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海底捞(06862)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韧性,多品牌驱动初见成效

2025-08-26 15:12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8月25日,海底捞(06862)公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期间实现营业收入207.03亿元,相比于同行凸显韧性;且保持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期间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股东净利润17.6亿元,利润率分别为11.63%及8.5%,均高于同行水平。

海底捞积极回馈股东回报,董事会已决议拟宣派中期股息每股0.338港元,派息率高达96.6%,而股息率(TTM)超过了6%。

实际上,2025年火锅行业仍处于持续探底中,整个行业都面临着较大的生存挑战,海底捞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持续探索创新火锅场景、研发特色产品、门店优化及强化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公司稳步推进多品牌战略,其中以“红石榴”计划最为突出,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曲线。

从业务层面看,海底捞餐厅经营仍是该公司核心业务,上半年收入185.8亿元,收入份额为89.8%。不过其他业务表现抢眼,其中外卖业务以及其他餐厅经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高达59.7%及227%,合计收入份额提升3.9个百分点至7.4%。

作为基本盘,该公司在餐厅经营上多维度提质提效,以顾客、员工、产品、场景为抓手,打造“千店千面”的丰富体验感。其中在场景端创新,比如在上半年外卖收入中,主打“一人食”场景的海底捞“下饭火锅菜”外卖增速迅猛,收入贡献超过55%。在今年8月份,该公司在北京亦庄推出全国首家创新概念店,在功能、视觉、场景等方面,均有大幅度创新,打造“餐饮+娱乐+生活”新生态。

另外,该公司深化落实“啄木鸟计划”,主动关停了一些经营表现不达预期门店,截止2025年6月,该公司共经营1363家餐厅,另有加盟餐厅共41家,上半年新开自营餐厅25家,加盟餐厅3家。期间该公司整体翻台率为3.8次╱天,整体顾客人均消费97.9元,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人均消费同比均有提升。

而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海底捞也在积极发展多元品牌战略,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这也使得该公司能够在经营逆周期中,也能获得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多元品牌驱动业绩保持韧性,以及盈利能力领先于同行水平。

2024年8月,该公司提出“红石榴计划”,旨在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推动餐饮服务创新。截止2025年6月,经过近一年的孵化,除海底捞火锅品牌之外,该公司陆续形成了“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及“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其中焰请烤肉铺子已成新增长亮点,上半年新开46家,门店数量达到了70家,而在多品牌驱动下,该公司其他餐厅收入增幅超2.2倍。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拥有完整的供应链,这是该公司能够快速孵化并发展多元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踏足新品类的时候,产品在从0-1研发阶段,及初具模型供应链保障等层面,具备集团作战优势,同时在运营环节的管理人才储备,营建环节的选址和建造,都通过海底捞的成熟体系,使得创业者的边际成本的极大降低。

创业者试错成本较低,且在供应端及客户端资源等多重保障下,品牌孵化立竿见影,该公司也通过放宽创业门坎、修订完善创业制度、制定引入外部优秀品牌的激励机制,加速创业品牌的布局。下半年该公司着力于单店模型优化,并聚焦于重点品牌原型店打造,将大大提升创业品牌的成功率。

而且海底捞逐步成长起来的加盟模式,在发展主品牌的同时,也会助力‘红石榴计划’多品牌,进行模式复制,加快创业品牌的发展。显然,该公司正形成“基本盘+增长盘”双驱动的多元品牌格局。

其实多品牌矩阵是连锁企业创造第二增长点的常见路径,尤其在行业龙头上基本都会形成多品牌驱动的发展模式,比如鞋服行业龙头安踏及快餐行业的百胜中国等,而且通常要经过漫长的周期,逐步稳固第二增长曲线。海底捞作为火锅行业龙头,率先发起第二增长曲线的挑战,并获得显著的成效,多元品牌加速成长。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多元品牌战略意味着扩大成长空间,打造出第二增长曲线,估值也将脱离原本行业的基本面,迎来全面重估,当然也有失败案例,从而导致估值持续受挫下跌。火锅行业处于调整周期,板块估值持续筑底,海底捞估值具备右侧的投资机遇:一是估值筑底牢固,向下有限;二是其多元品牌战略初具成效,第二增长曲线明显,业绩韧性并有成长拐点,估值向上空间大。

各大投行也非常看好公司的多元品牌发展,其中东吴证券研报称,海底捞“红石榴”计划成效兑现,创新孵化效果显著,有望为公司打造第二成长曲线,各大行目标价均超20港元。同时海底捞常年保持高派息比例,近三年平均派息率超过90%,且目前的股息率也很高,超过6%,这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具有较大的诱惑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