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7 08:22
泡泡玛特的吸金能力有多强?
8月19日,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上半年其营收达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海外市场(亚太、美洲、欧洲)总收入超55.9亿元,占比达40%。
这意味着,光是上半年的营收与利润,就已全面超越2024年全年总量。
几乎在同一时间,它的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泡泡玛特拥有独家授权和商业运营权的Labubu成为其核心IP,并登上全球年轻人最喜爱的IP榜单。
这家以“盲盒潮玩”起家的公司,正在成为中国出海品牌的现象级样本。
在泰国,它的单店年营收是国内门店的2.5倍;在美国,Labubu单个售价17.99美元,较国内溢价近40%;截至2025年,它已在全球超20个国家布局门店,甚至在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也拥有一批自来水用户。
正如吴晓波老师所说:“未来的中国企业,都是‘生而全球’的企业。”泡泡玛特的成功,不过是这一趋势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在它之前,有太多中国企业,早已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升级。
2025年9月26—9月28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期间,“丝路新商”系列活动之中国品牌全球化大会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将联合政府、平台与服务机构三方力量,聚焦品牌出海过程中的关键难题,从战略、打法到落地路径,为中国企业提供一套穿越周期的品牌出海解决方案。
大会现场,我们将与你共同探讨,企业品牌出海的三条路径。
产品能力驱动:
先赢产品,再赢市场
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品牌的进程中,一个关键转变正在发生:产品,不再只是效率的代名词,而成为品牌出海的第一增长引擎。
我们称之为“产品能力驱动”的品牌出海路径。
它的本质,是从代工制造转向以产品技术、结构创新、供应链整合为核心的价值链升级。
比如广东佛山的新宝电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英国摩飞的“三来一补”代工厂。刚开始,他们只做简单组装,后来逐渐会看图纸、会自己画图纸、改图纸,技术也从“看别人怎么做”变成“我们自己能做”。
几年后,新宝掌握了研发、设计、生产等一整套能力,为多家国际小家电巨头做贴牌,一度占据全球小家电10%的销量,号称“全球小家电代工之王”。
但他们并未止步于此。在积累多年技术与资金后,新宝开始尝试OBM(自主品牌)路径,先后并购英国、意大利的小家电品牌,在海外做前端品牌运营,在国内打通研发制造底盘,实现了从ODM到品牌输出的三重跃迁。
这不是个例。它是数万家中国代工企业技术溢出、资本沉淀、管理进化后的集体缩影。
而另一类依靠产品破局的品牌,是像深圳徕芬这样的“技术派”。
在很多人眼里,徕芬不过是一款“平替戴森”的国产吹风机。但在2024年“黑五”期间,它的SE系列吹风机一举拿下美国、加拿大亚马逊新品榜双榜第一。
这并不是单纯靠低价抢来的胜利,而是一次产业组织能力的胜出。凭借在广东珠三角完备的供应链协同,徕芬在各项关键指标上接近戴森的同时,将价格控制在其25%左右,靠极致性价比获得了海外消费者的认可。
徕芬用中国制造体系的综合能力,重新定义了“平替”两个字的含义:不是便宜,而是更优解。
从新宝到徕芬,中国企业正以产品力参与全球价值的再分配。它们不再只是全球工厂,而是全球方案的提供者。
正如本次论坛分享嘉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所说:“中国的外贸,已经不是过去代工贴牌、供应链低端、汗水工厂的外贸了。”未来的品牌,不只是“会讲故事”的品牌,更是“能造好产品”的品牌。
本地运营驱动:
先去融入,再去卖货
品牌要赢得持续增长,必须走向“本地运营驱动”。这不是换个logo、改个包装就能完成的动作,而是一场从组织架构到文化适配的系统性建设。
它的核心,是让品牌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成为那里的“自己人”。
比如中国数码电子品牌安克,原本只是一家提供移动电源、充电器等产品的中国小厂,但凭借灵活的本地化策略,如今已成为亚马逊北美电子配件分类前三大品牌。
安克的做法,就是在海外各地设立本土运营团队,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进而推动产品创新。
比如面向女性市场,安克专门打造了口红形状的迷你移动电源,满足女性对时尚、便携的体验追求;面向欧美市场,安克则推出了简约设计的无线充电宝和快充电器。
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也帮安克在全球市场树立起强大的品牌形象。
相比安克,华为的本地化运营实践,则是一套更深层次的系统工程。
◎ 在研发端:华为在俄罗斯建算法中心、在印度设软件基地、在欧洲联合推出本地解决方案,构建起“全球智慧+本地大脑定制”的快速响应体系。
◎ 在制造端:2024年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在波兰建新能源汽车组装厂,截至2025年,海外工厂本地化率已达73%,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不仅规避了关税风险,更创造了超10万个本地就业岗位。
◎ 在服务端:明确“本地人服务本地人”。2024年数据显示,其海外中高层管理者本地化率达29%,员工达73%。在迪拜,用母语团队做营销;在非洲,培养首批本地5G工程师;在西班牙,快速落地合规产品,正是因为背后有“熟悉文化的执行者”。
不管是安克还是华为,他们的做法正契合本次论坛分享嘉宾、国际化矩阵实战学专家、美讯创始人兼CEO彭家荣所说:“并不是重新注册一个本地公司,或者使用一个白人作为面孔,就可以做成本地化。真正需要做的,是达成本地社会一部分,达成实际信任关系。”
品牌认知驱动:
先占认知,再占选择
在品牌出海的路径中,还有一条通往“长期主义”的曲线战略,我们称之为“品牌认知驱动”。
它的本质,是企业通过持续地内容输出、视觉记忆与文化叙事,在消费者心智中种下可被识别、被信任、甚至被爱的“锚点”。这不仅带来溢价空间,更能赢得品牌在新市场的持续选择权。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泡泡玛特,它的成功,背后正是源于它构建的一套完整的IP认知渗透策略:
2022年,它在海外的门店还只有28家,到了2024年,已跃升至130家,并在泰国、美国等市场实现单店年收入超2500万元人民币,甚至是国内门店的2.5倍。
◎ 第一阶段,借助迪士尼、漫威及三丽鸥等国际IP“借船出海”,迅速建立认知锚点;
◎ 第二阶段,以核心IP,打造粉丝的独特记忆;
◎ 第三阶段,联动本地艺术家打造“情绪共振”,如在泰国推出CRYBABY系列、在美国打造Peach Riot形象,真正做到“让本地用户觉得这就是为他们定制的潮流文化”。
泡泡玛特,正是靠“好看、好玩、好共鸣”,把一个潮玩品牌,做成了年轻人心里的文化符号。这正印证了本次论坛分享嘉宾、分众传媒江南春的那句:“品牌是人心的算法。”
而另一种认知建设路径,来自快乐小羊的“文化认同式出海”。
它不是单纯卖火锅,而是输出一种“围炉而坐”的文化想象。从美国用户第一次学会调麻酱、用铜锅、围炉边吃边聊开始,快乐小羊就不再只是“中国餐厅”,而是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一道入口”。
2024年,快乐小羊已在全球开出100+家门店,其中美国超过40家。锅具设计、点餐引导、空间氛围、表情包“小羊IP”传播……所有细节都围绕“饮食背后的文化认同”展开,构建了让用户自发讲述、分享与传播的可叙述体验。
无论是泡泡玛特的潮流叙事,还是快乐小羊的文化讲述,本质上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用户要记住你?”
真正的品牌认知驱动,是从一次次“被看见”,走向一次次“被记住”;是从单点爆发的热点,走向结构化的品牌心智。
总结来说,中国品牌出海的三条路径,分别为:
◎ 产品能力驱动:靠供应链、技术与运营,做出爆品穿透市场;
◎ 本地运营驱动:靠渠道、团队与适配,成为当地人信得过的“熟人品牌”;
◎ 品牌认知驱动:靠审美、文化与内容,占领年轻人的心智入口。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真正能跳出平台内卷、破解全球化难题、打通海外增长路径的机会,欢迎参加“丝路新商”系列活动之“中国品牌全球化大会”。除了一天的大会活动,我们还同时举办:
◎两天实战大课:专为行动派准备,从市场选择、品牌建设到合规落地,每一模块都聚焦关键卡点、讲透底层打法;还有出海案例复盘训战,和同频出海人一起还原成功案例决策逻辑,总结科学决策方法论,提升企业出海成功率;
◎五天品牌联展:面对面连接全球渠道方、合作方、采购方,为品牌落地创造真实商机;
◎ 一场丝路之夜:品牌全球化“深水区”人脉的高密度交汇,从出海政策、资金合作到市场经验,都是你最该知道的关键信息。
这不仅是一场大会,更是一张中国品牌出海的地图更新。它将从认知层、案例层、方法层、资源层,四个维度帮助企业看清方向、制定路径、构建能力。
过去我们卖产品,现在我们要卖品牌;过去我们想跑通一个平台,现在我们要跑通一条全球商业路线。
所以,如果你正站在品牌出海的关键起点上,杭州这场大会,或许是一次重新理解“全球化”的最好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