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6 14:41
转自:新华财经
作为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文旅融合正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探索旅游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产品创新,形成“百业+文旅”多种业态模式。
焕新传统业态,“非遗+”“演艺+”筑牢旅游文化内核
江苏探索“非遗+”“演艺+”起步较早。2021年,江苏在全国首倡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以来,先后认定省级示范项目32个。这些项目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设置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植入,让游客在无形中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特色非遗魅力。今年,18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优秀案例公布。
江苏还在全国出台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演艺融入旅游。全省各地加快发展基于数字科技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文旅新业态,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已形成众多品牌案例。如,徐州《彭城风华》作为中国首部大型湖岛实景演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宋代文豪苏轼的传奇故事,带动彭城七里文化街区热度持续高涨。目前,无锡《拈花一笑》、盐城《天仙缘》、苏州《游园惊梦》等3个项目已入选文旅部公布的首批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2024年9月,江苏先后启动“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系列活动,游客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江苏“网红文物”、非遗技艺等,也可现场购买将博物文创、非遗好物带回家。数据显示,整个文物环省行走过全省13个设区市,累计接待观众近210万人次,文创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其中连云港站创下了单日接待4.2万人次的纪录。
促进产业融合,“+旅游”构建现代文旅产业生态圈
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的南钢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区先后打造了南京钢铁博物馆、南钢党建陈列馆等景点,推出了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钢铁工艺旅游等6条特色线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数字工厂全景体验中心”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
近年来,江苏结合制造业大省优势,融合智慧科技、科普教育、自然景观、非遗实践、研学拓展等多种发展途径及手段,将生产工艺、工业遗存转化为文旅资源。目前,江苏拥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家、省级工业旅游区142家,初步形成层次完备、风格多元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涵盖纺织、酿酒、陶瓷、机械制造等领域。
江苏各地还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推动实施农业与文化、旅游、科教、康养、体育、健康等产业跨界融合。2024年,江苏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超4亿人次,综合收入达1144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形成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无锡市山联村等一批典型案例。
“交通+旅游”领域,江苏交旅融合不断深化,已形成水陆空全体系交旅体验。今年3月,江苏首发高铁旅游专列,精准抓住“高铁微度假”趋势,让文化体验从启程开始。顺应房车旅游趋势,江苏还在东庐山服务区建成江苏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房车露营驿站。目前,江苏正在加快构建全省点、线、面相结合的“1+4+N 江苏省高速公路房车露营服务系统”。
此外,江苏还在“科技+旅游”“教育+旅游”等领域加快探索。如,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培育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15个。围绕江苏地方文化、生态文明、红色故事等内容推出10条文博场馆研学游精品线路,充分展现地域文明魅力。
培育新兴市场,“会展”“赛事”经济加速文商体旅融合
江苏大力促进商务、会议、展览、论坛、节事等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定制化线路产品和观光体验服务,多渠道拓客引流。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88.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22.4亿人次,已成为传播运河文化、展示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品牌载体。
各地也积极通过会展引流,如举办南京国际度假休闲及房车展览交易会、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等,打造高品质、高人气、高端化展会。打造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事活动,加速文商旅融合。
江苏还积极把握“赛事经济”流量。今年5月,江苏创新打造的“苏超”已成为整合全省文旅资源的重要平台。该赛事通过联动赛场周边特色经典与景区等举措,有效盘活了省内文旅消费市场。“苏超”举办期间,带动全省相关景区预订量同比激增,赛场周边酒店入住率显著提升,“一纸球票激活多城消费”的效应显著。各地还在探索区域联动,如常州A级景区端午假期对扬州身份证游客免门票,盐城宣布外地球迷凭联赛入场票和身份证可免费游盐城A级景区1次,镇江句容借力文化艺术中心、吾悦广场等地“第二现场”观赛同步发放消费券等,“跟着赛事去旅行”掀起全民热潮。(吴琼 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