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华安证券·电池】中创新航:锂电需求结构分化,单位盈利持续向上

2025-08-26 08:04

中创新航:深耕电池十数载,动力+储能业务双轮驱动

中创新航是专业从事锂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相关集成产品和锂电池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市场应用开发的新能源高科技企业。在动力领域,公司是全球少量同时具备三元、铁锂全球交付能力的企业,支持客户全系车型首发。2024年公司动力业务收入195.5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约70%。在储能领域,公司全面覆盖发电侧风光储、电网侧调峰调频、用户侧削峰填谷、备用电源及船用储能等应用领域。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82.0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约30%。

行业:锂电需求结构分化,产业链利润迎来修复

1)供给端:电池行业技术持续迭代,技术掌控与极限制造构筑护城河,电池生产中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规模化生产仍是企业降低成本及精进工艺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支撑盈利水平。2)需求端:锂电需求结构分化,增长逐渐向“质变”过渡。动力电池新增需求增速趋于平稳,结构性机会渐显,技术创新溢价有所提升;储能电池维持高增但利润率略承压,未来具备高成长空间。3)发展趋势:上游原料价格回调,行业调整后利润中枢最终将导向电池环节。在行业价格止战,产能退潮的背景下,2025年全产业链盈利有望迎来修复,产能利用率提升是盈利关键。

公司亮点:产品构筑差异优势,单位盈利持续向上

1)技术端:公司完成高比能5C超充磷酸铁锂、6C超充高镍圆柱、高功率铁锂大圆柱、高锰铁锂电池技术及产品攻关,实现高能效、超长寿命储能电池技术进一步突破。在新型电池方面,公司400Wh/kg高比能、高安全混合固液电池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2)客户端: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单客户供应价值量不断提升。乘用车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单客户品类拓展平抑供应波动;商用车实现市场主流产品全覆盖,国际交付量持续攀升;储能出货量持续高增,获战略客户高度认可。3)盈利端:公司先进制造赋能,制造效率及投入产出比提升,出货高增叠加产品结构优化,单位盈利仍具备上升空间。分业务看,动力方面,公司高比例三元业务结构支撑溢价能力,高毛利动力模组交付比例提升进一步推动毛利率上行;储能方面,新产品量产交付推动均价上行,电芯和系统直接向海外交付,有望进一步支撑量价上行。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1

公司概况:深耕电池领域,动力储能双驱动

1.1 深耕电池十数载,动力+储能业务双轮驱动

2015年12月,金沙投资、洛阳公司及华科投资在江苏常州创立中航锂电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开启战略重组和转型,2019年7月重组完成后,公司最终由金坛方控制;2021年11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创新航;2022年中创新航在港交所上市;2024年以来,中创新航加速推进全球化;2025年3月,中创新航正式纳入港股通标的名单。中创新航是专业从事锂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相关集成产品和锂电池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市场应用开发的新能源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构建全方位能源运营体系,为以动力及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全场景应用市场提供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动力业务:在乘用车领域,公司以“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长寿命、超快充、全气候”为核心产品竞争力,是全球少量同时具备三元、铁锂全球交付能力的企业,支持客户全系车型首发。在商用车领域,公司以“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全气候、标准化、可扩展性强”为核心产品竞争力,全面覆盖纯电动公交车、通勤车、物流车、工程机械等领域,搭载车型已广泛应用于高温高湿、偏远高原、高寒低压等多应用场景,交付配套量行业领先。2024年公司动力业务收入195.5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约70%。储能业务:公司以“高安全、长寿命、高经济效率、高度集成率”为储能核心产品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满足多种需求的储能集成系统服务,全面覆盖发电侧风光储、电网侧调峰调频、用户侧削峰填谷、备用电源及船用储能等应用领域。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82.0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约30%。

1.2 股权结构明晰,员工持股平台激励

股权结构明晰,员工持股平台激励。公司目前主要股东为金坛控股(常州市金坛区政府全资),直接及通过华科科技和华科工程间接持有公司股份23.7%,成飞集成持股8.5%,广祺瑞电持股3.6%。锂航金智持有公司股份8.0%,其执行合伙人是厦门锂航股权投资,为公司2019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而成立的员工持股平台之一。

1.3 动力奠定营收基础,储能支撑第二增长曲线

23年收入增速下滑主要系电池价格下行,24年储能业务作为第二成长曲线快速增长。公司23年实现收入270.06亿元,同比+32.54%,实现归母净利2.94亿元,同比-57.44%。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产能释放,产品线不断丰富,动力电池市场核心客户合作黏性持续增强,配套客户进一步多元化,储能系统各细分领域头部客户战略合作,销售实现快速增长。公司24年实现收入277.52亿元,同比+2.76%,实现归母净利5.91亿元,同比+100.83%。盈利修复主要得益于公司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规模化优势释放及直通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优化。

动力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储能业务有序放量。动力方面,公司24年实现营收195.51亿元,乘用车领域全面发力国际市场,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商用车国内装机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5.2%,已实现市场主流产品全覆盖,完成战略客户全部车型的全面配套和批量交付。储能方面,公司24年储能出货量持续大幅增长,储能业务实现营收82.01亿元,同比+72.40%,314Ah电芯产品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大规模批量稳定交付,获得战略客户对产品及交付能力的高度认可,获全球储能头部客户订单放量。

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公司毛/净利率有望持续优化。2022-2024,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0.32%/13.00%/15.89%,得益于规模效应的逐步释放和投入产出比提升带来的成本优化,公司毛利率保持逐年上升态势。随着高毛利动力模组交付比例提升及储能新品上量,公司25年毛利率有望再上一个台阶。2022-2024,公司净利率分别为3.40%/1.62%/3.04%,23年净利率下滑主要受产能扩张/折旧摊销提升等因素影响。2024公司的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22%/9.64%/1.50% /5.11%,同比分别+0.95Pct/+3.46 Pct /+0.27 Pct /+1.44 Pct。未来随着规模效应的释放和费用控制的加强,公司净利率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2

行业:多元化供应趋势明显,竞争格局优化

2.1行业技术持续迭代,技术掌控与极限制造构筑护城河

锂电池产业链下游应用可分为动力、消费、储能三大领域,中创新航主要深耕于动力和储能行业。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使用寿命、充电时间和温度适应性等性能,因而是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其生产成本占整车成本近40%,与四大电池原料及其上游矿产和化工材料供应链具有高度价格联动性。

储能电池是储能子系统的构成部分,可以储存电能并在需要时输出电能以供使用,具备削峰填谷、系统调频、平滑新能源电力输出等功能,在与子系统其他产品集成安装后,其产业链下游广泛应用于发电、输配电、用电等电力系统环节。储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主要以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蓄电池和钠基电池等储能技术为主。作为产业链价值量最高的部分,储能电池成本约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60%。

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技术掌控与极限制造为护城河关键一环。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多、工艺控制难度大、且技术仍然在持续迭代。由产业链构成可见,工艺流程涉及四大电池原料以及各类锂电设备,主要可分为前、中、后三道工艺。电池原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前道工艺投入正负极原材料,经过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工序生产制造极片;中道工艺将极片进行卷绕或叠片,形成电芯的功能结构;后道工艺通过化成、分容,将电芯激活,并进行检测和分选,最终组装成电池包。规模化生产是企业降低成本及精进生产工艺的重要途径,制造能力、车企订单和产能投放情况均构成头部企业的护城河。

原材料成本占比高,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促降本。电池生产工艺流程中涉及的原材料费用、工艺和设备相关的直接劳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共同构成电池生产成本。中创新航招股说明书显示,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高,其中2021年占比高达84%。根据Visual Capital对EV电池单元零部件的成本拆分,每个电池的正极成本约占电池总成本的51%,负极占电池成本的12%,制造和折旧成本占比为24%。正极材料是电池生产成本最高的部分,由于电池放电时,正极会储存从负极流入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分子,直到电池再次充电,因而正极对电池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合成电池正极的主要材料包括锂镍钴锰铝等金属元素及其聚合物或氧化物,正极材料价格与上游矿材价格密切相关。20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电池成本上升,而生产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价格联动的影响,有效支撑盈利水平。

2.2 锂电需求结构分化,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锂电需求结构分化,增长逐渐向“质变”过渡。过去几年内,我国新型电池行业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需求增长逐渐从“量增”转向“质变”。动力电池增速换挡但技术创新溢价有所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新增需求增速趋于平稳,结构性机会渐显,电动重卡和工程机械、电动船舶等领域对新型电池需求旺盛。储能电池维持高增但利润率略承压,未来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消费电子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依赖具体场景创新打开增长天花板。我们认为2025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合计1992GWh,同比增长约29%,其中动力电池需求可达1404GWh,储能电池需求约430GWh,消费电池需求约158GWh。

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较稳定,行业集聚程度高,梯队分化明显。据动力电池产业联盟数据,2024年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1,096.8GWh,累计同比增长41.0%;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 累计同比增长41.5%,其中宁德时代占比份额为45.1%,同比增加1.89pct。从装机量排名前十五的企业变动情况来看,与去年竞争格局基本一致,排名变化主要出现在二、三线厂商。新增厂商极电新能源、耀宁新能源背靠吉利汽车,因湃电池背靠广汽集团,均为老牌车企自造电池布局企业。相对缺少规模经济优势的二、三线厂商将进入产能整合和优胜劣汰的阶段,全球化布局尤其是海外建厂,实现本地化配套成为部分厂商的突围方向。

储能赛道高景气,头部企业的优势正逐步扩大。中国储能装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技术创新将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重力储能、氢储能等正蓄势待发。根据CNESA统计,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184.2GWh,功率/能量规模同比增长126.5%/147.5%。中国企业2024年度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TOP10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储能、海辰储能、比亚迪、瑞浦兰钧、中创新航、远景动力、楚能新能源、力神、赣锋锂电。目前中国储能锂电池市场集中度低于动力电池,但CR3和CR5均呈稳步上升态势,头部企业的优势正逐步扩大。

2.3 产业链利润迎来修复,产能利用率提升是盈利关键

上游原料价格回调,电池环节盈利好转。经过前两年上游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阶段,利润中枢最终将导向电池环节。电池环节直接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原材料控制能力能够贡献差异化盈利。在过去原材料价格震荡调整时期,头部电池厂商通过资源自供、采购策略设计和技术降本构建护城河。根据GGII预测,在行业价格止战,产能退潮的背景下,2025年全产业链盈利有望迎来修复。未来在产业链价格机制调整下,整体行业利润越加朝向均值回归。

车企多元供应趋势明显,为二线电池厂提供突围窗口期。相较于20-21年,近两年电池龙头装机份额有所下降,但CR5和CR10持续提高,行业竞争结构持续优化,中小厂商进入产能整合和优胜劣汰的阶段。多数车企选择采用2家及以上供应商以更好保障动力电池供应安全,且头部电池厂商溢价能力过强衍生出一定的替代需求,加之车企产品矩阵分化催生定制化需求,宁德外的头部企业仍有提升空间。

电池环节单位GWh投资额较高,产能利用率提升是盈利关键。电池属于重资产投资环节,投资金额较高,2024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总额达6281.88亿元;分子行业看电池板块投资额绝对值较高,约为3705.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9.0%。电池行业的高产能投入带来的高经营杠杆特征显著,产能利用率水平成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变量。这种特殊的成本结构导致电池行业呈现“赢家通吃”格局,头部企业凭借产能利用率优势不断强化成本护城河,而尾部企业则容易在低利用率陷阱中陷入“越亏损越投产”的恶性循环。中创新航采取与地方产投合作的模式进行扩张,通过合资而非全资方式进行产能扩建,有效减少资金压力。

头部厂商高营收摊薄费用,支撑更高的研发投入。从行业整体研发投入格局来看,动力电池企业的研发强度普遍集中在3%-8%的区间,且各厂商投入比例保持相对平稳。然而在绝对金额层面,龙头企业与其他厂商已形成数量级差异。以2024年数据为例,虽然宁德时代5.14%的研发费用率低于亿纬锂能(维权)(6.05%)、国轩高科(6.07%)、兴旺达(5.94%),但宁德时代186.07亿元的研发资金规模却是亿纬锂能29.4亿元的6.3倍,国轩高科21.5亿的8.7倍,兴旺达33.3亿的5.6。这种规模化优势不仅稀释了头部企业研发成本占比,更形成“高投入-高技术壁垒-高市占率”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强化其行业统治力。

3

公司亮点:产品构筑差异优势,单位盈利持续向上

3.1 差异化技术+产能储备,构筑产品差异化优势

技术持续突破,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提出了“能量与资源的极致平衡、能量与安全极致平衡,设计与制造高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核心理念,以高压化、高锰化、无钴化和固态化为导向,建立了一套行业领先的、高效的研发体系,展现出高效、系统、强大的底层技术创新能力。在材料创新方面,公司聚焦5V高压镍锰酸锂材料、新型超快充硅碳材料、兼顾超快充&长寿命新型电解液添加剂、新型全固态电解质材料等关键材料,完成一系列重点技术突破。在高性能电池技术方面,公司完成高比能5C超充磷酸铁锂、6C超充高镍圆柱、高锰铁锂电池技术及产品攻关,实现高能效、超长寿命储能电池技术进一步突破。在新型电池方面,公司400Wh/kg高比能、高安全混合固液电池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热安全、日历寿命等核心指标行业领先;高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完成关键技术阶段突破。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固态电池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和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将逐渐增多,推动行业竞争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技术研发实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公司有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采用差异化技术路线,多产品贡献向上可能性。公司主要产品为三元和铁锂系统的电芯、电池模组和电池包。动力方面,公司持续追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稳定的安全性能,不断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三元系、磷酸盐系新产品。三元领域有800V 3C/5C中镍高电压电池、“顶流”高镍R46大圆柱产品、高能高镍多元电池等;铁锂领域有针对混动市场的“顶流”铁锂R46大圆柱产品、高比能磷酸铁锂电池、800V 5C超充磷酸铁锂电池等。同时,公司深耕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等应用场景,持续保持产品力领先。314Ah电芯产品在行业内最早通过认证并率先实现大规模批量稳定交付,成功实现市场卡位。基于新一代储能电芯开发的“第三代液冷集装箱储能系统”,集高安全、高可靠性、高能效、长寿命、高能量密度于一体,优势明显。

公司产能快速扩建,海外规划有序推进。目前公司已经建成常州、洛阳、厦门、成都、武汉、合肥、黑龙江、广州、江门九大产业基地;已经形成深圳、上海、常州、成都4大研发中心,同时在规划建设欧洲、北美等海外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22年11月,公司宣布欧洲产业基地落户葡萄牙,开启了产能全球布局进程,24年一季度葡萄牙项目正式获得环评批准,25年2月葡萄牙基地正式动工。公司结合客户及市场需求,于24年启动了面向东盟地区的产业布局。

产能布局充分考虑终端车企地理位置,快速响应能力强。公司产业基地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充分考虑了终端客户的地理位置,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基地可以对主要客户实现全覆盖和就近配套供货,降低运输成本。常州的产业基地对应长安汽车、零跑汽车和广汽丰田,目前在建的武汉产业基地对应小鹏汽车和吉利路特斯,广州和厦门的产业基地对应广汽埃安。公司未来产能提升后,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显现,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3.2 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单客户供应价值量不断提升

乘用车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单客户品类拓展平抑供应波动。纯电方面,公司在保持经济型乘用车优势地位的同时,在中高端乘用车市场装机量实现大幅增长,除广汽、吉利、小鹏、蔚来、零跑等品牌车型稳定量产交付外,新增智己汽车等客户新车型配套。混动方面,公司多个项目实现大批量交付,新增奇瑞、东风、北汽等多家头部客户主销车型量产配套,市占率不断提升。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随着国内自主品牌出海增加,公司装车海外出口量同比增长,同时在新客户开拓方面进展顺利,获得丰田、大众、福特、奥迪、马自达多家国际客户全新平台及项目定点,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商用车实现市场主流产品全覆盖,国际交付量持续攀升。在轻型商用车领域,目前已与吉利、瑞驰、奇瑞、北汽、东风、长安等客户深入合作,全面配套交付行业主流车型;重卡及专用车领域,已与三一集团、徐工集团、陕汽重卡等客户在自卸车、搅拌车、牵引车、装载机、挖掘机等方面进行合作。国际市场方面,欧洲市场客户基数持续扩大,交付数量稳步攀升,交付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已覆盖主流大巴业务。

储能出货量持续高增,获战略客户高度认可。公司与‘五大六小’等电力集团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并且与国家电投、中核汇能、中国能建、三峡新能源、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实现了战略合作,多个储能电站项目采用公司产品并实现投运并网。与系统集成商、风电、光伏等领域头部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长期稳定供货关系,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实现重大突破,完成多个国际头部储能业主、EPC、集成商供应商准入,进入客户白名单并实现批量交付。未来,公司将精准匹配系统集成商的市场开拓过程和产品需求,实现在头部集成商客户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和交付倍增;并在已建立的电站业务能力基础上,参与独立储能电站的竞配业务,实现电站业务带动储能产品出货增量。

电池出海,助力毛利率稳步提升。2025年6月,中创新航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签订30GWh电池供应协议,实现电池出口,预计可供生产3.8万辆中型电动SUV IONIQ 5。中创新航成为继宁德时代、比亚迪之后,现代汽车集团的第三家国内核心电池供应商。未来由点到面,中创新航电池逐步配套海外客户将带动毛利率稳步提升。

3.3 规模效应释放叠加成本控制,单位盈利仍在向上通道

先进制造赋能,制造效率及投入产出比提升。在技术开发方面,公司厚电极制造技术成功开发并实现高速化量产,推动产品能量密度提升5%,制造成本降低3%,制芯效率提升20%。此外,公司完成顶流电池核心技术开发应用,实现关键工序制造效率提升30%+,空间利用率提高20%+。在检测交付方面,公司采用机器视觉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以AI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测试及检测效率提升50%,实现过程ppb级质量管控及高可靠性批量交付能力达成。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公司采用制造大数据与虚拟测量技术,优化电池制造工艺,成功实现关键工序制造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50%+。

出货高增叠加产品结构优化,单位盈利仍具备上升空间。随着电池环节价格进入相对稳定区间,营收与交付量线性关联性更加突出。整体看,出货量高增带来的规模效应释放,叠加投入产出比提升带来的成本控制贡献,公司25年毛利率有望再上一个台阶。分业务看,25年公司单位盈利仍有较高提升空间。动力端,公司高比例三元业务结构支撑溢价能力,高毛利动力模组交付比例提升会进一步推动毛利率上行;储能端,新产品量产交付推动均价上行,电芯和系统直接向海外交付,有望进一步支撑量价上行。

3.4 推进全球化产能布局,国际化进程加速

全球化产能布局加速推进,拓展布局本土化产业链。自欧洲产业基地、泰国产业基地后,2024年公司启动东盟地区产业布局,大力拓展海外产业布局。2025年2月24日,公司葡萄牙基地动工,将建成一座零碳AI超级工厂,预计在2027年实现交付。未来公司将借助新的海外平台,全面提升海外交付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将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公司将结合全球合作伙伴的区域性分布,积极拓展和布局本土化产业链体系。

国际业务进展顺利,有望贡献新增量。2024年,公司国际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乘用车全面发力国际市场,获得丰田、大众、福特、奥迪、马自达等多家国际客户全新平台及项目定点,商用车产品相继通过UL/IEC/CE等认证后成功推向国际市场;储能获全球头部客户订单放量,完成多个国际头部储能业主、EPC、集成商供应商准入,进入客户白名单并实现批量交付;船舶市场签约多条国际大型商船项目并陆续交付。未来随着商用车正式开始跨境海外交付,储能电芯和系统直接向海外交付,将进一步支撑量价上行,支撑业绩提升。

投资建议

动力业务:1)出货量方面:乘用车配套客户销量可观,商用车正式开始跨境海外交付,船舶业务拓展至中东混动船/海工船、新加坡港口拖船等,出货量高增具备坚实支撑,因此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为44%/23%/31%。2)价格方面:2024年国内电池价格进入相对稳定区间,因此我们预计2025/2026年电池价格的降幅将大幅收窄。3)营收方面: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动力电池产品营收为276/344/441亿元。4)毛利率方面:公司出货量高增带来的规模效应释放叠加直通率提升带来的投入产出比提升对毛利率形成一定支撑,且高毛利动力模组交付比例提升会进一步推动毛利率上行,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动力电池产品毛利率为19.8%/20.8%/23.7%。储能业务:1)出货量方面:考虑到25年公司大客户交付规模提升,且储能产能进一步释放,pack业务占比提升,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公司储能业务出货增速为100%/40%/43%。2)营收方面: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储能业务产品营收为155/217/300亿元。3)毛利率方面:公司出货量高增带来的规模效应释放叠加直通率提升带来的投入产出比提升对毛利率形成一定支撑,新产品性能明显提升,支撑均价上行,电芯和系统直接向海外交付进一步推动量价上行,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毛利率持续提升,分别为13.8%/14.5%/15.2%。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实现营收431/561/741亿元,同比+55%/+30%/+32%,实现归母净利润13.96/21.25/31.63亿元,同比+136%/+53%/+49%,对应当下27/17/12倍PE,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目前上游原料价格回调,未来如果原材料相关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可能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上行。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内外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或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若电池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降幅超预期,产业链内公司营收和毛利率将会承压,公司业绩可能受到影响。

重要提示

本报告摘自华安证券2025年8月4日已发布的《【华安证券·电池】中创新航(03931):锂电需求结构分化,单位盈利持续向上》,具体分析内容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等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分析师介绍

分析师:张志邦 执业证书号:S0010523120004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