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增长奇迹!亚盛医药半年暴涨100%,耐立克销量飙升93%

2025-08-26 12:03

(来源:求实药社)

从被低估的“小透明”到资本追捧的“医药黑马”,亚盛医药只用了半年。股价翻倍、耐立克®销量猛增九成有余,这不仅是一次数据的跃升,更是医药板块难得一见的加速度狂飙。

8月21日,亚盛医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2025年半年度成绩单。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亿元,其中核心产品耐立克(奥雷巴替尼)销售收入达2.17亿元,同比增长93%。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耐立克已获批适应症全部纳入医保后的市场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亚盛医药-B(06855.HK)近半年股价表现也很强势!2025年8月中旬盘中一度触及 95.35港元,刷新上市以来新高。从年初至今(约8个月时间),股价累计上涨约 100.88%,实现翻倍。

财务表现:耐立克®销售强劲,整体营收波动

2025 年上半年,亚盛医药总收入为人民币 2.34 亿元,同比下降 71.6%(来源:港交所公告,2025-08-21)。这一下滑并非来自主营销售恶化,而是 2024H1 存在两笔可观的海外许可里程碑付款,形成了较高的基数。若扣除一次性收入,耐立克®销售额 2.17 亿元,同比增长 93%,显示医保准入与市场渗透的双重驱动效应。

2024 年全年,亚盛医药实现总收入 9.81 亿元,同比增长 342%(港交所公告,2025-04-16),其中耐立克®销售额 2.41 亿元(同比+52%),表明 2025H1 的单品增长速度已显著加快。(来源:2025H1 财报)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现金与银行存款 16.61 亿元,同比增长 31.7%,主要得益于年初赴美 IPO 融资约 9.7 亿元(21财经,2025-08-21)。相比不少国内创新药企依赖可转债或股权再融资的模式,双重上市让亚盛获得更灵活的资本操作空间。

核心产品驱动业绩增长

耐立克作为亚盛医药的首个商业化产品,是中国首个获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该产品已获批治疗任何TKI耐药并伴有T315I突变的CML慢性期和加速期的成年患者,以及对一代和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成年患者。

自2025年1月起,耐立克所有已获批适应症全部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支付标准为17.45万元/年,报销比例根据地区政策在50%至70%之间浮动。

医保覆盖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推动产品销售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6月30日,耐立克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13亿元增至2.17亿元。

市场覆盖方面,耐立克在全国准入的DTP药房和医院共达到782家,较2024年6月30日增长17%。其中准入医院数量由201家增至295家,同比增长47%。

双引擎商业化格局形成

2025年7月10日,亚盛医药第二款核心产品利生妥(利沙托克拉)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经过至少包含BTK抑制剂在内的一种系统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

利生妥是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原创Bcl-2抑制剂,也是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cl-2抑制剂。Bcl-2靶点成药性难度极高,自1985年被发现以来,全球仅有2个Bcl-2抑制剂获批。

利生妥获批后,公司迅速与国药控股、上药控股、华润天津等多家医药流通龙头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商业化布局。

15天内就在全国30多个城市、40余家医院开出第一批处方,实现了产品的快速落地。

研发管线全球化布局

亚盛医药正在加速推动在研品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报告期内,公司有9项注册III期临床研究稳步推进,其中3项获美国FDA许可。除了已商业化的耐立克®,Bcl-2 抑制剂 APG-2575(贝维替尼) 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接力品种,正覆盖 CLL、AML、MM 等高价值适应症市场。

耐立克共有3项全球注册III期研究正在推进,涉及CML、Ph+ALL、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胃肠间质瘤(GIST)等多个领域,其中1项获美国FDA许可。

2025年3月,奥雷巴替尼获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与低强度化疗联用,一线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

利生妥的全球临床开发也取得重要进展。2025年8月,利生妥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新诊断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GLORA-4)获美国FDA和欧洲EMA同意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利生妥是目前国际上进展较快的推进中高危MDS注册III期临床的Bcl-2抑制剂。该研究有望支持利生妥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一线治疗中高危MDS患者的Bcl-2抑制剂,打破该领域长期存在的临床空白。

商业化策略:从单品到多曲线布局

1.混合模式降低单一风险

亚盛采用“自主销售+合作授权”并行策略:国内重点由自建团队覆盖优化院线布局,海外引入合作方分担市场与注册成本。耐立克®在三线及以上城市的渗透率正在提高,医保覆盖带来患者自付比例下降,有利于长疗程依从性。

2.多管线、多靶点同步推进

 Bcl-2 之外,公司在 IAP 抑制剂(APG-1387)、MDM2 抑制剂(APG-115)等领域的布局,可分散单品风险。

市场研究机构 EvaluatePharma 数据显示,全球 MDM2 抑制剂市场到 2030 年有望超过 15 亿美元,国内尚无同类药上市,这为亚盛争取“先发”优势留下空间。

3.对标国际同类企业

在血液肿瘤赛道,AbbVie 依靠 Venetoclax(2016 年上市)年销售额达 18 亿美元2024 年数据),通过持续适应症拓展实现长期增长。亚盛若要复制耐立克®的成功,需要在 APG-2575 上同步推进国内外注册,并在一线联合疗法中抢占使用位置,否则可能在全球竞争中被后续产品替代。

结束语

耐立克®的放量,证明了亚盛在国产原创新药商业化上的可行路径。但未来能否复制这一增长,关键在于 APG-2575 等后续管线的临床与注册节奏 以及 国际化布局能否按预期打开市场。在全球创新药加速迭代的大背景下,亚盛必须在产品接力、差异化竞争和资金使用效率上同步发力,才能在下一轮周期中延续“增长奇迹”。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