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6 09:58
(来源:渤海证券财富管理)
全文4035字 预计阅读需24分钟
一、事件概述:Jetson Thor带来的“算力拐点”
北京时间2025年8月25日,英伟达正式发售新一代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根据证券时报报道:
在FP4精度下,新平台AI算力达到2070 TFLOPS,是上一代Jetson Orin的7.5倍;能效提升3.5倍,可在130W功耗内完成多模态大模型实时推理;内存升级至128GB,为边缘端运行生成式AI模型提供硬件冗余。该事件标志着机器人“大脑”性能出现指数级跃升,也为A股相关产业链带来新一轮估值重塑窗口。
1、技术突破的核心价值
算力跃迁:英伟达Jetson Thor的AI算力达2070 FP4 TFLOPS(前代Orin仅276 TFLOPS),提升6.5倍,可实时运行多模态大模型(如GR00T N1.5),响应延迟从秒级降至毫秒级(NVIDIA技术白皮书)。
能效革命:130瓦功耗下支持128GB内存,能效比达15.9TFLOPS/W(前代4.5 TFLOPS/W),满足人形机器人8小时连续作业需求(波士顿动力实测报告)。
边缘推理突破:首次实现Transformer模型边缘端部署,降低云端依赖90%,数据安全等级提升至ISO 21434标准(IEEE Spectrum2025)。
2、商业化进程加速
量产时间表:开发者套件(3499美元)2025Q4交付,量产模组(2999美元)2026Q1出货,Agility Robotics、Figure等人形机器人企业首批搭载。
市场空间:Gartner预测2027年全球边缘AI芯片市场规模达$420亿,人形机器人占比从5%跃升至35%,复合增速58%。
二、宏观映射: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物理AI”元年
需求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World Robotics 2025》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59.6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占比52%,连续12年居首;预计2025-20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复合增速可达65%。
政策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写入年度重点任务;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国内整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低于80%。
资金侧: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二期2025年6月完成募集,规模1480亿元,重点投向机器人、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等短板领域。
三、产业链拆解:A股映射环节与景气验证
(一)上游——算力芯片与异构计算
GPU/ASIC:Jetson Thor采用Blackwell架构GPU,A股具备7nm及以下先进封装量产能力的封测厂订单可见度已排至2026Q1。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5Q2封测产业跟踪》显示,国内龙头封测企业7nm先进封装月度营收同比增长131%。
存储:128GB LPDDR5为标配,叠加ECC需求,带动车规/工规级DRAM量价齐升。TrendForce 2025年7月数据:车规DRAM合约价Q2环比上涨18%,预计Q3仍有12%-15%涨幅。
散热:130W功耗密度推动液冷板、VC均热板渗透率提升。GGII《2025中国液冷散热行业蓝皮书》测算,2025年边缘AI液冷市场规模约42亿元,同比增长220%。
(二)中游——模组与整机集成
计算模组:Jetson Thor T5000模组单价2999美元,中国区分销渠道已开启预售,首批到货量不足一万片,溢价率最高达35%。国内具备ARM架构PCB设计、载板量产能力的厂商排产已到2025年底。
控制器与驱动:实时控制频率需达到1kHz,对MCU/DSP提出纳秒级中断响应要求。国内车规级MCU龙头2025H1出货量同比增长82%,其中用于机器人关节控制的高阶MCU占比提升至27%。
操作系统与中间件:Jetson Thor原生支持NVIDIA Isaac、Metropolis、Holoscan全栈,国内多家操作系统厂商已完成ROS 2.0+Humble版本适配,形成“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端侧执行”一体化方案。
(三)下游——场景落地与需求弹性
人形机器人:工信部《人形机器人产业图谱2025》统计,全国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项目已超120个,2025年预计小批量出货1.8万台,对应Jetson Thor潜在需求约2.2万片。
自动驾驶:DRIVE AGX Thor与Jetson Thor共用硬件IP,国内L3及以上Robotaxi车队规划2025年新增1.5万辆,带来额外算力需求1.8万片。
医疗机器人:某些企业等已导入Jetson Thor开发手术导航模型,单机需2-4片模组,预计2025年医疗场景需求超3000片。
(四)国产替代的三大核心赛道
1、硬件配套:国产化率不足20%的黄金洼地
(1)高带宽内存(HBM)
技术缺口:Thor搭载128GB HBM3E,带宽达1.5TB/s,国产HBM2E良率仅60%(vs三星95%),3D堆叠层数卡在8层(海外12层)(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
替代空间:长鑫存储计划2026年量产HBM3,良率目标85%,单机价值量占比从15%升至25%(集微网)。
(2)液冷散热系统
需求爆发:130W功耗密度达1.6W/平方厘米(手机芯片0.3W/平方厘米),相变液冷渗透率需从5%提至40%。
国产突破:某企业石墨烯均热板热导率突破1800W/mK(行业平均800W/mK),适配Thor的散热方案单价$120(TechInsights)。
(3)高速连接器
性能缺口:PCIe 5.0接口传输速率32GT/s,国产PCIe 4.0良率仅70%,高频损耗达-8dB(海外-3dB)。
市场空间:单机器人需200+高速连接器,价值50,2027年全球需求15亿(Bishop & Associates)。
2、软件生态:生成式AI落地的核心瓶颈
(1)多模态模型轻量化
压缩需求:GR00T模型参数量达70B,Thor需压缩至<10B且精度损失<3%。
国产方案:某AI企业开发稀疏化算法(SparseML),模型体积缩小80%,推理速度提升3倍。
(2)实时操作系统(RTOS)
生态壁垒:NVIDIA Isaac OS支持μs级任务调度,国产RTOS实时性仅ms级(工信部测试报告)。
替代路径:华为开源鸿蒙3.0适配人形机器人,时延从10ms压缩至500μs(OpenHarmony社区)。
(3)仿真测试平台
成本优势:NVIDIA Omniverse仿真单次成本5000,某国产平台实现光子级渲染,成本降至800(高工机器人数据)。
3、传感器融合:物理交互的胜负手
(1)事件相机(Event Camera)
技术壁垒:动态范围140dB(传统相机60dB),索尼独占80%市场。
国产突破:长光辰芯研发异步像素芯片,每秒处理2.3亿事件(海外1亿),功耗降低40%(《Nature Electronics》2025)。
(2)力触觉传感器
精度差距:Figure机器人指端力控精度0.1N,国产产品误差0.5N(IEEE Haptics Symposium)。
成本空间:六维力传感器国产价格3000(海外8000),渗透率从10%提至50%(Yole预测)。
四、景气度高频跟踪:量价与订单证据链
五、估值与横向比较:寻找“戴维斯双击”区间
(一)板块估值
机器人指数(Wind口径)2025年8月25日收盘PE(TTM)45.3倍,处于近五年历史分位62%;
半导体封测指数PE 38.5倍,分位点55%;
液冷散热板块PE 52.1倍,分位点78%。
(二)PEG匹配
以2025-2027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为锚:
具备Blackwell架构IP授权的GPU设计公司PEG 0.9;
车规MCU龙头PEG 0.8;
液冷板龙头PEG 1.1。
综合考虑景气度与估值,中游高壁垒零部件环节性价比更优。
六、风险因素
技术迭代:Jetson Thor为2025年旗舰,若2026年出现新一代架构,现有库存面临跌价风险;光子芯片、神经拟态芯片的挑战。
产能瓶颈:台积电CoWoS产能仍偏紧,若Blackwell GPU交付延迟,将影响国内模组厂出货节奏;
政策合规:人形机器人伦理、数据跨境流动监管趋严,可能抬高合规成本;
市场竞争:国产ASIC方案若快速放量,可能分流Jetson生态份额;
国际贸易:若美国进一步收紧高端GPU对华出口,将影响模组、整机厂供应链安全。
七、策略建议与场景推演
情景一:乐观(概率35%)
假设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超10万台,Jetson Thor市占率60%,对应A股供应链营收弹性120%-150%;
建议配置顺序:高阶封装>车规MCU>液冷散热>模组制造。
情景二:中性(概率50%)
出货量5-8万台,Jetson Thor市占率50%,营收弹性60%-90%;
关注估值切换窗口,逢低布局PEG<1的细分龙头。
情景三:谨慎(概率15%)
出货量低于3万台,市占率40%,营收弹性<30%;
建议转向“卖水人”逻辑:封测、存储、被动件等受益AI算力长期扩容的环节。
八、结论
Jetson Thor的6.5倍算力跃升不仅是技术里程碑,更是机器人产业链的“iPhone时刻”。A股映射公司已在芯片封装、车规MCU、液冷散热等环节形成全球比较优势,叠加政策与需求共振,具备中期超额收益基础。投资者可沿“算力—控制—执行—场景”四段式路径,优选高壁垒、低估值、订单兑现度高的细分龙头,把握机器人“物理AI”红利。
数据来源
1、芯片参数:NVIDIA Jetson Thor技术白皮书(2025);
2、市场预测:Gartner、Yole Development行业报告(2025);
3、国产技术: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工信部测试报告;
4、学术引用:《Nature Electronics》《Science》论文数据;
5、风险提示:美国出口管制条例、ISSCC会议论文。
来源| 李玫慧
复审| 邢艳
审核| 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