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7 18:28
(来源:诊锁界)
封面来源:pixabay
近日,合肥一家医院暂停运营的公告引发行业关注。公告显示,由于运营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该医院自2025年8月30日起暂停运营。
公开信息显示,该院成立于2021年12月16日,经合肥市卫健委批准,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拥有医疗床位380张,重症床位32张,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康复医院。而回溯其发展轨迹,2024年因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被罚26万余元的经历,为此次停业埋下伏笔。
2024年7月15日,合肥市医疗保障局网站披露:合肥某康复医院有限公司因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被处以262691.23元的罚款。根据判决书,该医院存在对多名患者故意延长住院天数套取DRG康复病组费用的违规行为,涉及医保资金141384.57元;同时,还存在医保收费次数大于康复治疗单记载次数虚记费用的违法违规行为,涉及医保资金2733元,以上合计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44117.57元。
合肥这家医院的停业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以来,全国多地医院因不同原因停诊、注销,涵盖康复、肿瘤、妇产、综合医疗等多个领域,且多集中在民营机构。在这些停诊、注销的医院背后,有的是因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有的则是面临经营不善等问题,折射出当前民营医院乃至部分中小型医疗机构的生存危机。
医保基金作为民生「救命钱」,从严监管的底线不能动摇。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不少中小型医院尤其是民营机构,过度强调监管惩罚而忽视配套支持,可能导致部分本可通过规范调整实现良性运营的医院陷入生存危机,反而加剧区域医疗资源短缺。因此,如何在「严监管」 与「保生存」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在实践中逐步优化完善。
盘点2025年医院停诊、注销典型案例
2025年7月21日,陕西省神木市一家医院发布停诊通告,称「因医保定点资格被取消,自7月22日起暂时全面停诊,恢复时间另行通知」。神木市卫健局一名官方人士称,初步了解,该院停诊与「欺诈骗保」有关。该医院已向当地相关部门提交了材料,目前这家医院已关门,以后可能不开了。
该案的导火索是「内部人举报」。据一位离职院领导透露,停诊前,医院内部人员向医保部门举报本医院骗保,上级部门调查后确认「多少有点问题」。7月25日,神木市医保局官网发布通告,依据《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及《榆林市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书》等有关规定,正式解除与该院的医保服务协议。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医院2011年批准成立,是非营利性质的民办二级医院。2020年8月,该医院成为神木市唯一一所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当时,该医院是榆林市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国人保和太平洋保险的定点医院。
2025年8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宣和大河医院注销公示》,显示因「持证人主动申请」,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对该院予以注销,公示期为8月22日至29日。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也曾有过医保违规记录。2023年12月,中卫市医保局通报4起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案例,其中宣和大河医院在2022年度存在三大问题:重复收取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费和普通病房床位费、过度检查粪便隐血试验(OB)费、不合理使用阿尔法骨化醇和甲钴胺片。当时医保局已责令其退回违规基金并罚款,且「损失的医保基金和行政罚款已全部上缴」。
除上述案例外,2025年上半年,也曾有多家民营医院因经营危机等原因而停诊:
2025年2月中旬,西南某高端妇产医院因欠薪导致医生罢工,产科住院部停诊,患者预付费用无法退还。当地联合工作组调查确认,医院拖欠员工工资、违规收取预付费用,已协调4家助产机构开通绿色通道接收孕产妇,公安部门对法人及股东展开调查。该院2016年成立,曾以「国际化高端服务」吸引客户,如今却陷入经营危机。
2025年2月7日,某投资20.8亿的民营三级医院突然停诊,部分科室「放长假」,1400余名员工待岗,医院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680张,设有41个临床科室,却因资金链断裂破产,仅留部分医护值守处理患者退费与出院事宜。
民营医院生存困境
多重压力下的「三难」与恶性循环
2025年的一系列案例,集中暴露了当前民营医院乃至部分中小型医疗机构的普遍困境。
具体来看,民营医院面临双重医保压力:一方面,违规成本极高,如合肥某医院因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被罚26.2万元;神木某医院因骗保直接失去医保资格,彻底断了收入主渠道。
另一方面,医保控费政策压缩利润空间,DRG/DIP支付改革要求「按病种付费」,部分民营医院因管理不规范,无法精准控制成本,导致收治患者越多、亏损越多。
更深层的原因是「信任危机」与「人口红利消退」:一方面,部分民营医院此前的违规收费、医疗事故等问题,降低了患者的信任度,宁愿舟车劳顿去三甲医院;另一方面,出生率持续走低、老龄化加剧,患者总量结构变化,而大型医院仍在扩张床位,进一步挤压中小医院空间。
破局之道:
从合规经营到政策赋能的多元探索
面对生存危机,民营医院并非无计可施。上述案例提示,民营医院需从「短期流量思维」转向「长期价值思维」,杜绝骗保、违规收费等行为,建立医保基金使用内部管理制度;避开与三甲医院的「全面竞争」,聚焦细分领域;进一步从患者需求出发,改善就医流程。
从行业实践与政策导向来看,合规化、特色化、政策借力成为破局关键,其中湖南省「委管民营医院」的创新举措,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近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高质量党建引领民营医院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首次提出「委管民营医院」概念,为社会办医提供政策支持范本。
此次座谈会特别强调,加强民营医院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结对共建,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聚焦民营医院专科建设、人才引进、评审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认真落实支持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民营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3年湖南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湖南民营医院床位占比31.91%(全国30.8%)、诊疗人次占比17.69%(全国16.5%)、入院人次占比18.45%(全国18.3%),多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证明政策支持能有效激活民营医疗活力。
湖南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和重视,体现在省委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2023年、2025年,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2次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都应邀出席并发言。
省会长沙作为国家首批确定的13个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之一,「扎堆」出现一批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医疗服务成为当地重要产业之一。2023年,长沙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座谈会透露,全市40家三级医院,11家为民营医院,涌现出一批标杆和模式。
一直以来,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地方政府可借鉴湖南经验,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帮助民营医院缓解成本压力;同时,加强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引导患者分级诊疗,为民营医院分流病源。
民营医院并非公立医院的「竞争对手」,而是医疗体系的「补充力量」。
例如在基层医疗、康复护理、专科诊疗等领域,民营医院可与公立医院形成协同——公立医院承担疑难重症救治、科研教学,民营医院承接常见病诊疗、术后康复、慢性病管理,通过医联体、转诊合作等模式,共同构成区域医疗服务网络,让医疗服务更高效、更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