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7 18:24
泰金新能引用购买的民办收费机构高工锂电的电解铜箔生产设备报告,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高工锂电哪个报告不是预测市场潜力巨大?(二)
接上一篇!
06 财务疑云,增长背后的现金流陷阱
从表面数据看,泰金新能在过去几年间营收和净利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0.05亿元、16.69亿元和21.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8亿元、1.55亿元和1.95亿元。
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现金流情况,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展现在眼前。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0亿元,同比暴跌324.26%。这种业绩增长与现金流的严重背离,令人不得不怀疑其业绩质量。
与此同时,泰金新能的资产负债率常年居高不下,2022年末为91.35%,2023年末达92.04%,2024年末虽微降至84.86%,但仍远超同行60%的平均水平。
更严峻的是,2024年其速动比率低至0.39倍(可比公司平均值为0.89),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公司可变现的流动资产几乎无法覆盖短期债务,短期偿债能力已濒临枯竭。
07 客户疑点,逆势增长的商业悖论
泰金新能的业绩增长背后还有一个更加令人困惑的现象——在下游客户业绩普遍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泰金新能却能实现业绩的逆势上扬。
泰金新能的主要境内客户包括嘉元科技、中一科技、海亮股份、德福科技等。2023年,这些主要客户中的德福科技净利润同比下降73.65%,中一科技净利润同比下降87.15%,嘉元科技净利润同比下降96.34%。
在下游客户自身经营状况不佳、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泰金新能却能获得大幅度的销售增长,这种反常现象不禁让人猜测,泰金新能是否存在通过某些手段虚增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的行为。
以泰金新能对德福科技的销售数据为例,2021年其对德福科技的销售金额为0.29亿元,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增至1.47亿元,增幅高达407%。同样,2022年至2023年,对中一科技的销售金额从1.60亿元增至1.71亿元。
08 行业凛冬,产能过剩的残酷现实
与高工锂电的乐观预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解铜箔行业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凛冬期。
锂电行业产量不断提升但利润下降,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内卷加速,价格战驱动锂电企业寻找更高附加值产品,行业正从卷价格走向卷价值。
2023年下半年以来,A股逐步收紧IPO上市通道。在PCB产业进入行业调整期、锂电产业扩建进程放缓的背景下,泰金新能所处的电解成套装备及铜箔钛阳极行业景气度与下游电解铜箔行业密切相关。
今年上半年,在AI、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景气驱动下,PCB企业业绩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上游设备商业绩却未见好转,泰金新能多家可比公司出现业绩大幅下滑情况。
如杭可科技H1营收同比下降10.85%,净利润同比暴跌43.39%;东威科技H1营收同比下降21.4%,净利润暴跌45.53%;道森股份H1营收同比暴跌35.51%;利元亨上半年不仅业绩下滑,亏损还同比扩大约4.5倍。
09 募投疑点,画饼充饥的资本故事
泰金新能本次IPO拟募集资金9.90亿元,其中15339.95万元用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项目,39718.22万元用于高性能复合涂层钛电极材料产业化项目,43936.86万元用于绿色电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
但这些募投项目背后存在着诸多疑点。一方面,公司声称已经解决了“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国外垄断,那么为何还需要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公司募投用地仍未落实,这让人不禁要问:连地都没有落实,这些募投项目是真的可行,还是只是为了IPO圈钱而编造的故事?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本次IPO募投的资金,仍有大部分投向传统产能。一旦技术路线发生变革,其巨额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极有可能迅速贬值,沦为巨大的沉没成本。
10 国际化短板,出海能力的致命缺陷
与同行相比,泰金新能在国际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报告期各期,泰金新能境外营收分别为2633.19万元、5158.77万元、1442.69万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5.07%、5.14%、0.86%,呈先升后降且于2023年出现暴跌的情况。
而可比公司中,不少企业境外营收占比或大幅提升,或小幅波动,除昆工科技外,可比公司2023年的境外营收规模均超过泰金新能。
特别是东威科技、杭可科技两家公司,2023年境外营收占比均同比大幅提升。这种对比凸显了泰金新能在国际化方面的不足。
泰金新能虽然近年积极拓展出口业务,并对韩国、匈牙利、中国台湾地区等实现销售,但主要通过匈牙利Volta能源、卢森堡电路箔业、金居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客户实现产品出口,公司至今尚未有境外经营经验。
境外市场是泰金新能增长的短板。在全球化的今天,缺乏国际化能力的企业很难称之为真正的行业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