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6 18:24
(来源:一棵大松树)
一、 价值分析
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水平仍未达峰,仍处于50%分位以下。从价值上看:(1)Biotech:随着多款创新药在海外上市、大额BD授权落地,产业趋势已经形成,板块处于高景气度中。(2)Pharma:目前处于创新转型持续推进,创新药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现在&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3)CXO:得益于创新药赛道高景气度,近期CXO业绩趋势持续回升。 如果将CDMO、CRO、科研服务、Pharma、Biotech等创新药相关的行业总结为创新药产业链,则H股占比超70%,高于A股的50%,即H股创新药纯度高于A股。
二、行业分析
从2015-2025年,创新药大致可以分为:(1)初步探索期:2015-2018年,其特点是政策驱动带来的β行情;(2)资本热潮期:2019-2021年,特点是资本、主题带来的高估值,α分化是重要的特点;(3)深度调整期:2022-2024年,核心是价值重估,经济周期、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下,消化高估值。(4)复苏阶段:2025年,行业发展趋势、政策、事件等多重因素下,创新药行情持续演绎。
政策端,创新药支持政策大致经历了治理体系创新改革-针对发展痛点持续优化-国家层面支持政策持续升级等阶段;
事件端,2025年创新药BD出海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药企与国际制药巨头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首付款和总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辉瑞,首付款高达12.5亿美元;锐格医药将CDK抑制剂授权给罗氏,首付款8.5亿美元;这些交易不仅体现了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也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和需求。
从估值的角度看,过去对创新药的估值以国内为主,主要的商业化方式是通过医保(或其他途径)触及国内患者市场;而海外合作为中国创新药参与广阔的全球市场(国内的近十倍)提供可能,主要的商业化方式是通过授权给海外企业,最终触及海外市场。
考虑到创新药密集兑现期到来,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明确,创新药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升级主线已经较明确。
三、ETF产品介绍:港股创新药ETF(513120.OF)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成立于2022年7月1日,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具有良好的场内流动性、优秀的成分纯度与集中度优势;挂靠指数在业绩弹性、估值性价比与资金共识方面均表现突出。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近1年收益达 137.01%,位居 QDII 股票基金首位;同时,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医药生物行业达 1224 亿元,跻身港股通行业前三,体现市场资金的高度认可。
港股创新药 ETF的交易便捷性,核心在于港股通+ ETF场内交易的双重优势,实现 A 股账户对港股创新药主题的便捷配置。其依托港股通机制,让 A 股投资者无需额外开立港股账户或申请 QDII 额度,直接通过现有 A 股账户即可参与,简化了跨境投资流程;同时,作为场内上市 ETF,支持 T+0 交易,日均成交额常超 50 亿元,流动性充足。
目录
1. 价值分析
1.1. 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水平仍未达峰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 ETF(513120.OF)的比较基准为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收益率(931787CNY00.CSI)。自 2018 年至今,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的 PE 均值,即 50%分位数为47.42x,同时 2025 年 8 月 8 日收盘的 PE 为 45.73,仍处于 50%分位以下,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水平仍未达峰,主要系:(1)2020-2024 年历史整体估值较高;(2)部分创新转型的中国 pharma 企业业绩陆续企稳提升;(3)biotech 商业化持续兑现,净利润表现大幅度改善。
1.2. 创新药及CXO业绩持续改善,行业趋势逐步向好
从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513120.OF)的比较基准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931787CNY00.CSI)当前的37支成分股看,主要可以分为:(1)创新药Biotech:主要业务均为已上市或未上市的创新药;随着多款创新药在海外上市、大额BD授权落地,产业趋势已经形成,板块处于高景气度中。(2)传统制药Pharma:在国内有成熟的商业化团队,目前创新转型持续推进;(3)CXO:CXO(Contract X Organization),即医药合同外包服务,是一种为制药企业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外包服务的商业模式。得益于创新药赛道高景气度,近期CXO业绩趋势持续回升。
从创新药(Biotech+Pharma)业绩变化情况看:整体创新药板块收入增速企稳回升,一方面经历了十批集采后,Pharma企业创新药品种逐渐成为公司增长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头部biotech公司创新药品种快速放量。
CXO板块,海外医药外包市场定价体系稳定,利润空间丰厚,头部CXO企业通过拓展海外市场提升收入;2023年后,全球医药行业投融资进入寒冬,资本市场预期投融资遇冷,外向型CXO的订单难以维持之前的高速增长;叠加地缘政治因素舆论的干扰,CXO整体收入及利润增速下降。2025年以来,自NDAA正式版不含生物安全法案后,后续美国政府未出台针对中国CXO的新表述,预计地缘政治对CXO的影响或结构性趋缓。叠加海外医药投融资率先复苏,国内创新药出海带动新药研发需求旺盛,CXO板块有望重回快速增长通道。
1.3. 代表性龙头企业成长路径简述
1.3.1. 百济神州
泽布替尼是首个在海外持续放量的国产创新药,2款产品实现国际化。百济神州营收持续增长,核心产品泽布替尼持续成功。2022年12月,泽布替尼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取得优效性结果,目前泽布替尼在美国CLL新患者治疗领域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所有BTK抑制剂中拥有最广泛的适应症。
研发实力出众,国际化水平领先。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已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全球研发团队约3700人,并拥有业内规模最大的肿瘤研究团队之一,于2024年完成了将13个新分子实体推进临床开发阶段。公司在研管线丰富,如Sonrotoclax, BGB-16673,泽尼达妥单抗等。
1.3.2. 科伦博泰生物
与默沙东达成合作协议,TROP2 ADC临床进度积极推进。科伦博泰生物已与多个国际药企合作,包括默沙东、Ellipses Pharma、 Windward Bio。2022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先后达成三项许可及授权协议,将TROP-2 ADC药物SKB264(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区域)、Nectin-4 ADC药物SKB315(全球权益)、七项临床前ADC资产独家授权给默沙东,总预付款2.57亿美元,总里程碑金额115.64亿美元,总交易金额高达118亿美元,一度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记录。截至2025年7月,根据UmabsDB数据库,芦康沙妥珠单抗已经在全球开展的第14项三期临床,体现了默沙东对该资产的信心。
1.3.3. 康方生物
卡度尼利单抗是全球首个PD-1/VEGF双抗,头对头K药取得阳性结果。康方生物的核心产品卡度尼利单抗和依沃西单抗的积极贡献已通过联合用药布局20个适应症,在宫颈癌、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瘤种已开展28项临床试验,于2022年12月和Summit达成授权合作,2025年4月头对头K药的临床中取得了阳性结果,有望成为下一个“药王”。
公司在研管线丰富。截止2024年末,公司总计有50多个在研创新项目,涵盖肿瘤、自身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24个处于临床试验及商业化阶段,其中15个为潜在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佳(best-in-class)双抗╱多抗╱双抗ADC,覆盖6大瘤种的7个III期临床高效推进中。
1.3.4. 信达生物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已有16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2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4个新药分子进入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15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
公司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表现出优秀的临床数据。在至少接受过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的患者中(n=30),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为23.3%,疾病控制率(DCR)达到76.7%。在接受1 mg/kg Q2W治疗且确认获得缓解的患者队列(n=7)中,观察到持续缓解效应,其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4.0个月,相关事件发生率为42.9%。接受1 mg/kg Q2W治疗的受试者(n=3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5.7 (2.7, 6.8) 个月,相较过往研究数据(PFS不足3个月)有明显延长。
1.3.5. 三生制药
SSGJ-007海外授权辉瑞,临床进展积极推进。三生制药于2025年5月与辉瑞达成授权协议,辉瑞将支付12.5亿不可退还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目前三生制药SSGJ-707进度在全球相同靶点产品中排名第二,已经推进到了III期临床阶段。根据2025年年初公布的II期临床数据,单药及化疗联用均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公司在研管线丰富,存量产品持续增长。2024年丽美治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蔓迪泡沫剂获批上市,巩固公司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公司有30个在研产品,覆盖血液和肿瘤领域、肾科领域、自免领域、皮科及其他领域。
1.4 港股与A股医药板块的估值差异、结构对比
我们将A股及H股Biotech企业分列,截至2025年8月9日:(1)H股及A股上市的Biotech企业分别有42/25个;(2)市值分别为11227.0亿港元/9632.7亿元;(3)收入分别为695.3亿元及550.2亿元;(4)对应PS分别为14.8x及17.5x,即H股创新药整体规模、收入体量及标的数量均大于A股,同时估值相较于A股创新药更低。
H股创新药占比更高。截至2025年8月9日,从创新药在整体医药板块的市值占比看,A股Biotech占比仅12.4%,H股占比约30.0%。
H股创新药产业链占比同样更高。如果将CDMO、CRO、科研服务、Pharma、Biotech等创新药相关的行业总结为创新药产业链,则H股的市值占比同样更高。
2. 行业分析
2.1. 创新药行业发展阶段
从2015-2025年,创新药大致可以分为:(1)初步探索期:2015-2018年,其特点是政策驱动带来的β行情;(2)资本热潮期:2019-2021年,特点是资本、主题带来的高估值,α分化是重要的特点;(3)深度调整期:2022-2024年,核心是价值重估,经济周期、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下,消化高估值。(4)复苏阶段:2025年,行业发展趋势、政策、事件等多重因素下,创新药行情持续演绎。
2.1.1. 2015-2018:政策驱动下创新药开始起步
2015年开始,中国创新药开始起步,政策驱动是2015-2018年的核心驱动因素。2015年,国内A股上市医药公司数量为214家,同时这些公司中涉足创新药的可谓凤毛麟角。Insight数据库显示,截至2015年,以国产/新药为条件检索后,全国创新药数量在10款以内。2015年7月22日的“7.22”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拉开了创新药改革的序幕,《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简称44号文),重新定义了新药和仿制药。随后,2016年5月份的MAH制度试点、2017年6月中国加入ICH,持续规范的政策为创新药提供了发展所必须的土壤。
2.1.2. 2019-2021:资本市场支持推动创新药高速发展
科创板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自2019年科创板开板以来,有20余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先后上市。在科创板资本的支持下,上述企业近三年的累计研发投入超700亿元。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成为至今为止最后一家以“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科创板对创新药的支持中断。
港股方面,2018 年 4 月 30 日,联交所公布了重大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首次增设第 18A 章针对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规则,该规则允许符合特定条件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陆联交所主板,通过创新性豁免传统财务指标要求、重点聚焦研发价值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举措,显著降低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的融资门槛,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资本动能。
国内创新药的融资持续发展,在2020年加速。 2019年起创新药投资环境优化,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及金额快速提升,从2019年的52亿美金(354个)提升至2020年的132亿美金(527个),2021年达到了巅峰,为161亿美金(812个)。
2.1.3. 2021-2024:深度调整期(价值重估)
无论是国内同靶点竞争加剧导致的内卷、还是海外上市进度的延后,2021-2024年市场的主题是内卷的“me too类”创新药估值重估。(1)国内估值:2021年7月,CDE公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依据该份文件的要求,未来新药的临床试验难度与上市成本将更高;医保支付端,内卷下创新药的医保支付价格持续走低。以PD-1为例,2020年的国谈之后,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的价格从19800元/支降至2928元/支,降幅达85%。创新药上市难度提升+商业化兑现难度提升,叠加2020年的高估值,创新药整体估值进入深度调整期。在医药反腐、医保支付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2021-2024年整体创新药商业化兑现呈现出较大的波动。(2)海外估值:2022年,FDA认定信迪利单抗仅凭借ORIENT-11临床研究不足以获得监管批准,需要补充临床试验。这一时间段中国大量的创新药实际上是me-too,在美国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的临床适应症赛道上,与FDA“novel drug class”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Me-better、BIC、FIC药物已经初现峥嵘。2021-2024年间,中国创新药已经在ASCO、AACR、ESMO、ASH等众多学术会议中取得亮眼数据,康方的PD-1/VEGF双抗、百利天恒的EGFR/HER3 ADC等FIC药物也完成了出海,中国创新药质量在全球认可度持续提升,已经看到从me-too到me-better、BIC、FIC的升级趋势。
2.2. 政策支持路径
2.2.1. 创新药相关政策十年回顾
2015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部署,医药健康领域迎来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关键转折。从当时的情况看,药品审评积压超过2万件、低水平仿制占比较高、创新药研发动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制约着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2015年启动的“7.22”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拉开了改革序幕。
集采后,医药产业本质从销售转型创新。2018年,国家出台“4+7”带量采购政策,不仅显著降低中标药品价格,大幅减少药品流通费用,压缩药企的盈利空间,还将从根本上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影响医疗和医药行业人才的培育和走向,改善医患关系,进而推动医药产业回归本质:由销售为王,逐渐转向以创新、质量和成本为核心竞争力。支持创新药的配套政策持续落地。
资本与创新开始共振。2019年,科创板创立。这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基础制度安排,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大举措。
2.2.2. 2024年起,国家层面支持政策开始起步
针对创新药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制度持续升级。2021年11月15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实现药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药企扎堆、同质化研发,改善了药企竞争格局,提高创新药研发国际竞争力。2022年2月,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药品的审评速度,药审中心组织起草了《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
国家政策对于创新药的支持政策持续优化、细化、深化。2024年3月,创新药首次被纳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国家对创新药研发愈发重视。随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在国常会的过会,上海等多地出台地方性全链条持续政策,标志着针对创新药的支持从顶层设计逐渐扩展至各个方面。
2.2.3. 国内支持政策频出,利好国产创新药商业化
2024年,中国创新药从上市申请到获批的平均时长较整体药品缩短57天,其中,获得优先审评的创新药比创新药整体的平均时长再压缩189天,审评审批速度显著提升。获得突破性治疗资格或附条件批准的创新药,其整体平均上市周期更短,从首次申请临床到获批上市用时分别较创新药整体缩短602天和611天。
中国创新药商业化进程与医保准入政策的绑定程度持续加深。2017年,人社部启动对时隔8年未调整的医保目录进行改革,首次探索药品谈判机制,为创新药准入医保奠定基础。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医保目录调整从不定期改为“一年一调”的常态化机制,医保准入流程逐步优化,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窗口大幅缩短,极大加速了市场准入进程。
2021-2024年医保谈判成功的创新药中,接近90%在获批上市2年内即进入医保目录,远高于2019年(43%)和2020年(57%),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一转变不仅受益于医保谈判机制的逐渐成熟,也反映企业对“以时间换空间”策略的共识——通过快速纳入医保抢占核心医院市场,加速规模化放量。协议期内,2019年医保基金对创新药的支出金额为59.49亿元,2022年为481.89亿元, 2019年-2022年复合增速为101%;2023年约900亿元,同比增速为87%。2023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品报销2.4亿人次。
2.3. 港股创新药生态特色
2.3.1. 18A港股Biotech 18A通道特征
香港交易所于2018年推出的《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通过豁免传统盈利/收入测试、聚焦研发进展与技术壁垒,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资通道,解决了其“融资难”的困境。港股18A通道作为香港交易所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设立的上市通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适用对象: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如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公司。
核心要求:(1)市值≥15 亿港元;(2)至少 1 款核心产品通过概念阶段(如完成 I 期临床试验);(3)上市前 12 个月持续研发,且获资深独立投资者注资;(4)营运资金需覆盖上市后 12 个月开支的 125%。
2.3.2. BD带来的创新药企业估值重估
从估值的角度看,过去对创新药的估值以国内为主,主要的商业化方式是通过医保(或其他途径)触及国内患者市场;而海外合作为中国创新药参与广阔的全球市场提供可能,主要的商业化方式是通过授权给海外企业,最终触及海外市场。
头豹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医药市场规模为6,003亿美元,创新药市场占本土医药市场超70%,即美国创新药市场约4200亿美元;同期,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为2,508亿美元,居全球第二,创新药占比不足20%,约500亿美元。考虑到国产创新药出海后对应市场从国内的500亿美元提升至超4200亿美元(仅考虑美国市场),未来创新药重点有望转向如何通过海外合作进军全球广阔市场。
中国药企与国际制药巨头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首付款和总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辉瑞,首付款高达12.5亿美元;锐格医药将CDK抑制剂授权给罗氏,首付款8.5亿美元;普米斯生物公司被BioNTech收购,交易金额达8亿美元。这些交易不仅体现了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也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和需求。
2015-2025年间,以默沙东、礼来、辉瑞、赛诺菲为代表的头部MNC都在积极与中国创新药企开展BD交易,取得相关药物在全球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中国已成为头部MNC重要的BD来源。根据DealForma数据,2024年,跨国企业引进的创新药中,已有31%的产品来自中国。
中国(以出让权益企业总部所在地统计,且仅考虑受让方为海外的情况)license-out占全球比重持续提升,2025年6月起突破25%。2024年全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9笔首付款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占全球比重22%。截至2025年6月,中国企业共完成13笔首付款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BD项目,占全球比重25.5%。
2.4. 国际化潜力
2.4.1. 数量突破:中国企业自研创新药数量已位居第一
中国企业自研创新药数量自2020年起已位居第一。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增长迅速,自2020年起已经成为全球创新药数量最多的国家。2024年达到704款,位居全球首位;美国企业研发的创新药数量逐步增至每年400-500款。欧洲和日本的研发数量则相对稳定,欧洲每年约有200款创新药进入临床,日本则在100款以下。
中国企业自研创新药临床存量数量同样位居第一。按历年首次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进行统计,2015-2024年,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美国、韩国、日本及英国分别为2967、390、341和271个。
2.4.2. 质量突破:FIC分子在全球范围内占比升至第二,仅次于美国
2015年中国企业自研的进入临床的FIC创新药只有9个,占比不足10%,而到了2024年有120个,中国在源头创新药品研发上的潜力不断释放。中国药品研发长期以来主要以Me-too和Me-better的药物开发为主。随着国家对于临床价值政策导向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逐步转向创新性更强的源头创新,并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了快速跟随(Fast-follow)向同类最优(Best-in-Class,BIC)和同类首创(First-in-Class,FIC)迈进。从现有FIC管线看,中国FIC管线占全球比重已达24%,仅次于美国,研发的“真创新”含金量持续提升。
2.4.3. 技术突破 :中外上市差距持续缩短,已经能看到FIC药物率先上市
相同分子,中美首次获批分子时间差减少。2015年之前,“药品滞后”现象非常明显,对于同一个创新药研发赛道,中美首个药品上市时间差在8年左右,依库珠单抗、丁苯那嗪、氨己烯酸等FIC新药甚至在美国上市10年后才在中国获批。2015年之后,随着政策改革以及中国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中美药品上市时间差距已缩短至2年以内。
相同赛道,美国首个药品获批时间与中国首个原研药品获批时间的差距也由12年左右缩短至3年以内。PD-1/VEGF、EGFR ADC等FIC新药在中国首发,极大提高了中国创新药的可及性。
3. ETF产品介绍:港股创新药ETF(513120.OF)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成立于2022年7月1日,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分别为每年0.5%、0.1%。截至2025年8月6日,其基金规模为167.60亿元,过去一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为89.92亿元,具有良好的场内流动性。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 ETF 精准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能够较好地反映该指数的走势,从上市至今,其跟踪误差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25年跟踪误差仅为0.728%。
自2025年以来,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日成交额显著提升,流动性较好。2025年1月2日,基金的日成交额为9.84亿元,截至2025年8月6日,基金的日成交额升至77.68亿元。基金成交额显著上升,流动性进一步提升。
3.1. ETF 特色与优势
3.1.1. 成分纯度与集中度优势
高纯度行业聚焦。港股创新药ETF(513120.OF)紧密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分布,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的成分股严格筛选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港股企业,生物制品+化学制药权重占比达92.5%。截至7月31日,前十大成分股(如康方生物、信达生物、药明生物等)集中度达70.59%,显著高于泛医药指数,确保投资组合紧密贴合创新药核心赛道。
3.1.2. 产业趋势与政策赋能
创新药密集兑现期到来。2025 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药 43 款,同比增长 59%,已接近 2024 年全年总量,审批进程持续加速;与此同时,中国药企对外授权(License-out)金额达 608 亿美元,超 2024 年全年总额。
政策全链条支持。国家医保局在第十一批集采规则中明确 “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 原则,为创新药价格空间提供保障;同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与商保创新药目录扩容并行,加速了创新药的商业化回报。
3.2. 配置工具属性突出
3.2.1. 高效布局港股Biotech赛道
港股汇聚了未盈利的 Biotech 企业(如18A公司),而该 ETF 为投资者提供了低门槛的参与渠道,有助于规避个股研发风险;同时,该 ETF 支持 T+0 交易与融资融券,曾出现单日杠杆资金净买入 3.73 亿元的情况,这也让交易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2.2. 中长期轮动配置价值
该指数在业绩弹性、估值性价比与资金共识方面均表现突出:截止2025年8月5日,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近1年收益达 137.01%,位居 QDII 股票基金首位;同时,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医药生物行业达 1224 亿元,跻身港股通行业前三,体现市场资金的高度认可。
3.3. 交易便捷性
港股创新药 ETF(如 513120.OF)的交易便捷性,核心在于港股通 + ETF 场内交易的双重优势,实现 A 股账户对港股创新药主题的便捷配置。其依托港股通机制,让 A 股投资者无需额外开立港股账户或申请 QDII 额度,直接通过现有 A 股账户即可参与,简化了跨境投资流程(如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 ETF 明确投资港股通标的,规模达 134.24 亿元,体现普及性);同时,作为场内上市 ETF,支持 T+0 交易,日均成交额常超 50 亿元(如 2025 年 7 月 3 日数据),流动性充足。
这种 “A 股账户一站式操作” 的协同优势,既降低了跨境投资门槛,又凭借 ETF 的高灵活性和主题聚焦性,成为布局港股创新药的高效工具。
药物临床数据不及预期,海外BD进展不及预期,基金预期风险收益水平高;指数与基金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
证券研究报告:《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创新药步入密集兑现期,产业趋势明显》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杨松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20001
刘一伯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50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