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6 10:18
编者按
一件地标“活”起来,一个产业旺起来,一方百姓富起来。近年来,全国知识产权系统锚定提质强基、品牌建设、产业强链等关键方向,深耕区域特色产业,全力推动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从田间地头的特色物产,到走向广阔市场的“金字招牌”,地理标志正不断激活各地的内生发展动力,书写着助农兴产的生动篇章。本版特别精选部分夏秋季水果类产品典型案例,展现地理标志背后的幸福“质感”与产业活力。
小冬枣藏“大乾坤”
40年来首次实现6月下旬即采摘抢“鲜”上市!沾化冬枣,产自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2002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3年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沾化冬枣原本为晚熟品种,通常在10月中下旬成熟。但就在今年,在科技赋能下,沾化冬枣已实现6月下旬至10月的梯次成熟。
“11月初,咱就把棚内温度调至7摄氏度以下,让枣树提前进入‘休眠’状态;12月,棚内逐步升温,让枣树提前‘苏醒’生长;2月,大棚里的枣树比大田冬枣提前两个半月发芽。”在沾化区下河乡一家冬枣示范园内,该园负责人细数着精准操控枣树“四季轮回”的历程。温控大棚内,视频监控、气象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水肥一体化监测、棚内环境监测等智慧物联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处处透着“科技范儿”。
科技助力,是沾化区推动沾化冬枣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依托之一。近年来,沾化区持续升级农业智慧管理平台,创新探索“冬暖大棚+智慧管理”新模式,构建起早中晚熟品种冬枣梯次上市的格局;同时,当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通过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针对各村实际需求,当地还围绕新品种改良、冬枣大棚建设、配套栽培技术等内容进行培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效益。
要想形成品牌优势,严控产品质量必不可少。为此,在山东省、滨州市两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沾化区创新实施沾化冬枣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并构建起“统一技术、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格局。当地起草《地理标志产品 沾化冬枣》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10余项,编制《沾化冬枣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技术规程》等团体标准,实现沾化冬枣从种植到销售全程标准覆盖。
为了提升“沾化冬枣”的品牌影响力,当地通过开展赛园赛枣活动等多种方式,扩大宣传效应,带动枣农由各自经营、分散作战到在“沾化冬枣”品牌下抱团经营、集约发展。同时,当地积极推广母子品牌协同发展模式,鼓励农户自主培育沾化冬枣相关商标,目前全区共有“鹤福缘”“冬枣村长”“枣范儿”等600余件注册商标。
如今,沾化冬枣产业已由原来的单纯“种枣”“卖枣”,发展成为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物流、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相融互动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沾化冬枣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万余亩,年产量达6.6亿斤,产业产值60亿元,带动枣农人均年收入超万元,产品远销迪拜、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而那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枣农们,如今不少人开上了小轿车,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一颗小小的冬枣,不仅承载着沾化人致富的梦想,更见证了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力量。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齐鲁大地上闪耀着独特光芒。
琼中有橙“绿”生“金”
走进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下称琼中县),随处可见当地百姓的“摇钱树”——琼中绿橙。琼中绿橙以色绿、风味独特而闻名,具有皮薄汁多、酸甜适中、化渣率高等特点。2006年1月,“琼中绿橙”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海南省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3月,琼中绿橙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今,在地理标志产业的带动下,琼中绿橙种植面积约3万亩,年总产量达2000万斤,年产值1.25亿元。
绿水青山是琼中县的最大优势,如何用好这一资源禀赋?近年来,琼中县以科技为支点,注重农技人才培养,促进科研院所与琼中绿橙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让科研人才扎根田间地头,聚焦产业发展中的重难点,开展科技攻关。
当地成立琼中县琼中绿橙协会,联合县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负责琼中绿橙的技术指导、科研攻关、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等工作。同时组建三级技术推广体系——成立由县内中级以上职称的22名农技人员组成的科技讲师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帮助果农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成立由初级技术员65人组成的实用技术培训师资队伍,负责对果农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果园技术的承包;聘请海南省内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33名农业专家成立专家顾问团,帮助琼中县开展科研攻关和骨干培训,形成以琼中县琼中绿橙协会为龙头、水果技术员为主体、专家顾问为辅助的技术推广体系。琼中县还与重庆市忠县签订友好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签订柑橘科学技术与开发合作协议,积极开展科技协作活动。
同时,全县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基地+普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琼中绿橙”地理标志品牌为农民稳定增收注入活力。其中,海南有橙福农业有限公司绿橙种植规模突破1000亩;海南建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南翔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不仅种植面积首屈一指,还投入上百万元购置先进的全自动绿橙加工生产线。近两年来,这些企业纷纷启动电商带货,进一步提升“琼中绿橙”品牌竞争力。
依托“琼中绿橙”品牌优势,琼中县根据“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引导农户发展琼中绿橙等特色生态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增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目前,全县已打造90个专业示范村,培养1100名致富带头人,带动1.1万名农户创业致富。
此外,琼中县还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将琼中绿橙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并陆续推出“琼中绿橙乡村旅游季”和“奔格内”琼中绿橙旅游季等活动,努力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枝头的一抹鲜绿,到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琼中绿橙的故事,正是琼中县以生态为笔、以科技为墨、以产业为卷,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书写出的生动答卷。如今,这颗承载着生态智慧与致富希望的绿橙,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让“绿”的底色更浓、“金”的成色更足,在琼中这片沃土上持续孕育着更多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新机。
猕猴桃里“甜”味足
软软糯糯的猕猴桃一口爆汁,一不留神就连“吸”好几颗——苍溪红心猕猴桃果肉细嫩、口感香甜清爽,让人爱不释手。
苍溪县隶属于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南麓、嘉陵江中游,是全国较早进行人工栽培猕猴桃的地区之一。2004年,苍溪猕猴桃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苍溪红心猕猴桃”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苍溪县以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为引领,不断提升猕猴桃产业核心竞争力。当地制定并出台《苍溪县红心猕猴桃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苍溪县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保护机制》等政策性文件,鼓励返乡企业和小微创业者大力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明确政策保障、经费保障、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完善建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自主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的“双商标、一标识”母子商标体系;鼓励农户组建自强农场,组团参加专业合作社,抱团申请子商标。
健康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品牌保护。苍溪县出台《苍溪红心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实行“统一商标管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标识包装”,严控内在品质,树立品牌形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诚信经营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和违法违规失信单位(个人)“黑名单”制度,形成相互监督、良性竞争的经营格局。
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园”的发展思路和“大园区带小庭院”的发展模式,当地积极推动猕猴桃地理标志产业集群化、生产标准化,并坚持“地理标志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发展思路,为农户提供“一企一策略、一品一方案”的菜单式服务,有效提升乡村振兴带动力。
依托苍溪红心猕猴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苍溪县建成猕猴桃加工园和冷链物流园、年产3万吨的猕猴桃专用有机肥生产厂、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国内首家红外线检测及冷链分选的万吨猕猴桃采后处理中心,参与起草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建立猕猴桃基地库、红心猕猴桃无病毒苗繁育中心。如今,当地已开发出猕猴桃果酱、果汁、果酒、果干、果醋、酵素等多个系列产品,猕猴桃产业链进一步拓展。
“自从有了红心猕猴桃,我们就种上了密密麻麻的‘摇钱树’!”苍溪县东溪镇猕猴桃种植大户陈宰国说。目前,苍溪县猕猴桃产业已实现当地乡镇全覆盖,全县种植猕猴桃约40万亩,年产鲜果13.6万吨,年综合产值超60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连续5年入选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品牌价值达80亿元。
一枚枚裹着阳光的红心猕猴桃,不仅甜透了食客的舌尖,更酿成了苍溪百姓日子里的蜜。从田间的翠绿藤蔓到货架上的多元产品,从农户的笑靥到县域的兴旺,地理标志正让这片土地持续焕发活力,让“甜蜜事业”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本栏目文字由 本报记者 黄佾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