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7 15:34
作者 | Jane
上市9年,同益股份(300538.SZ)上演了一场从“上市新星”到“巨幅亏损”的坠落。这家顶着“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供应链解决方案商”光环的企业,上市首年还能赚得2791.25万元净利润,2024年却巨亏近亿元;曾凭借新能源概念撑起49亿元市值巅峰,如今市值仅剩约32亿元,约17亿元市值蒸发。
同益股份上市初期(2016-2019年),借着消费电子、5G材料的东风,公司归母净利润一度攀升至3941.66万元的高点,彼时市场对其还抱有不少期待。但从2020年开始,盈利拐点骤然出现,当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3.3%至2234.93万元,这只是亏损的“前奏”。
2021年,公司以“惠州工厂限电+ 搬迁”为由,首次陷入年度亏损,亏掉2638.04万元。2024年,同益股份亏损扩大至9551.91万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年度亏损。
深究亏损原因,公司称,一方面,江西信丰工厂搬迁产生高额费用,直接加重了成本负担;另一方面,公司计提资产减值5847万元,要知道,2023年公司刚赚回2604.55万元净利润。
究其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毛利率低是主因。2022年毛利率从的7.69%跌至2024年的5.17%,这意味着公司卖100元产品,仅能赚5块多,连覆盖基本运营成本都显得捉襟见肘。利润崩盘的连锁反应,很快传导至现金流。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49.98%,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更是跌至-2.13亿元。
2022年1月17日,同益股份股价盘中最高触及27.07元/股,对应市值达到49亿元。截至2025年8月26日,同益股份股价跌至17.46元/股,市值仅剩32亿元。对比49亿元的巅峰市值,17亿元市值蒸发的背后,是市场对其“故事不可信、盈利不可期”的用脚投票。
同益股份的困境,从来不是突发意外,而是其业务模式使然。
公司核心业务靠代理,自主能力弱。从收入结构来看,2024年电子材料占比高达59.8%,但这部分收入高度依赖代理外部品牌的产品。公司自身没有核心生产技术,议价权完全掌握在供应商手中,一旦上游企业提价或终止合作,营收立马面临承压风险。而真正属于公司的自主品牌(复合材料板棒材),收入占比仅8.46%。
公司客户集中风险较高,业绩跟着别人“过山车”。2024财报数据显示,同益股份前五大客户收入为10.05亿元,占比达32.71%,这意味着公司超过三成的收入依赖少数几家客户。一旦下游消费电子、新能源企业出现需求波动,比如手机销量下滑、动力电池产能调整,同益股份的营收和利润就会直接受影响。
另外,行业竞争白热化,利润受挤压。国内化工及电子材料分销市场,玩家众多且行业集中度低,深圳华强、力源信息等头部企业还在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同益股份本就靠代理赚“差价”,毛利率本就处于低位,在价格战的冲击下,毛利率从2022年7.69%跌到2024年的5.17%。
从2016年上市时的“新星”,到如今年度巨亏近亿的“困境企业”,同益股份靠代理“讲故事”、靠外部因素“冲业绩”,经营成绩难及预期。
眼下,公司面临难题不少:江西工厂搬迁后,产能释放迟迟不及预期;现金流压力日益加剧。更关键的是,9 年过去,同益股份既没建立起自主核心技术,也没摆脱对大客户的依赖,更没找到稳定盈利的路径。
对于同益股份而言,上市9周年不是“新起点”,而是“生死线”。如果不能尽快补上自主研发、客户多元化、成本控制的短板,未来可能会陷入更深的盈利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