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7 20:06
当消费级安防需求从 “看得见” 向 “看得久、看得懂” 升级,AIoT 技术又持续打破设备与场景的边界,安防 IPC 芯片行业正站在 “技术突破” 与 “场景爆发” 的双重风口。过去依赖常电、功能单一的传统芯片,已难以适配户外农场、偏远住宅、家庭看护等多元场景需求,而以 AOV(Always-On Video)技术为核心的低功耗智能化革新,正成为行业决胜的关键密码。如今,国科微、瑞芯微、北京君正等厂商纷纷加码,海思回归更加剧竞争,一场围绕低功耗、强 AI、多场景的行业变革已全面展开。
一、技术演进:从高清集成到低功耗智能的跨越
安防IPC芯片的技术发展,已从早期追求“高清分辨率与功能集成”,逐步转向“低功耗优化与前端AI赋能”,以适配电池供电、无电无网等多元化边缘场景,这一转变背后是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
在超高清与功能集成层面,行业已形成成熟技术体系。随着4K、8K视频需求普及,IPC芯片普遍支持H.264/H.265编码及1296P、4K分辨率视频处理,部分高端芯片如瑞芯微RK3588、海思Hi3559AV100可实现8K编解码;同时,芯片集成度持续提升,单颗SoC(系统级芯片)可整合ISP(图像信号处理器)、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网络接口、安全加密模块等,甚至支持多摄像头输入与3D ToF深度传感,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与成本。
例如,国科微GK7203V1系列集成64MB/128MB DDR内存、USB2.0、SDIO等丰富外设接口,还兼容RGB/I80/BT.656等多种显示接口,可直接对接屏幕实现本地交互,无需额外扩展芯片。
低功耗技术的突破是近年核心进展,AOV模式成为关键抓手。传统IPC依赖常电供电,限制了户外、偏远地区等场景应用,而AOV技术通过“超低帧率监控+智能唤醒”实现功耗优化——在待机状态下以1fps低帧率采集画面,通过NPU实时检测目标(如人形、车辆),仅在触发事件时切换至高清模式,大幅降低电量消耗。
国科微GK7203V1系列在AOV模式下功耗低至40mW,瑞芯微RV1126B的AOV 3.0技术更将待机功耗降至1mW,北京君正T41ZM/ZG芯片休眠功耗也达到1mW级,这些突破让电池供电IPC的续航从数天延长至数月,甚至支持太阳能供电,彻底摆脱对电网的依赖。此外,厂商还通过硬件优化进一步降功耗,如GK7203V1的“高精度补光控制”通过图像采集与补光灯同步联动,避免无效补光耗电;“快启加速设计”则缩短设备唤醒时间,减少启动阶段能耗。
前端AI能力的强化则让IPC从“录像工具”升级为“智能分析终端”。早期IPC需将视频传输至后端服务器进行AI处理,存在延迟与带宽压力,而新一代芯片通过集成NPU实现前端智能——国科微GK7203V1集成0.2TOPS NPU,支持人脸识别、目标检测等算法;瑞芯微RV1126B以3TOPS算力支持复杂行为分析;海思Hi3516CV610则通过专用AI加速器提升推理效率。
为降低开发门槛,厂商还开放算法生态,如国科微免费提供30余款智能算法授权,yoosee灵眸LM100芯片开放人形、哭声、火焰检测等6种AI算法,让中小企业无需自研即可实现智能化功能,加速AI视觉技术的场景落地。
二、产品格局:头部厂商差异化布局与技术亮点
在安防IPC芯片市场,国科微、瑞芯微、北京君正等厂商凭借细分领域优势形成差异化布局,海思的回归则进一步加剧竞争,各家产品在低功耗、AI算力、多场景适配等维度各有侧重,共同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国科微以“低功耗+多目成像”为核心竞争力,其GK7203V1系列是消费级IPC市场的代表性产品。该芯片采用ARM Cortex-A7+RISC-V双核架构,兼顾算力与能效,集成的0.2TOPS NPU虽属于轻算力级别,但足以满足消费级场景的智能检测需求;支持MIPI双目接入并可扩展至4目,兼容MIPI与DVP混合输入模式,能适配不同分辨率传感器,满足“枪球联动”(广角+长焦监控)、多角度监控等复杂场景,例如在可视门铃中实现门前全景与特写画面同步采集。
此外,GK7203V1的高集成度设计大幅降低成本,内置DDR内存与丰富接口,无需额外搭配存储芯片与外设模块,为电池摄像头、行车记录仪、人脸识别终端等产品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被视为消费级市场“降本增效的核心引擎”。
瑞芯微聚焦“中高端AI算力与技术整合”,其RV1126B芯片体现出较强的场景适应性。该芯片拥有3TOPS算力,支持动态拼接、数字防抖、AI-ISP等进阶功能,AI-ISP技术可优化夜视、高反差光照下的画质,解决传统IPC“夜间看不清、逆光过曝”的痛点;新增的AOV 3.0技术融入音频事件唤醒功能,能检测狗吠、玻璃破碎等异常声源,实现“音视频双监测”,进一步减少误报与漏报。
在产品矩阵上,瑞芯微覆盖从经济型(RV1103、RV1106)到旗舰型(RK3588)的全系列芯片,RK3588甚至支持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可处理更复杂的智能任务,如工业视觉中的缺陷检测、智能车载的环境感知,满足专业安防与工业场景需求。
北京君正则深耕“电池类IPC低功耗技术”,以T系列芯片建立细分市场优势。初代T41ZM/ZG芯片首次实现“全时录像”电池IPC,休眠功耗低至1mW级,助力捷高、觅睿等客户实现百万级出货;第二代T32V系列在功耗、成本、功能上全面升级,支持多摄能力,内存容量提供512Mb-2Gb多种选择,适配不同档次产品;即将推出的T33V系列进一步优化功耗与性价比,且与T32V系列Pin2Pin兼容,方便客户快速迭代产品。
北京君正的核心优势在于“芯片级软硬协同设计”,通过优化CPU、ISP、NPU的协同工作机制,在低功耗状态下仍保持高效的目标检测能力,避免设备频繁唤醒耗电,特别适合4G太阳能摄像头、户外电池摄像机等无电无网场景。
海思的回归则重塑中高端市场格局,其产品以“高性能与生态成熟度”为亮点。目前海思安防芯片阵营覆盖全价位段:旗舰级Hi3559AV100支持8K编解码与复杂AI分析,适用于高端智能安防;中高端Hi3519AV200、Hi3516DV500集成高性能NPU,支持多目成像与3D ToF;基座级Hi3516CV610则以高性价比切入消费级市场,兼容主流传感器与算法,快速适配中小厂商需求。
海思的优势还在于长期积累的生态资源,其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成熟稳定,与海康、大华等头部安防厂商的合作经验丰富,能快速响应专业安防场景的定制化需求,例如为智能交通摄像头提供“车路协同”专用算法支持。
三、市场态势:低功耗IPC崛起与竞争白热化
安防IPC芯片市场正经历“消费级与专业级双线增长”,低功耗AOV芯片成为消费级市场的核心增长点,而海思回归与多厂商布局则让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技术与生态战”,市场格局持续重塑。
从市场规模看,低功耗IPC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根据AIoT星图研究院数据,2023年低功耗IPC市场规模达112.5亿元,出货量2250万台,占整体IPC市场份额10%-20%;2024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40亿元,出货量增长至2800万台,增速远超传统常电IPC。
这一增长背后,是消费级场景需求的爆发:一方面,欧美市场人工成本高,低功耗IPC凭借“DIY安装、无需布线”的优势,快速替代传统常电设备;另一方面,4G流量资费下降推动“4G+低功耗IPC”组合普及,适用于户外农场、果园、偏远住宅等无网场景,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查看监控,无需依赖宽带网络。
市场竞争已形成“多强并立”格局,海思回归加剧行业分化。在海思蛰伏期间,星宸科技、瑞芯微、北京君正等厂商通过细分市场突破占据一席之地——星宸科技以低功耗方案SSC308DE切入消费级市场,支持快速启动与智能编码;富瀚微推出双摄AOV芯片FH8626V300,主打高检测精度与超低功耗;安凯微KM01A/W芯片则聚焦智能家居与穿戴设备。
海思回归后,凭借技术积累与生态优势,迅速收复中高端市场,其Hi3516CV610芯片成为基座市场热门选择,但中小厂商并未退出,而是通过差异化策略坚守细分领域,例如北京君正专注电池类IPC,国科微聚焦消费级多目场景,形成“海思主导中高端、中小厂商深耕细分”的竞争态势。
价格与生态成为竞争核心要素。在消费级市场,价格敏感度较高,厂商通过高集成度设计降低BOM成本——国科微GK7203V1内置DDR内存,减少外部元件数量;瑞芯微通过“SoC+协处理器”双轨制平台降低客户开发成本。
在专业级市场,生态适配能力更关键,海思凭借与海康、大华的长期合作,提供定制化算法与技术支持;瑞芯微则开放工具链,支持客户部署端侧大模型,满足工业视觉等复杂场景需求。此外,免费算法授权成为吸引中小客户的重要手段,国科微、yoosee等厂商开放数十款AI算法,大幅降低智能化开发门槛,加速产品落地。
安防IPC芯片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的双重机遇期,低功耗与智能化仍是核心主线。国科微、瑞芯微等厂商通过细分领域突破建立优势,海思的回归则推动行业技术升级,而场景化革新与技术融合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未来,随着AIoT 2.0时代的到来,IPC芯片将不再局限于安防领域,而是渗透到智能家居、工业、零售等更多场景,成为万物互联的关键节点,为智慧社会建设提供底层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