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7 10:18
(来源:中国电力报)
转自:中国电力报
“绿色发展”理念,看似宏大抽象,却早已嵌入你我身边——
它是屋顶之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静沐明媚阳光;是广袤原野间徐徐转动的大风机,展动现代翼影;是新能源汽车依托的洁净动能,亦是点亮万家灯火又日益低碳化的能源命脉……
当“十四五”规划的答卷徐徐收卷,我国能源领域提交的成绩单上,一个数字格外亮眼:我们每消耗的3度电中,便有1度来自“风吹”“日晒”“水流”。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透过“三分之一”这扇窗,我们看见一个正在“焕新”的中国。
看见绿色转型的“加速度”——
回首“十四五”这不平凡的五年,我国风电光伏产业实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跨越——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亿千瓦级”规模,连续跨越了11个亿级台阶,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谁曾想到,昔日被认为“靠天吃饭”的风光资源,如今已成为我国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而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有力打破了长期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魔咒”——即必须在“发展与减排”“增长与转型”之间艰难抉择的困局。
“十四五”以来,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5%的经济增长。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断提升,化石能源依赖度明显降低;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
这些“升降”之间,我国经济发展告别“以耗能换增长”,走上了“提质增效”的新赛道,能源消费的“油门”踩得更有技巧,经济的“赛车”跑得更稳、更远。
看见绿色民生的“小确幸”——
从打通用能“最后一公里”,到走进千家万户的“充电自由”,这场绿色变革不只关乎宏大的国家叙事,更是化作“润物无声,日用不觉”的民生温度。
2024年,我国城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较2020年少了28%,农网用户的停电降幅更是达到了44%,偏远乡镇、高原、海岛亦不再受“能源孤岛”困扰。
绿色变革之所以澎湃持久,更深层的动力,源于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的追求。生物质供暖、太阳能热水器让农村告别烧煤历史,“光伏+农业”“光伏+渔业”让村民多了份“阳光收入”,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
放眼城乡交通领域,一场更具突破性的绿色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如今,全国已有3800万辆新能源汽车驰骋于大街小巷,其背后依托的是由1669.6万个充电桩构建起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网络。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十三五”期末的10倍,98%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实现充电设施覆盖,以往“车找桩”的困局彻底扭转,正全面迈向“桩等车”的新阶段。
看见绿意中国的“新底气”——
中国的绿色转型,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单打独斗。“十四五”期间,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重大贡献。过去十年间,全球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度电成本下降80%以上,风电项目成本下降6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
然而,中国的贡献远不止于这些数字,更在于其提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经验——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政策支持与市场竞争双轮驱动的产业培育方式,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路径,为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这种“菜单式”的解决方案,迥异于西方强推的单一模式,彰显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治理智慧。
向绿向新创造奇迹,是一个古老民族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是一场关乎文明形态的深刻嬗变。中国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向世界证明: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机遇,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可以协同并进。
“十四五”的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匆匆一瞬,却在中国能源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绿色印记。生活在这场变革中的我们,是参与者、消费者,更是见证者和受益者。
责任编辑:蒋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