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5 19:29
CRO、CDMO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有些半年赚20多个亿,有些净利润暴跌、营收下滑,订单流失与回款难题接踵而至,降低成本、精益运营已然成为趋势。
药物生物:精益运营提升增长率
8月19日,药明生物官方微信文章提到,2025年上半年共实现营收9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纯利27.6亿元,同比增长54.8%。
文章提到“精益运营”项目,公司通过构建WBS业务管理体系,完成改造项目130项,实现毛利率提升一个百分点。
仅通过精益运营,就推动毛利率提升1个百分点,按上半年营收99.5亿元,相当于实现降本增效9950万元。
CRO、CDMO生存困局
当下,CRO、CDMO企业正深陷严峻的生存困境。从财务数据来看,众多企业业绩出现大幅下滑。
2024年,泰格医药实现营业收入66.03亿元,同比下滑10.58%,归母净利润4.05亿元,同比暴跌79.99%,创下自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康龙化成在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2.76亿元,同比增长6.39%,但扣非净利润11.08亿元,同比下降26.82%,这是其近10年来扣非净利润首次同比下滑。
美迪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3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4.01%;归母净利润为-3.31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2.9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4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90亿元。
在价格方面,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CRO服务价格如今只有两年前的70%左右。泰格医药大临床均价在7.2折-7.3折左右,甚至有头部CRO降价一半抢订单。与此同时,客户资金紧张的问题凸显,部分依赖外部融资的初创型生物科技公司和疫苗企业,使得CRO企业存量订单被取消或回款困难。
降本,已成CRO、CDMO必然
当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降本增效已成为CRO、CDMO企业破局的唯一出路。这种必然性,源于行业生态的深刻变化与企业自身的生存压力。
从外部看,医药企业发展不好导致客户预算收缩,叠加集采政策对终端价格的持续挤压,CRO、CDMO企业陷入“价格战”泥潭——服务价格较两年前下降30%,头部企业甚至半价抢单,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从内部看,低效问题已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CDMO业务链条涵盖靶点筛选、临床实验、工艺放大等多环节,部分企业流程设计粗放,重复审批、无效操作屡见不鲜。
临床样品检测因数据格式混乱,每个项目平均延误3-5天,每年仅流程冗余就浪费超千万元;跨部门协作呈“信息孤岛”状态,研发与生产断层导致方案反复返工,新药临床样品因物流延误错过实验窗口,直接造成订单流失与口碑受损。
原料采购把关不严致杂质超标、生产参数波动未及时管控、成品检测疏漏等问题,轻则触发项目返工,重则面临监管罚款与客户索赔,将企业推向生存绝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精益运营优化流程、降低损耗、提升效率,已成为CRO、CDMO企业守住利润底线、赢得竞争主动的必然选择。
CRO、CDMO专属精益运营方案
赛柏蓝医药精益管理研究中心,针对CDMO痛点打造“诊-改-培”全链条破局方案:
精准诊断:实战专家团队全流程扫描生产、供应链、研发环节,用数字化工具与行业经验揪出“成本黑洞”(如设备闲置率高、流程冗余耗时)与协作瓶颈,形成改善清单与优先级排序,定制专属“问题地图”。
深度落地:构建“3131精益体系”,从战略到文化全面渗透。优化精益供应链,实现采产销高效贯通,降低库存与物流损耗;重塑精益研发流程,让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并行,缩短周期;推进精益质量管控,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筑牢合规防线,推动各环节协同共振。
人才赋能:依托500强企业实战专家资源,开展定制化培训,传授价值流分析、看板管理等精益工具与经验,培育内部精益骨干,将精益思维融入日常运营,实现“输血”与“造血”双驱动,助力CDMO企业复制“降本亿元”奇迹,在行业洗牌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