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活下来”走向“火起来”

2025-08-26 10:12

转自:开封发布

在八朝古都开封,

一场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

现代生命力的创新实践

正火热推进。

2025年4月,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工商业联合会与中原银行开封分行联合启动“融合社科联工商联优势·助力文化产品创新提质”合作交流活动,多站调研考察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生机,更探索出“学术+市场+金融”三方赋能的非遗保护与创新之路。

破圈:沉浸式调研迸发“化学反应”

5月的开封,空气里还带着槐花的甜香。在宋都木版年画博物馆里,国家级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任鹤林的刻刀起落之间,不仅展示了“刀锋下的舞蹈”,更让前来调研的我市企业家、学者和银行代表直观感受到非遗背后的文化深度。

随后,在有料先生木工坊,省技术能手刘恒博现场演示传统榫卯工艺,不出十分钟,一件不用一钉一铆的木器已然成型。“这是我们宋人的智慧”,他笑着说,“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它走进现代人的客厅。”一位企业家当场表达合作意愿,希望将宋式纹样茶盘推向海外。

这场由市社科联策划的“破冰之旅”,打破了非遗与市场之间的壁垒,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实现首次“深度对话”。

深化:“四方联动”破解非遗困境

开封非遗资源丰富,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汤氏古琴、官瓷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也面临传承难、推广弱、资金缺等现实问题。

面对这一局面,市社科联携手工商联与金融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深度沉浸式调研与需求对接活动,并制定了“四方联动”机制。该机制以文化体验为基础、创新提质为核心、资源对接为桥梁、金融赋能为引擎,构建非遗全周期服务生态。“我们要做的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赵海燕表示,要让非遗融入现代产业链,融汇学术、市场与资本力量。

此后,一系列调研活动陆续展开。市社科联通过组织企业家走进宋绣馆、古琴工坊、剪纸工作室和清明上河图版本馆,让他们实地感受到了开封非遗的魅力与发展潜力。市工商联常委、市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森深有感触地表示,原本以为非遗“过时”,如今看到的却是可融入产品包装、文创设计的活态文化IP。

成效:从“意向”到“协议”的跨越

在8月21日举行的“融合社科联工商联优势·助力文化产品创新提质”合作协议签订仪式上,7家工美项目获“优秀项目”,5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市工艺美术学会与河南春恒文化传媒、河南联大教育科技等企业现场签署三项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开封非遗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产业合作的实质性跨越。

中原银行开封分行将提供特色金融产品,市工商联将推动企业融入非遗元素。此前,市社科联已联合市工商联、中原银行开封分行,先后组织三场合作交流活动,累计近百人次参与,覆盖木版年画、宋绣、古琴、官瓷等多个门类,为非遗注入了持续的创新动力。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志钧指出,开封“社科联牵头、多方赋能”的模式,打破了“政府热、市场冷”的局面,真正让文化转化为资本。汤氏古琴第四代传承人汤红伟也称赞,这项活动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帮助非遗形成“造血”能力。

如今,开封正以创新

盘活文化资源,

让非遗成为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这场文创提质行动,

正推动开封非遗

从“活下来”走向“火起来”,

八朝古都也将以文化为舟、创新为桨,

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晨翀

值班编委:王笃明

审核:刘陆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