
曹德旺用几十年的经营实践证明了:管理向善,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智慧。它可能在短期内需要更多投入,但从长远看,这种投入会转化为员工的忠诚、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曹德旺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管理哲学:“做企业就是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员工,对得起社会。利润只是做好这些事后自然而来的结果。”
二、管理向善的双重维度:
个人关怀与直接挑战
在谷歌前高管金·斯科特的管理学著作《坦诚相待》中,她提出了卓越管理者的两个核心维度:个人关心和直接挑战。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维度,在曹德旺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1.个人关怀:超越制度的温暖
1998年,福耀一位普通装配工人的女儿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立即进行手术,费用高达5万多元。这对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工人四处借钱无果,几乎要放弃治疗希望。
曹德旺在一次车间巡视中注意到这位员工情绪异常,询问后得知此事。他当即表示:“孩子的病不能耽误,公司先垫付医药费。”不仅如此,他还亲自联系福州市最好的医院,安排专家会诊。
手术成功后,曹德旺又特批这位员工带薪休假一个月照顾孩子。“员工的事就是公司的事,”他在书中写道,“只有员工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这种关怀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制度化的保障。
曹德旺在1994年就建立了“员工特殊困难救助基金”,比国家推行大病医保早了近十年。基金来源是公司利润的一定比例和个人捐款,其中曹德旺个人每年捐款不少于100万元。
2.直接挑战:不妥协的质量标准
然而,曹德旺的“善管理”绝非无原则的慈爱。在质量标准和原则问题上,他的“直接挑战”风格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1992年,福耀为上海大众配套生产桑塔纳轿车玻璃。第一批产品下线后,质检部门发现有三片玻璃存在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微小气泡。当时的质检经理认为问题不大,建议特批放行。
曹德旺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毫不犹豫地将这三片价值数千元的玻璃砸碎。
“客户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标准,”他在书中回忆当时的决定,“今天放过一个小问题,明天就会出现更多问题。”
他随后召集全体员工现场开会,强调:“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玻璃,99%的合格率意味着100%的不合格。”
3.平衡的艺术:严管与厚爱的统一
曹德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个人关怀”与“直接挑战”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管理艺术。
在质量控制方面,曹德旺推行“质量一票否决制”,任何不合格产品都不能流出厂区。但同时,他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奖励机制,对提出质量改进建议的员工给予重奖。仅1995年一年,福耀就发放质量奖金超过80万元。
在员工管理方面,曹德旺要求严格考勤制度,但对确有困难的员工又会特事特办。有位员工因家人重病需要经常请假,曹德旺特批其可以弹性工作,同时安排其他员工分担其工作,既保证了工作正常进行,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管理的艺术就在于把握好度,”曹德旺总结道,“太严会失去人心,太松会失去效率。只有将严格的制度与温暖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打造出真正有凝聚力的团队。”
三、管理向善,是一种最伟大的力量
曹德旺的管理智慧,让我们知道“管理向善”不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产生巨大生产力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成为福耀从小作坊成长为全球巨头的核心驱动力。
1.善意激发创新活力
2005年,福耀研发团队在开发高铁玻璃时遇到技术瓶颈,产品抗冲击性能始终达不到标准。连续三个月的失败让团队士气低落。
曹德旺亲自到实验室,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对研发人员说:“失败是成功的学费,公司愿意为你们的创新买单。”
他当场宣布两个决定:一是追加2000万元研发经费;二是给研发团队发放特殊津贴,“创新需要安心,需要物质保障”。
受到鼓舞的团队连续攻关45天,最终突破技术难关,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玻璃。
“这笔投入后来获得了百倍的回报,”曹德旺说道,“不仅是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技术自信。”如今,福耀的高铁玻璃已经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2.善意凝聚团队力量
2008年,福耀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但曹德旺宣布不裁员不减薪的决定后,出乎意料的是,员工们自发组织起了“节能降耗突击队”。
老工人们利用休息时间检修设备,提出改进工艺的建议;年轻员工组成技术攻关小组,优化生产流程。注塑车间的一位普通工人提出改进模具设计的建议,使单个产品材料消耗降低7%,全年节约成本超过300万元。
数据显示,2009年福耀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数量比2007年增长了3倍,采纳率达到65%,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这就是善意带来的生产力。
3.环境善治:宁可亏钱,绝不亏心
2004年,福耀投资8000多万元在双辽建设选矿厂,又投入8亿元建浮法玻璃二线。没想到,投产后发现环保问题:选矿废水氟超标。
专家说浓度降到0.01%就可以排放,还解释说:“牙膏里都特意加氟,一点点氟对人体无害。”
团队想了个方案:铺条无缝钢管,把废水送到市污水厂混合处理后再排放。
废水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洗矿产生的沉渣氟含量很高,这些沉渣每天多达100吨。当地政府建议买个采石坑堆填,但农民担心裂缝会导致外泄。
曹德旺听完汇报,沉思了两天,然后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关闭砂矿厂。
项目经理周杰急了:“老板,为什么关?我们需要自己的砂矿啊!去本溪买砂,每吨运费要多花100元,这会严重影响效益!”
曹德旺的回答掷地有声:“周杰啊,没有环境要效益做什么?沉渣中的氟不会因时间长而淡化。每天100吨,积少成多,会成为祸害子孙的根源。试问还有什么比心安理得更有价值?!”
就这样,2009年,福耀关闭了投资8000多万的砂矿。这个决定每年让公司多支出数千万元成本,但曹德旺说: “钱可以再赚,环境破坏了就无法挽回。做企业要对得起良心。”
4.善意,也体现在尊重供应商上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印尼成了重灾区。
那时,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接到一个消息:印尼ASAHI公司的日本总经理特地飞来中国,希望见他一面。
对方来的目的很明显——玻璃卖不出去了。仓库堆满,印尼那边湿度又大,再滞销下去玻璃只能炸掉。这位总经理几乎是带着最后一搏的心情登门的。
当晚,曹德旺请他去家里吃饭。没有寒暄太多,日本人坦诚困境。曹德旺听完,放下酒杯,当即说:“这样,从下个月开始,我们每个月向你买一船玻璃,四千吨,占我们用量九成。价格就按市场价走。”
话音刚落,日本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举杯,声音发颤:“曹总,您这是救了我们!”
曹德旺赶忙扶他起来说:“这只是我力所能及做的一点事。不必如此大礼。”
第二天,采购经理林国宗忍不住问:“曹总,为什么不趁机压价?”
曹德旺说:“你以为我们在帮别人,其实是在帮自己。供应链的上游死了,下游怎么活?他好,我们才能好。”
他没说的是:商道不是算计,是共生。
一年后,金融风暴过去,玻璃价格猛涨,市场缺货严重。可ASAHI公司仍然按原价、按时向福耀供货,一次都没涨价。
直到一年之后,对方才发来调价函,语气几乎是抱歉的。
曹德旺立刻回复:“该涨就涨,真的很感谢你们。”
最好的商业关系,不是趁火打劫,而是雪中送炭。它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而是你我共同成长。
结语:管理向善,是未来的趋势
如今,“管理向善”这个理念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谷歌、网飞、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都在推行“坦诚文化”,强调既要关心员工成长,也要直接挑战问题。而曹德旺和福耀的实践早就证明: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能凝聚人心,更能创造效益。
管理向善,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进化。它代表着企业管理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长期价值共创;从把员工当成成本,转向把员工视为伙伴;从一味索取,转向共生共赢。
管理向善,不是软性的道德选项,而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它重新定义了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与约束,而是激发与成就。
真正卓越的管理,既能以善意的关怀凝聚人心,也能以坚定的原则追求极致。
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今天,唯有回归人性本质、坚持长期主义的善管理,才能带领企业穿越周期、基业长青。
笔记侠深切认同这一理念,并致力于将曹德旺先生毕生积累的经营智慧系统提炼、传承发扬。
11月7-8日,让我们走进福州,与曹德旺先生面对面,聆听他的经营智慧,走访福耀集团、福耀科技大学,更将在千年古刹万福寺中禅修静心、启迪思维。
这不仅是一场课程,更是一场关于商道、禅道与人道的觉醒之旅。
仅限少数决策者同行。期待与你共赴这场思想与经营的双重升华。
参考资料:
1.《心若菩提》(增订本),曹德旺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2.《这5个字,曹德旺一生不敢忘》,笔记侠
3.《曹德旺:少年的贫穷,是我一生的财富》,笔记侠
4.《曹德旺: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笔记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