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国内首创 上海方案有望破解北方冷能利用困局

2025-08-28 15:02

LNG(液化天然气)在气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可用于发电的“冷能”,而在北方地区,受低温环境限制,传统技术不仅难以有效发电,反而还要额外消耗能源,导致大量冷能白白浪费。不过,一份创新LNG冷能的“上海方案”有望破解这一难题。

记者今天从隧道股份方面获悉:通过技术攻关,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LNG冷能发电+燃气电厂+智算中心”三大系统的耦合,以零下162℃的LNG冷能为智算中心等关键性基础设施“降温”,一举解决了“北方地区LNG冷能利用难”与“智算中心散热难”的两大跨行业痛点。

项目团队隧道股份上海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介绍:近年来,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正推动各行业智能化升级。AI技术的背后,算力是关键。在传统算力中心运行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热能,必须通过物理方式散热,不仅能耗极高,对算力中心降碳目标与周边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而LNG的气化过程恰恰有大量可用于降温的“冷能。

据了解,LNG冷能发电是将LNG气化外输过程中产生的冷能有效利用参与发电。若将LNG冷能中可利用部分以100%的效率转化为电力,每吨LNG可折合发电量约为240度。但在寒冷的北方,不仅传统冷能发电技术因冬季海水温度过低而无法实施,LNG接收站运行时还要开启SCV气化器,反而会增加接收站能耗,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如何让冷能“冬夏无休”,把余能也“吃干榨净”?依托隧道股份双碳科创中心,上海能建携手中汇港投能源、大唐国际等合作伙伴,在LNG冷能利用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方面再度取得重大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在建的辽宁营口LNG接收站冷能利用项目为依托,于国内首次提出构建 “LNG冷能发电+燃气电厂+智算中心”三大系统的耦合,用LNG的高品质冷能供给燃气电厂和智算中心的冷却系统,燃气电厂和智算中心的余热则反哺给冷能发电装置。这既降低了气候因素对冷能发电装置的影响,也降低了智算中心能耗水平、提高了燃气发电的效率。该创新方案不仅巧妙破解了北方LNG接收站冬季冷能利用困局,更以“冷能—绿电—算力—余热”的闭环模式,为“双碳”背景下的能源系统循环革命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样本,真正实现北方地区冷能“冬夏无休”。

在项目开发中,隧道股份上海能建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温发电技术、智能物联控制系统和余热回收技术,将助力营口LNG项目成为国内首个LNG冷能综合利用、燃机发电、智算中心耦合的冷热电综合利用项目。

根据测算,项目冷能转化率可从传统的12%大幅提高至15%;每年可实现冷能发绿电2400万度,绿色节能近1亿度电,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项目还首次构建了“冷能发电→绿电供算力→余热反哺发电”耦合的绿色产业链,其中智算中心耦合冷能利用后PUE(电能使用效率)≤1.18,可获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授牌。

隧道股份方面介绍:该项目预计2026年下半年,在辽宁营口LNG接收站建成后开工,项目的成功落地,也将为全国LNG接收站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带动600亿级低温装备产业市场的发展。

目前,隧道股份上海能建作为主编单位之一受邀参加国家能源局立项的全国首个冷能利用领域国家行业标准——《LNG冷能发电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作为主要起草成员单位主编的《液化天然气冷能发电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T/SHJNXH 0018-2025》、《液化天然气冷能发电系统调试导则T/SHJNXH 0017-2025》等相关标准已发布实施。该标准将为LNG冷能发电项目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方法指导,填补国内在冷能发电领域设计规范的空白。同时,对推动冷能发电项目设计的自主可控,促进国内形成系统的冷能发电技术体系,推进LNG冷能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看看新闻记者: 洪焕铨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