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拼多多创业第10年:短期净利让利于商,藏大局观

2025-08-27 17:37

  来源:盐财经

  今年九月,拼多多将迎来它的十岁生日。

  在中国互联网商业史上,十年算不上漫长,却足以让一家初创公司走完从边缘破局到重塑格局的完整历程——尤其当它诞生时,面前横亘的是早已筑起的电商帝国,这种成长轨迹便更具时代标本意义。

  2015年,就在这样的存量博弈中,拼多多找到了一条“非主流”的破局路径。它吃透的不仅是县域市场的流量红利,更是对中国消费市场分层特征的精准洞察。这场崛起,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弯道超车”案例。

  十年光阴流转,电商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行业再度陷入“地盘之争”的同质化竞争。就在此时,拼多多却展现出与十年前同样的“逆向思维”——它没有加入这场流量混战,而是将战略重心转向了更底层的产业端。

  十岁的拼多多,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它能否通过对产业深处的投入,真正构建起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生态体系?

  “反周期”的冷静

  2025年二季度的电商江湖,硝烟味比盛夏的气温更浓烈。各大平台围绕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等新业态展开贴身肉搏,争夺每一寸“地盘”。

  但拼多多的动作却透着一股“反周期”的冷静:它没有加入这场流量混战,而是在“百亿减免”的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新战略,也首次在电商行业开启了“千亿级别”的惠商行动。

  这份战略的分量,在2025年8月25日发布的二季度财报里看得真切。单季营收1040亿元,同比增长7%;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307.535亿元,同比下滑4%。这一降幅较上一季度有所收窄,且超出市场预期。

  营收增速的放缓、连续两个季度的净利润下滑,背后藏着的不是增长乏力,而是一场“舍短期利、谋长期局”的主动选择。

  敢自己踩刹车的公司,从来不是没了前进的力气,而是兜里揣着足够的底气。2025年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单季经营活动净现金流216亿元,截至6月30日,拼多多现金及短期投资总额为3871亿元,较2024年底的3316亿元增长16.4%,显示整体资金状况仍较稳健。

  “我们已经投入并将继续投入大量资源来支持商家生态系统。”财报发布后,拼多多董事长兼联合首席执行官陈磊的话,点透了“慢下来”的逻辑。

  在千亿扶持下,晋江童鞋品牌大黄蜂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过亿/拍摄:展钊

  在商家们面临挑战的关键节点,拼多多没有选择收缩战线,反而加码了“百亿支持计划”——不是把钱撒在短期冲量的营销上,而是砸进商家生态里,帮他们扛过周期、找到新机会。

  从国内的商家扶持,到全球业务的模式探索,这份投入里藏着的,是“与商家共渡难关,再一起找增长”的长期盘算。毕竟,平台的根基从来不是一时的交易额,而是和商家绑在一起的生态韧性。

  这当中带有一些理想主义。比起短期的增速数字,它更在意的是:商家能不能活得更稳?农业能不能变得更智慧?平台能不能在行业的起起落落里,始终握住那些“长期正确”的东西。

  回溯“百亿减免”实施的一年,平台为千万商家省下的经营成本早已是天文数字:仅推广服务费的退返就超百亿,不少商家一年能少花数百万推广钱,相当于直接把利润揣进了口袋。

  而“千亿扶持”的加码,更是把这份“让利”推向了新维度——不仅覆盖中小商家,还把新质商家、品牌商家纳入扶持版图,从降佣到增效,从流量倾斜到资源对接,每一分投入都瞄准了产业的“痛点”。

  “我们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深入推进‘千亿扶持’战略”,这句话里没有花哨的口号,却藏着拼多多十年未变的底色。

  农产品销量保持快速增长

  这份对产业的执念,在农产品赛道上体现得尤为深刻。

  早在二季度财报发布前,拼多多就交出了一份《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在“多多好特产”的扶持下,农产品销量同比猛增47%,00后农货商家数量增长超30%,优质品种、新质商品的SKU更是涨了54%。

  农业一直是拼多多“长期主义”中绕不开的阵地。作为从农产品上行起家的平台,它对农业的投入从来不是“公益式的点缀”。就像已经走到第五届的智慧农业竞赛,如今也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比拼。

  今年7月的预赛上,46支全球团队带着各自的“黑科技”而来:AI种庄稼、水培系统、生态育苗技术,这些原本藏在实验室里的前沿成果,在这儿有了同台亮相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这场比赛不玩“纸上谈兵”——到了下半年的正赛,选手们要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搬到真实的田间地头,去测试这些成果能不能落地。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拼多多想做的,是搭一座桥,让农业科技从象牙塔走进庄稼地,真正帮农民提高收成、帮农业提质增效。

  这些农业数据、竞赛平台的背后,是无数农产区的真实改变——浙江舟山的海鲜、湖北荆州的粮油、河南商丘的果蔬、云南昆明的土豆片,这些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农特产,正通过拼多多的链路加速出村进城。

  就像云南的土豆片,这个地道风物如今成了“多多好特产”的重点扶持对象。当拼多多的订单像春潮般涌进云南的山村,保底收购价不再是纸上的承诺,而是薯农腰间鼓起来的钱袋。曾经为温饱发愁的种植户,如今能在银行排起存款的长队。

  在云南昭通,当地土豆加工的网红薯片让农户丰产增收/拍摄:闵杉

  这或许比任何财报数字都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把“扶持”两个字,变成了普通人能摸到的实惠。

  湖北的特色大米也是如此。此前,湖北大米的“痛点”是没有统一标准,农户种米凭经验,加工厂生产走“粗放路”。而后,“订单农业”的硬办法倒逼合作工厂改头换面——你想接我的订单,就得按我的标准来,从稻谷筛选到加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得升级。

  慢慢地,大米的品质终于稳住了。而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就像给商家们搭了座桥——一边连着田间地头的品质把控,一边接着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为平台筑“护城河”

  从农产品起家,到如今成为各类产业带的“造血者”,拼多多走的从来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它的逻辑清晰明了,动作掷地有声。

  细细梳理一下,它的第一个直接动作,是在流量上主动倾斜,让中小商家不用再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发愁;费率上给出低激励,直接为商家经营减负,把利润空间还给实干者。

  更贴心的是,还配套了技术工具包和数据分析服务——不管是刚起步的小卖家,还是想升级的个体户,都能借着这些“数字化武器”,搞懂消费者需求、优化店铺运营。

  效果很快显现:卖家复购率提上来了,那些靠品质和服务留住客户的商家,终于不用再拼“低价内卷”,平台生态的活力也跟着活起来了。当中小商家能赚到钱、看到希望,自然愿意把更多心思花在产品和服务上。

  产品在拼多多热销后,义乌商家余永远开办了卷发棒工厂

  这就像给一片土地松了土、施了肥,长出的不再是“速生速朽”的低价商品,而是“枝繁叶茂”的优质供给。

  第二个动作,是在供应链上的用心。电商的竞争,到最后拼的都是“履约效率”和“成本控制”,拼多多显然看清了这一点。

  它一边加强与第三方物流的整合,把分散的物流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商品从仓库到消费者手中的链路更顺、更快;一边加快投入自研的智能调度系统,用大数据和算法优化配送路径。

  此外,拼多多“电商西进”行动还免除了西部地区的物流中转费,进一步盘活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力。

  这背后的价值,商家和用户都能感受到:单位配送成本降下来了,原本可能因为物流贵而放弃的订单,现在有了利润空间,用户收到包裹的速度也快起来了。

  第三个动作,还是前面提到过的,把“长期价值”刻进战略的基因里。拼多多的管理层说,“我们更关注平台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宁可牺牲短期利润,也要确保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基础。”

  这句话里藏着清醒的取舍:它不再追求“短期营收猛涨”的数字快感,而是愿意把真金白银投入到商家扶持、供应链建设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或许短期内,这份投入会让利润报表少一些“亮眼”,但从长远看,却是在为平台筑“护城河”,拼多多的生态就不再是“靠低价吸引用户”的脆弱模式。

  大连海参

  毕竟,电商的核心,从来不是“谁卖得更便宜”,而是“谁能让商家活得更好、让用户买得更值、让产业跑得更稳”。

  十年时间,电商行业的玩法换了一茬又一茬。当拼多多把重心放在这些“长期正确”的事情上,它正在打造的,或许不只是一个更健康的自身生态,更是给整个电商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少一点“内卷式抢地盘”,多一点“造血式谋发展”。

  这场从“颠覆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变,或将定义中国电商下一个十年的竞争范式。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