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7 16:03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CSC研究非银前瞻团队)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核心观点
从ABS发行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7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ABS规模达419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8%。2025年7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规模为788.6亿元,其中信贷ABS规模为291.9亿元、企业ABS规模为183.7亿元、ABN规模为312.9亿元,分别占比37.0%、23.3%、39.7%。从金融债发行情况来看,共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汽车金融公司完成13期金融债发行,合计规模161亿元。
摘要
本报告所指消费金融行业ABS基础资产主要来源于个人消费场景形成的小额、分散化债权。根据基础资产特性与场景差异可细分为(1)信贷ABS,包含微小企业贷款、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贷款以及个人汽车贷款;(2)企业ABS,包含微小企业贷款、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以及一般小额贷款债权;(3)交易商协会ABN,包含微小企业贷款、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以及一般小额贷款债权。
从ABS发行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7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ABS(包括资产支持票据ABN,下同)的规模达419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8%。2025年7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规模为788.6亿元,其中信贷ABS规模为291.9亿元、企业ABS规模为183.7亿元、ABN规模为312.9亿元,分别占比37.0%、23.3%、39.7%。
从金融债发行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7月末,本年共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汽车金融公司完成13期金融债发行,合计规模161亿元。
从二级市场交易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7月末,银行间ABS/ABN成交量环比增速回调至7.2%,较6月的16.2%有所放缓,但仍延续增长态势。交易所市场呈现分化走势,上交所成交量环比微增2.4%至10459.8万份,深交所成交量环比下降32.6%至4113.1万份。
风险提示:经济周期波动或通胀超预期上行;流动性错配与市场结构的风险;监管政策趋严。
正文
行业动态:多部门支持增强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和需求
1.1 政策动态
《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发布,首次提出“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的认定标准。2025年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令〔2025〕第7号)是我国首次针对金融基础设施构建的统一监管框架,填补了此前分散监管的制度空白。该办法明确将金融资产登记存管、清算结算、交易设施等六类核心系统纳入统筹监管范围,并首次提出“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的认定标准与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由央行负责统一协调。在运营规范上,办法要求境内运营数据本地化存储,强化参与者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并禁止使用“交易所”“清算”等名称,防范冒用金融基础设施名义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设立准入审批分工(证监会管证券期货类、央行管支付征信类)、运营机构持牌经营及高管资质审查等规则,办法构建了从设立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链条,兼顾安全与效率目标。其与国际准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接轨设计,也为跨境金融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制度基础,标志着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正式迈向标准化、国际化阶段。
国务院部署个人及服务业贷款贴息政策。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旨在激发消费潜力与市场活力。政策要求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并严格监管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精准落地。作为从业人员,需重点关注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进度,例如贴息范围、申请流程及监管核查机制,以便及时调整产品定价和客户服务策略,同时需配合政策导向优化对服务业主体的信贷支持方案。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规范销售全流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7月11日印发《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明确金融机构需对投资型产品(含非保本理财、资管计划等)及保险产品履行适当性义务,要求严格划分产品风险等级、动态管理风险,并对普通投资者与65岁以上客户实施差异化保护。从业人员需重点落实三项核心操作:建立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动态评估机制,完善产品风险等级分类标准(至少五级),以及针对老年客户设计专门的销售流程,例如强化风险提示、延长考虑期等。《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将自2026年2月1日施行,过渡期内需完成制度修订、系统改造及人员培训,确保销售行为合规。
1.2行业事件
平安消费金融获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资格。上海金融监管局于7月25日批复平安消费金融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使其成为全国第22家具备ABS发行资格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此次批复遵循《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要求机构满足近三年无重大违规、完善治理结构及专业人才配置等核心条件,体现了监管对主体资质与风控能力的审慎把关。资格获批后,平安消金可通过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并借助股东平安集团的信用背书与技术资源提升市场认可度,为业务扩张提供稳定资金支持。我们认为,市场对消费金融领域优质资产的资金供给充裕,平安消金的加入进一步扩容ABS发行主体梯队,推动行业从依赖同业融资转向多元化资本运作,契合六部门《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对拓宽消费金融融资渠道的政策导向。
蚂蚁消费金融首发金融债券,成为年内第8家发行金融债的消费金融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7月30日成功发行2025年第一期金融债券,规模2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9%,标志着其成立四年来首次打通金融债融资渠道。本次发行基于央行7月4日批准的150亿元债券额度,募集资金明确用于补充流动性,优化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缓解业务扩张带来的资本压力。债券认购倍数达3.8倍,且定价低于同期信用债均值,反映投资者对其资产质量与股东背景的高度认可。作为年内第8家发行金融债的消费金融公司,蚂蚁消金的加入推动行业年内金融债发行总量升至161亿元,凸显政策对持牌机构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此次发债不仅降低其对同业借款的依赖,更通过公开市场披露经营数据增强透明度,为后续市场化融资建立定价基准,是消费金融公司资本管理能力成熟化的重要里程碑。
央行7月逆回购操作净投放1880亿元。2025年7月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56667亿元,到期54787亿元,实现净投放1880亿元,延续了“精准滴灌”的流动性管理基调。逆回购操作利率维持在1.4%,短期释放的流动性有助于缓解银行体系资金压力。我们认为,消费金融行业机构需关注市场利率传导效应,例如DR007波动对资金成本的影响,同时结合政策导向优化信贷投放节奏,尤其在消费贷领域需平衡资金可得性与定价合理性,确保流动性宽松环境下业务稳健运行。
上半年社融增量22.83万亿元,政府债贡献显著。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7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2.83万亿元,同比多增4.74万亿元;6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9%。结构性亮点在于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增4.32万亿元,占增量比重超三分之一,体现财政发力对信用扩张的支撑。从业人员需结合政府债发行节奏预判市场资金分流效应,同时关注1.15万亿元的企业债券融资及消费金融公司纳入统计后的数据调整,以更精准评估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变化对消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
一级发行:ABS发行规模放缓,金融债融资节奏再加速
2.1 ABS发行情况
从发行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7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ABS(包括资产支持票据ABN,下同)的规模达419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8%。2025年7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规模为788.6亿元,其中信贷ABS规模为291.9亿元、企业ABS规模为183.7亿元、ABN规模为312.9亿元,分别占比37.0%、23.3%、39.7%。
图表1:消费金融ABS月度发行规模(亿元)
图表2:各类ABS月度发行规模占比
从发行数量来看,截至2025年7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了442只ABS,较去年同期增长425.2%。2025年7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数量为69只,其中信贷ABS数量为4只、企业ABS数量为28只、ABN数量为37只,分别占比5.8%、40.6%、53.6%。
图表3:消费金融ABS月度发行数量(只)
图表4:各类ABS月度发行数量(只)
从发行期限和发行利率来看,起息日始于2025年7月的消费金融行业新发信贷ABS的平均期限为2.71年,环比下降;票面利率中位数为1.96%,环比下降。新发企业ABS的平均期限为3.87年,环比增长,票面利率中位数为2.09%,环比下降。新发ABN的平均期限为1.73年,环比下降,票面利率中位数为1.95%,环比增长。
图表5:各类ABS平均期限环比变化(年)
图表6:各类ABS票面利率中位数环比变化(%)
2.2 金融债发行情况
根据万得资讯数据,截至2025年7月末,消费金融行业金融债发行主体保持8家机构,累计发行规模达161亿元。其中新增债券包括马上消费金融5亿元1年期债、宁银消金15亿元1年期债、奇瑞金融10亿元绿色金融债及长城滨银汽车金融5亿元3年期债,反映行业融资节奏持续加快。发行规模前三的机构分别为杭银消费金融(30亿元)、中银消费金融(25亿元)和宁银消金(25亿元),其中蚂蚁消费金融于7月末完成首期20亿元金融债发行,票面利率1.9%,凸显头部机构凭借AAA信用资质占据融资成本优势,利率中枢普遍低于2%。
期限结构延续短期化特征,1年期债券共发行7期,占发行总期数53.8%,规模占比升至58.4%,显示消费金融机构更倾向利用短期债优化流动性管理以应对动态资本充足率考核。评级分化进一步加剧融资成本差距,AAA级机构票面利率中枢降至1.65%-1.90%,其中宁银消金7月发行的15亿元1年期债利率低至1.65%,创年内新低;而瑞福德汽车金融作为AA+评级主体,其14亿元3年期债利率达2.50%,较同类AAA产品平均溢价60个基点,印证信用资质对融资成本的显著影响。
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持续深化,奇瑞金融继4月发行25亿元绿色债后,7月再度发行10亿元3年期绿色金融债,票面利率2.10%,明确资金专项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呼应监管层推动绿色消费信贷的政策导向。行业分化格局因监管门槛提升而强化,头部机构通过高频发行巩固资金成本优势,中小机构则面临融资渠道收窄与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凸显资源向高评级主体集中的长期趋势。
图表7:截止2025年7月,消费金融行业金融债发行情况
二级交易:银行间市场增速下降,交易所市场呈现分化走势
截至2025年7月末,银行间ABS/ABN成交量环比增速回调至7.2%,较6月的16.2%有所放缓,但仍延续增长态势。优先级证券票面利率维持下行趋势,头部消费金融小微类AAA档利率保持低位区间波动。ABN交易活跃度持续改善,换手率环比增长0.9个百分点至7.9%;信贷ABS换手率同步提升1.2个百分点至4.9%,反映市场对银行及互联网消费贷款等优质基础资产的配置需求稳固。政策端流动性支持效应延续,推动平台机构持续增发ABN;分散化债权资产池继续吸引银行理财和保险资金加大配置,机构“以量补价”策略进一步深化。
交易所市场呈现分化走势,上交所成交量环比微增2.4%至10459.8万份,深交所成交量环比下降32.6%至4113.1万份。成交金额方面,上交所环比增长1.3%至99.8亿元,深交所环比下降34.1%至39.3亿元。主力品种消费贷ABS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非消金类资产占比未显著变化。企业ABS换手率小幅上升至4.8%,主要受益于消费季节性因素及绿色金融资产发行平稳放量。 二级市场流动性持续优化,全市场ABS换手率升至5.5%,较6月增长0.5个百分点。消费金融ABS与中短期票据利差进一步收窄至4.5-10.2bps,凸显风险溢价预期持续回落,头部消金小微ABS成交收益率稳定在1.75%-1.88%区间。
图表8:2025年7月各交易所成交量(万份)
图表9:2025年7月各交易所成交金额(亿元)
从基础资产分类来看,2025年7月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ABS以16266.0万份成交量、162.1亿元成交金额保持市场主导地位,占全月消费金融ABS总交易规模的41.3%。一般小额贷款债权ABS以17126.6万份成交量、167.6亿元成交金额跃居首位,但单笔成交金额降至97.8万元,进一步凸显机构通过高频小额交易优化流动性管理的趋势,与区域性银行供应链ABS发行提速相协同。个人汽车贷款ABS成交金额环比下降17.6%至30.4亿元,主要受奔驰汽金等机构发行节奏调整影响,但新能源汽车场景占比提升至38%,持续体现绿色金融工具对交易结构的优化作用。
微小企业贷款ABS成交金额环比增长190.7%至37.5亿元,主要源于上期基数较低及机构被动补仓需求,其长期疲软态势未改。国有银行二季度虽占据73.3%发行份额,但7月仍未新增主力产品,叠加二级市场换手率连续三月低于15%,反映投资者对早偿率波动及底层资产风险的持续规避。市场延续“头部集中、场景分化”特征——银行/互联网消费贷ABS与小额贷款ABS合计占比达84.0%,而传统小微资产因流动性溢价扩大持续承压。
图表10:根据基础资产分类,2025年7月消费金融行业ABS交易情况
附表
风险提示
经济周期波动或通胀超预期上行:若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居民收入下降将直接推高消费贷款违约率。经济下行可能引发基础资产现金流回款延迟,循环购买机制因优质资产稀缺而失效,导致证券端期限错配风险暴露。另一方面,通胀率突破政策目标将削弱固定收益证券的实际回报。同时,通胀压力可能迫使央行提前加息,加剧证券久期风险,尤其对期限3年以上的汽车金融ABS冲击更大。
流动性错配与市场结构的风险:二级市场流动性枯竭可能会导致消金公司ABS因市场恐慌出现“有价无市”局面,例如日均成交额不足发行规模的0.1%,机构被迫持有至到期并计提减值损失。此外,市场供需失衡可能导致发行扎堆,消费金融ABS发行量激增,优先级利差被压缩,收益空间被过度挤压。
监管政策趋严:监管政策突变可能限制发行主体资格,部分消金公司因新规要求不达标而被暂停ABS注册,存量证券面临评级下调压力。此外,数据隐私法规趋严可能削弱大数据风控模型有效性,影响底层资产生成质量。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消费金融ABS和金融债月报(2025年7月)》
对外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赵然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8100009
李梓豪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4070018
本订阅号(CSC研究非银前瞻团队)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赵然非银金融&金融科技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