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活体抵押贷让资产“说话”

2025-08-27 00:40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毛瑜琼 文/摄 通讯员 陈艺文 实习生 尚倩楠

  8月末的衢江,暑气未消。记者近日走进浙江荷鹭乳业有限公司牧场的奶牛“宿舍”,看见1000多头荷斯坦奶牛正卧在铺满松软垫料的“大床”上,咀嚼着从美国、澳大利亚进口的新鲜草料,偶尔有几头奶牛甩着尾巴踱步,溅起食槽里的清水。“我们的奶牛,是全中国最幸福的。”该牧场负责人阮国宏的话里,藏着对养殖的骄傲,更藏着一场金融创新带来的产业蜕变。

  2018年,该牧场在衢江区高家镇落地时,就定下了“高品质”基调:1200亩园区里,精选进口纯种荷斯坦奶牛,走“养殖+加工+旅游”三产融合路。2021年拿下乳制品加工许可证后,该牧场引入以色列设备,生产的鲜奶直供衢州地区的学校食堂和商超,成了本地市民认可的“营养招牌”。

  但阮国宏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饲料。“草好,牛才好,奶才好。” 他对草料的挑剔近乎苛刻:大奶牛吃高蛋白混合草,小奶牛吃精细苜蓿,全从国外进口,一公斤4元多。“一头牛一天要吃30多公斤,光饲料就100多元。”他算过账,饲料成本占牧场总支出的60%以上,一旦资金周转跟不上,草料断供,牛奶品质就会产生波动,好不容易建立的学校、商超供应渠道可能失守。

  传统贷款里,奶牛是“会跑的资产”,没法抵押;牧场的土地是流转来的,也难作担保。2024年年底,牧场的销售版图已拓展至浙江省各地,经营规模随之进一步扩大。“我们农场又购买了300多头奶牛,草料消耗大了,人工成本也增加了,资金压力也大了。”阮国宏说。

  今年5月初,农业银行衢江支行客户经理王高华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进行贷前调查。他注意到牧场里每头奶牛耳朵上都戴着智能耳标——这是牧场用来监测牛群健康、运动量的“黑科技”。“能不能让这些‘活资产’变成抵押物?”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

  王高华将这一想法带回银行后,农业银行衢州分行迅速响应,当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风控、信贷等多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活体抵押的特殊性,团队研究了评估标准——从奶牛的品种纯度、健康状况到产奶量的波动规律,结合智能耳标实时传输的运动数据、进食记录等,制定出了一套精细化的估值模型。同时,为加快审批效率,农业银行衢州分行专门开通“活体抵押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压缩环节,确保从贷前调查到额度核定的全流程高效衔接。

  5月15日,农业银行衢州分行将698头成年奶牛作为抵押物,根据奶牛产奶量、血统估值,最终核定400万元的贷款额度。抵押合同签完的那一刻,阮国宏盯着手机上的到款短信,感慨道:“以前说‘牛是活的,贷不到款’,现在它们也成了‘信用凭证’!”

  资金到位后,该牧场的“幸福指数”有了更坚固的保障:奶牛产奶量稳定在每天6000公斤左右,乳蛋白含量比行业平均高0.3个百分点;DIY(自己动手)工坊里,游客体验挤牛奶,用新鲜牛奶做奶皂的笑声更响了;线下渠道也进一步拓宽。阮国宏告诉记者,下半年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50%以上。

  “活体抵押不只是贷到了一笔资金,更是对活资产的一种肯定,对我们养殖业的肯定。”阮国宏坦言,有稳定的资金流作支撑,他们正规划建设酒店,力求把养殖、加工与旅游的融合文章做得更扎实。而那698头“抵押牛”,如今仍在阳光下悠闲进食——它们的耳标数据实时同步到农行系统,既保障了银行的风险可控,也让牧场省去了频繁评估的麻烦。

  “农业企业常困于‘有资产缺抵押’,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僵局。”农业银行衢江支行行长周红林告诉记者,该行除了活体抵押贷款,还推出了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圈舍抵押贷款等,越来越多“资产”变成了“会生钱的信用”。而这场围绕“一头奶牛”的金融创新,正让更多农业经营者相信:坚守品质的路上,不会缺“启动金”。

  记者手记

  浙江荷鹭乳业有限公司牧场的故事,撕开了农业融资难的一个裂口。当“会跑的奶牛” 变成“可信任的资产”,本质上是金融机构用创新思维,读懂了农业经营者的“痛点”——他们缺的不是资产,而是让资产“说话”的机会。

  活体抵押贷款的价值,不止于400万元的资金注入,更在于它证明:农业的现代化,既需要经营者像呵护孩子一样对待奶牛,也需要金融机构像拆解精密仪器一样设计产品。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产业最需要的地方,“幸福奶牛”产出的,不仅是优质牛奶,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