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8 10:20
(来源:明见局)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计算市场,也是AI研究人员的聚集地,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在中国。
作者|柯柏妮
美东时间8月27日,美股三大股指在平淡交投中温和收涨。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微涨0.3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0.21%,标普500指数上涨0.24%。
但当日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几乎全部聚焦于盘后披露财报的“AI芯片龙头”英伟达身上。
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也是AI 产业热度的“晴雨表”,英伟达这份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7月27日)不仅关乎其自身股价走向,更被视作判断全球AI支出趋势、甚至美股科技牛市长短的关键依据。
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因其第二财季数据中心收入略低于分析师预期,英伟达股价在美股盘后交易中上演了一波直线跳水,一度大跌超5%。而美股其他芯片股盘后亦全线下挫,AMD、博通美股盘后均跌超1%。
财报数据,超预期与不及预期的博弈
首先看超出预期的部分,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达到46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略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的462.3亿美元;净利润(GAAP)264.22 亿美元,同比增幅59%,显著超过市场预期的234.65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1.05美元,同比增长54%,同样高于1.01美元的预期值。
从绝对值来看,其营收较去年同期增加超160亿美元,净利润增加了近100亿美元,无疑,英伟达仍是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科技公司之一。
但是,作为营收贡献占比超88%的核心引擎,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56%,却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412.9亿美元,而这已是该业务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预期。
进一步拆解数据中心业务可见,GPU计算芯片实现营收338亿美元,环比下降1%,主要原因是针对中国市场的H20“特供版”芯片本季度未实现任何对华销售,直接导致约40亿美元营收缺口。
不过,网络芯片业务表现亮眼,营收为73亿美元,同比接近翻倍,一定程度对冲了GPU的下滑压力。
另一组引发关注的数据是增速与毛利率。56%的营收同比增速虽仍处于高位,但已是2023年中生成式AI热潮启动以来,连续九个季度高增长中的最低值。
毛利率方面,本季度GAAP毛利率72.4%,较去年同期的75.1%下降了2.7个百分点,非GAAP毛利率72.7%,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即便剔除1.8亿美元H20库存释放的影响,毛利率仍为72.3%,盈利能力的小幅回落也被市场纳入观察范围。
同时,业绩指引则成为了情绪导火索。
英伟达预计第三财季营收为540亿美元(上下浮动2%),虽略高于华尔街共识预期的534.6亿美元,但远低于部分乐观分析师600亿美元的预期值,且明确表示该指引未包含任何H20芯片对华销售收入。
财报披露后,英伟达盘后股价一度大跌超5%,截至当日盘后交易结束跌幅收窄至3%,市值单日蒸发约1300亿美元,同时带动AMD、博通等芯片股盘后下跌超1%,AI计算概念股普跌,市场对AI支出放缓的担忧直接落地。
黄仁勋的“信心喊话”,机遇在中国
面对市场的担忧,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财报声明与分析师电话会议中多次释放了对行业与公司前景的信心,其发言也成为解读英伟达长期战略的关键线索。
在核心产品Blackwell系列的进展上,黄仁勋明确表示“Blackwell是全球期待已久的AI平台,实现了卓越的代际飞跃,Blackwell Ultra的量产正在全速推进,需求异常强劲” 。
同时,他特别强调,英伟达的NVLink机架级计算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而这一技术的落地时机,恰好与推理型AI模型推动训练、推理性能“数量级增长”的需求相契合。
言下之意,英伟达当前数据中心业务的短期波动,不会影响长期技术红利的释放。
此外,针对市场最关心的中国市场,黄仁勋的表态更为具体。
他直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计算市场,也是AI研究人员的聚集地。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在中国,对于美国科技公司来说进军这个市场至关重要”。
他也进一步给出了量化预期“中国今年可能为公司带来500亿美元的商机,市场年增长率约50%”,并明确表达“希望向中国市场销售更新的芯片”的意愿。
这一表述不仅体现出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暗示其仍在推动与美国政府的沟通试图缓解出口限制对业务的影响。
在回应行业竞争与长期机遇时,黄仁勋针对ASIC(专用集成电路)对GPU的挑战表示“英伟达现在提供的是复杂的产品系统,而不仅仅是芯片,我们的技术存在于所有的云中更具有能效性” 。
他同时抛出更长期的市场空间判断,“AI竞赛已然开启,Blackwell是这一竞赛的核心平台;未来5年我们将通过Blackwell、Rubin等产品,抓住价值3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机会”。
这番话既回应了竞争担忧,也为投资者勾勒出技术迭代带来的长期增长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黄仁勋并未回避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谈及AI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时,他坦言“能源将一直是AI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因素”,而英伟达的应对策略是“尽可能利用每一单位能源,提供更多 AI 计算性能”,这一表述也暗示公司未来在芯片能效优化上的投入方向。
地缘、竞争与需求的三重考验
尽管黄仁勋传递了信心,但财报与市场反应已暴露英伟达未来增长的三大核心挑战,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其能否延续“高增长神话”。
1.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仍是最大变量
目前,美国政府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政策仍处于调整期。此前特朗普政府曾加强限制将英伟达排除在部分中国市场之外,随后虽放松部分限制,但要求英伟达、AMD等企业将对华销售芯片收入的15%上交,且该政策尚未转化为正式法规。
英伟达CFO科莱特・克雷斯在电话会议中透露,公司“正在等待白宫的正式规定”,同时表示“若地缘政治环境允许,第三财季H20芯片对华出货收入可达20亿至50亿美元”。
2. 行业竞争的加剧正在挤压市场空间
从当前格局来看,英伟达虽占据全球AI芯片市场约80%的份额,但竞争对手已加速布局。AMD推出的MI300系列芯片在部分AI训练场景中性能接近英伟达产品,且价格更具竞争力;英特尔也在加大AI芯片研发投入,试图挽回市场份额;此外,谷歌的TPU、亚马逊的Trainium等自研ASIC芯片,正在逐步替代其数据中心中的英伟达芯片,而众多初创企业如Cerebras、SambaNova等,也在细分场景中抢占市场。
黄仁勋虽强调“系统级产品的优势”,但随着行业从“算力短缺”向“算力性价比竞争”逐渐转变,英伟达的定价权与市场份额可能面临更严峻考验。
3. AI需求的“理性回调”或成长期挑战
过去两年,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推动科技公司大规模采购AI芯片,云厂商的数据中心资本支出两年内几乎翻了一倍,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本支出预计达6000亿美元。
但正如Emarketer分析师Jacob Bourne所言“如果AI应用的短期回报仍然难以量化,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支出可能会收紧”。
从英伟达的业绩指引来看,540亿美元的第三财季营收预期已体现出对需求增速的保守判断;而黄仁勋提到的“3万亿至4万亿美元AI基础设施机会”,虽描绘了长期空间,但短期内若云厂商、企业客户的采购节奏放缓,英伟达的增长动能仍需新的支撑点。
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英伟达接下来的动作,无论是与美国政府的政策沟通进展,还是Blackwell产能的释放速度等,都将成为判断其繁荣期是否延续的关键信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