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蜀道的三重意义》——蜀道与茶马古道关系为中心|名人大讲堂

2025-08-25 23:4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华 口述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王一理 整理 雷远东 摄影

孙华在讲座中

很高兴来到名人大讲堂跟大家交流,先跟大家介绍为什么讲这个主题。我们知道蜀道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也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单》,同时具备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种条件。无论是申报世界遗产,还是进行保护,都要挖掘它的价值,当然做好展示更要挖掘它的价值。提起蜀道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蜀道作为古代国家道路的价值,它的另外一些价值就会被我们忽略,有的时候还会发生认识的错位。最大的错位就是茶马古道,可能一说起茶马古道大家想到云南,想到普洱茶,实际上茶马古道的中心是在四川。当然,茶马古道本身是一个当代概念,是当代文化人提出的名称,有些解释却不一定正确,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上的信息。

蜀道有广狭两义。我们说狭义的蜀道是连接古代中国首都与西南地区中心城市成都,以国家官道为主干道的特定路网,这个路网在古代国家官道体系中穿越了秦岭,也就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的地域连接起来。秦岭以北我们知道没什么水稻,没有什么柑橘,但是一翻过秦岭到达汉中,景观就大不一样,因为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由于蜀道沿途要翻越秦岭、巴山两道山系,要经过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又有周边的山地和盆中的丘陵,以及盆西的平原,所以它的地理形势相当复杂,道路类型也相当多样,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道路类型最丰富的路网。蜀道翻越崇山峻岭,以栈道著称,所以人们习惯把蜀道称之为“栈道”,而且把翻越秦岭的蜀道称之为“北栈”,把翻越巴山的蜀道称之为“南栈”。实际上蜀道不仅仅有栈道,还有碥道、槽道、隧道,栈道只是具有典型性的一种。在川藏古道开通之前,秦岭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难走的官路。难走一方面是因为道路较窄,翻山越岭,坡陡谷深,更重要的是栈道都是用木头修的,刚修好时可能还牢固,久了腐朽后就摇摇欲坠,所以蜀道难很多是指的栈道难。栈道如不及时维护,行人在上面通行,尤其是有车马经过的时候,真的非常危险,稍不注意就会翻到山下去,所以古人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当然,蜀道难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早期蜀道的确艰险难行,但经过后来不断地修整,尤其元代把很多栈道改成了碥道和其他道路类型后,蜀道就不是那么难走了,所以明代就有人说:“蜀道已可并行两轿四马,好像并不难走。”明清时期的人们通过蜀道再走川藏古道时,就觉得出入西藏的道路才很艰难。实际上西藏的路,尤其上了高原的路不是崎岖,只是海拔太高,呼吸困难,不能快跑,只能缓慢前行。

蜀道包括翻越秦岭的四条古道,从西向东依次是嘉陵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此外西面还有一条穿越陇山的古道,这就是祁山道。秦岭过了嘉陵江,山变得矮了些,但还是属于同一山系,称之为陇山,穿越陇山的祁山道北可通往关中,南可连接阴平道,这条道也应该算作蜀道北道的范畴,所以北道一共有五条。翻越巴山的蜀道南道传统上有三条,也就是金牛道、米仓道和洋巴道(又叫荔枝道)。此外,还有一条古道也在西边,可以跟祁山道接起来,这就是阴平道。我们看《三国演义》都很熟悉阴平道,此路较偏,还不太好走,主要用作军事间道。不过古人不光是军事上使用这条道,它同时也是一条交通要道,只是通往的地方偏西一点,所以它没有东边的南三道那样引人注目。这些古道往往也不是一条,历史上不断进行改线、优化,有些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路线,同时期有的古道还有复线或副线。最典型就是广元一带的金牛道北段,汉晋时的道路偏西,唐宋时的道路在中间,到了元明清移到最东边,而现在的蜀道金牛道北段实际上是元以后的道路。所以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路。

另外,有的时候同时还有多条路,有急事赶路的时候走一条路,事情不是那么要紧就可以走平缓一点、沿途城镇多一点的道。在多条并行的古道中,古人选择行走的道路并不一定选最近的道,他必须考虑安全,考虑路上有没有补给,所以嘉陵道、金牛道从古至今就是主道,因为嘉陵江最宽,河谷最宽,沿途的城镇最多,人多就安全,而且能够获得补给。在古代,地广人稀,老虎就多,蜀道沿线有很多老虎出没的地方,最有名的是在剑阁,在剑门关到昭化之间有个叫“税人场”的地方,税人场就是要拿人交税,交给谁?交给山大王——老虎。五代十国后唐攻打前蜀,前蜀皇帝带着军队抵御后唐的军队,走税人场过时,老虎从十万军中把军士抓走,所以当时迷信的人说出师不利,果真打了败仗,当然这是巧合。这些蜀道由主线、复线,还有支线构成,涉及现在的三省一市,即陕西、四川、甘肃、重庆,所以现在启动的“考古中国·蜀道“考古重大研究项目,也就是在三省一市的文物考古单位,当然还包括高校,他们在共同推动这个项目。

蜀道在刚刚开通的时候,只是国内政治军事和商贸的官道,古往今来人们都行走在这条古道上,但随着道路延伸,道路的南端就从成都延伸到宜宾,也就是古代的僰道,再往后延伸到昆明和大理,最后延伸到中缅边界,跟其他古国的道路联系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条国际道。从汉唐都城前往古印度有三条道路,最北边就是穿越沙漠和帕米尔高原的丝绸之路。中间的称之为高原之路,也就是通过唐蕃古道和蕃尼古道到尼泊尔和印度的道路,在唐代前期因为唐和吐蕃关系很好,这条道路曾一度很重要。最南边这条路,现在称作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东线,或者叫做西南丝绸之路,蜀道就是这条路的北段。

当然蜀道路网本身还有很多支线和副线,有一些支线向西北延伸到草原地区,延伸到古代国家的“羁縻”地区,也就是间接统治区域。我们知道古代国家的军队,还有交通都需要马匹,马匹主要来自草原地区,而离四川最近的这些草原,就是甘南草原和青海草原,所以古代很多马匹来自这里。宋、明两代疆土相对较小,没有广阔的草原地区,因而宋、明都有“茶马互市”的政策,以四川之茶换甘青之马是当时的一项国家战略,这样既将农区和牧区紧密联系起来,也保证了国家对战马的需求,所以蜀道不仅也是茶马古道,而且是最主要的茶马古道。蜀道既有古代国家官道即国道的功能,既有国际道路的功能,还有与当时经济和军事紧密相关的茶马古道的功能,它是具有三重功能价值的古代交通要道。

一、蜀道是“古代国道”

蜀道是中国古代国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越秦岭和巴山山地,经历复杂地形地貌区域,是古代中国中心地区沟通西南地区的主要干道,是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维持幅员辽阔、多族群的国家,它主要靠两个手段,一是在全国各地建立城市,作为实施国家治权的中心;二是把国家中心、地区中心和边远基层城市联系起来的道路,构成维系国家治权的网络,蜀道就是这张路网的组成部分。

这里是一张蜀道地图。现在蜀道研究深度还不够,网上的蜀道地图没有一张可以过关,有的大小路不分,有的是早晚都混在一起,还有的漏画重要的路线,现在没有一张图合格,要通过我们的工作把蜀道路网图补全画准。

我们知道,除了草原骑马民族建立的国家外,任何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它的统治中心与周边政治经济联系,都必须靠建立城市和修建道路来维系。事实上,古代中国就是被首都、地方中心城市、地方城市和基层村镇这些点,以及交通路线来维系的。这是一张明代的交通图,它是一个网状,当然这个网很稀疏,因为很多次级道路没有画,只画了主干道和省级大城市。蜀道串联起古代中国的首都、地方中心城市和地方城市,古代中国的首都区位有变化;地方中心城市就是四川成都,它是西南的中心,区位一直没变;地方城市蜀道沿途有很多,蜀道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中国西南大动脉。这样重要的交通干线,古往今来在沿途做了很多建设,所以蜀道沿线保留下了好多古代的城镇、文物和古迹,当然有些城镇已经废弃转移,另选他地,沿途留下很多城市遗址。这些古代文物是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物质见证,蜀道考古就是要通过调查和考古发掘,把这些地下地面的物质遗存揭示出来,使历史的物证更加丰富和完整。

孙华

古人修路不容易,蜀道“路桥工程”很复杂。蜀道由于穿越了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沿途有这么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地理单元,所以它的道路类型是多样的。古人选择交通线,或者开辟道路,他做规划的时候要实地考察地形地貌,一般来说沿着大江大河修路,河谷相对平坦就好走,还方便获得补给,首先水没有问题,所以嘉陵江河谷的嘉陵道就是最重要的道路。只是嘉陵江切穿了巴山,却没有切开秦岭,只在秦岭的南坡开了一个很长很深的槽,这个槽的尾巴对应是黄河支流渭河上的小支流叫清江河,清江河口在宝鸡南边,它的上游河谷离嘉陵江上游河谷只有很短的距离,所以沿着嘉陵江河谷转清江河河谷就翻山很少,只有大散关那里的分水岭,翻过去就走到河谷里了,所以古往今来的人最喜欢选择这样的路。蜀道的其他道路,我们如果看其名称,就是两条河的名字,褒斜是褒谷和斜谷的合称,傥骆是傥水和骆谷的合称,都是一条河谷在秦岭北坡,一条河谷在秦岭南坡,河的尾巴相对。当然这些河不如嘉陵江绵长宽广,河谷比较短促狭窄,坡降较陡,分水岭路程也较长,因而尽管嘉陵江转清江河那条道比较远,绕到宝鸡再往西安走,但是古往今来的人们选择这条路线是最多的,后来川陕之间的官道只有一条,也就是这条。

我们国家古代的国家路网非常完整,一直延伸到基层城镇,但是这个路网从近代公路修建就被撕裂。有些公路建设为了省钱省工,就在古道上加宽,铺上路面就形成了可以走汽车的公路,经过这么多年的公路建设,古道大多被现代公路所占压或破坏。现在保留下来的古道,都是现代公路没有办法利用古代路基的山区道路,山区古道往往坡陡,人能爬得上去,汽车却爬不上去,不符合公路坡度要求。另外,古道往往转弯太急,古人慢慢走或骑着马走还行,但汽车转弯的弯度就不够了。正由于这样一些原因,现在保存好的蜀道包括其他的古道都是山区道路,平原道路都压在现在道路之下,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古道都只剩残段,能有几十或近百公里长度古道就不得了。我在云南翻过博南山,这里的古道就保存了较长的路段;我学生调查翻越高黎贡山的古道,据说还有上百公里的路段保存较好。这两张图都是云南的南亚廊道东线路段,保存较好,只是道路类型不像我们这么多样。

蜀道的路桥工程相当复杂,所以它的道路种类很多。有在平缓地貌上修建的标准道路,也有在山坡一侧的陡坡挖高填低修筑的碥道,有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槽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挂壁路),有在悬崖上架的桥梁式栈道,此外还有一条隧道,这可能是全国官道上唯一的古代隧道——石门。我在贵州调查的时候,听说滇湘古道上有一个隧道,就跑去看,实际上它还主要利用天然溶洞,稍微改凿了一下,并不是完全人工开凿的,蜀道的石门是完全人工开凿的。

“标道”是我对标准道路的简称,是指能够按照当时的道路建设规范修筑的道路。古代国家道路的修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路线、不同的地貌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在平原道路可以修得很宽,但是在山区修宽了工程难度太大,这些在古代应该有规范,但是我们没有保存下来的文献记载。但是我们知道,秦始皇修直道,它的宽度在10—60米之间,最窄处也有43.5秦汉尺;而在秦通往西南的道路上有一条道标注了尺寸——五尺道,只有秦直道最窄处的1/10多点。所以我们看古代文献,当时修的道路有“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中间是皇帝走的专用道路,外面有墙,两侧才是普通人行走的道路。道路修筑和使用当时都是有规矩的,只是文献记载只留下了只言片语。

碥道:有一种观点是把栈道以外的道路都归为碥道,我还不大认同。碥的意思是水边伸出的岩石,一边高一边低,所以道路呈这种形态的才称碥道。碥道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削高填低;第二种就是完全在岩石的山坡上凿出来的道路,两边实两边虚。我只把这样的道路称之为碥道。碥道在陡坡的地方,或者靠近悬崖的地方开凿,不可能太宽,太宽工程量太大,所以碥道往往都比较窄,下面多是悬崖或陡坎,比较危险,所以好几个地方的碥道叫做“阎王碥”,意思是稍不注意一脚踩滑就见阎王了。另外,古人迷信,在艰险路段更要祈求神灵保佑,“观音碥”的名字也是因为碥道艰险,要请观音菩萨保佑。

槽道:碥道是在陡坡处开凿的一种道路形式,如果山崖几乎垂直,不好开碥道,就只能在崖壁上开凿一道凹槽作为道路,也就是所谓的挂壁路。槽道有两种,一种是前面有山嘴岩石横亘在路上,翻这道陡坎比较麻烦,还不如费点功夫打一个槽,像蜀道上“七盘关”这个槽道就是在岩石上打的槽,古人曾经还在上面建了个关楼,可以利用地形进行盘查收税,这是其中的一种,与我们当代城市里面的深槽路段差不多;另外一种在崖壁上横开一个槽道,三面都是实的,一面是虚的,如果开得太低人的脑袋就伸不直,所以还得开到一定高度。有不少比较陡峭的地方只能开槽道,上面这张照片是已经被水淹没的长江三峡的瞿塘峡槽道,是古代出入川鄂的陆上交通要道,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槽道比较低的地段已经淹没水下,只有靠近白帝城的高处上坡那一截槽道还露在水面。下面这张图片是蜀道的广元清风峡段,唐宋时期的金牛道经过这里,峡谷里面还有宋代的题刻,我1981年去的时候还看见过,但前不久调查时没找到。

隧道:是遇到不便绕行或翻越的自然阻碍,只能在山体开凿洞穴穿过所形成的道路。实际上在古代有利用溶洞作为隧道穿过山体的例子,著名的蜀道龙门洞即其一例。但在蜀道汉中北面褒斜道的出口处,那里有一个石门隧道,汉代就已经开凿了,修川陕公路时,工程师觉得这个工程在古代很不容易,还专门绕开它,因而保存了下来。川陕公路虽说破坏了很多文物,包括著名的广元千佛岩修公路就破坏了一部分,但是当时工程师把石门留下了,可是后来修水库却把石门隧道给淹了,很可惜,今后这个水库到寿命拆除后石门还会再露出来。蜀道的石门由于开凿难度很大,所以古人经过这里的时候留下的文字也很多,石门汉代题刻就成为著名的书法作品,现在我们到汉中博物馆去,可以看见石门最重要的石刻。这些汉代石刻在被淹前凿下来搬到博物馆了,但还有些比较晚的石刻没有搬,还在原地。

上古及中古时期,秦岭及巴山地区,森林密布,木材容易获得,所以古人往往就地取材,用木头架设道路,也就是栈道。木头是最容易加工的一种建筑材料,古代的四川别说秦岭、巴山森林很多,成都平原森林也多,所以当时的人们不稀罕,现在的我们去看成都的一些博物馆,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战国船棺,船棺是用整根木头开一个槽,有的再用木头三分之二做它的盖,其实很浪费,但那时成都平原还有不少楠木,山区这样的木头更多,所以大家经常大量使用。不过,森林再多架不住人们的大量使用,到了明代晚期,就连秦岭南山老岭的原始森林都被砍伐了。所以到清朝的时候,白莲教起事,流动于川陕鄂之间,反复翻越巴山和秦岭,因为森林被砍伐,通过巴山秦岭间的道路就很多,很多以前不能通行的山谷都能通行,你堵这里,敌人从这里过去,你堵那边敌人从这里过来,清朝军队东堵西截,疲于奔命。于是有人给皇帝写奏章,提出当时川陕鄂三省的山地防御策略,也就是在秦岭设几个军队常驻基地,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和不同谷道的敌人。那是晚期的事,早期则树木很多,所以大家方便就近砍伐构架栈道。这种情况到宋代就发生改变,那时山区蜀道虽然还是以栈道为主,但可以维修栈道的木材已供不应求,所以当时朝廷下令沿途种松,以补充蜀道维修的建筑材料。蜀道沿途种松不仅是用作护路的行道树,以免水土流失,还因为松树长得快,可以随时砍伐补充修路材料,当然这可能是杯水车薪,后来木材还是不能满足需要,就不得不改变道路形式,但栈道在元代以前是山区蜀道很普遍的一种道路形式。

栈道又有多种。一种是柱梁型,距河谷比较低、水还淹不着的崖壁上凿孔,插一根木头为梁,再搁一根长木头在河床上当柱子支撑,其上铺板的栈道类型。当然柱子的下端最好是河水过不来的干河床,否则涨大水的时候漂木就可能把栈道冲毁。柱梁型栈道下面有柱子支撑,比较稳当牢靠,但是对地形有要求。另一种就是斜撑型,一根横梁再加一根斜撑加固,其上铺板。这类栈道不受地形地貌限制,可以架设在较高的悬崖峭壁上,也用不着很长一点的木柱,用短木头斜撑着就行,这种类型的栈道也较牢固,但不如柱梁型,稳稳当当,但好处是比较省材料。第三种是悬臂型,这个最省材料,就一根木梁插在崖壁的栈孔内,但木头本身有弹性,重了就会有点摇晃,木头朽了以后更加不可靠,所以为了增加悬臂的受力,有的地方可能运用到双层的悬臂,就跟现在桥梁的钢梁上下两层一个道理。如果有些栈道遗迹有两排栈孔,栈孔距离还较近,下面栈孔垂直于崖壁,它就是双层悬臂型;如果下面是斜孔,就是斜撑式的栈道。

古代道路的路面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现在我们走古道看上面铺的石头,有些上下坡的地方上还有石阶梯,看着挺好,给人以古道就是这种模样的印象。实际上古代大部分时期的道路都不是这种路面,这种路面没法行车,车如经过这些梯道,只有把它抬上去。为了山区道路能够通车,古人一个选择是营建木构栈道,大致水平的栈道经过峡谷而不上下山,车就能通行;另一个选择就是修筑标道或碥道,其路面往往是自然的石和土,走车跑马还是比较方便,当然下雨有点黏脚,这是不好的地方。所以元代以后,主要是明代开始,普遍在道路上铺石板,铺石板走起来就不黏脚,但是马走起来可能容易打滑,还没有走土路牢靠。明代开始在蜀道上铺石路面,这个工程很大,铺的最好是当时的保宁府和顺庆府,也就是现在的阆中、南充这一带,明代有个叫王士性的文人跑过很多地方,他说天下道路没有哪个地方有顺庆、保宁府那么好,连乡下道路的路面都铺了石板,感叹当时要用多少钱多少劳动力啊。不过,蜀道路面铺石直到清代都没铺完。今天我们四川梓潼七曲山那一带的蜀道,是清代当地的士绅自己捐钱铺路,当时有朝廷的王公大臣走那里经过,看见民众自己出钱给官道铺石板的情景,还大为赞叹,说是要表彰,那时候那一截还没有石板。

古代官道与现代公路一样,除了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外,沿途还有不少相关设施。险要路段要加装护栏,隔一段距离要设邮驿递铺,以保障官方通讯和人员通行。寻找和确认文献记载中的相关设施,是我们交通考古的重要内容。这张图片是著名的剑阁蜀道路段上的拦马墙。明代剑州区域内的蜀道,为了保护路基并给行人遮阳避雨,在道路两旁栽种了柏树作为护路树,这些护路树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著名的景观廊道——翠云廊。在另一条蜀道米仓道上,也有一段是古代柏树很集中的地区,仅次于剑州的翠云廊地段。据研究,明代的剑州知州李壁在剑州境内的官道沿线种柏,可能是受到了广西全州沿途种松的影响,所以有“全州松、剑州柏”的说法,只是全州松没有保存下去,就连什么时候消失现在都说不太清楚,但是剑州柏一直保存到现在。从空中俯瞰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就像一条苍龙蜿蜒在剑门山区,这是现在的航拍照片,翠云廊已经不如早先那么突出,这是因为近二三十年封山育林,蜀道沿途的树木都长起来了。我1981年走那里过的时候,站到高处看翠云廊,周围都没什么大点的树,只有蜀道两侧的柏树,所以非常引人注目,这种情况古代就是这样。在古代尤其是清代,湖广填四川以后,因为“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再加上高产量山地作物引入,山区得到开发,树木供不应求,沿途大树都砍得差不多。我有一年在贵州贵阳碰到一个朋友,他说他们研究所的资料室有一堆老照片,只知道是在贵阳拍的,不知道拍的是哪个具体地方,让他到贵阳开会时顺便请贵阳当地人帮助辨认。我就对他说:“即使告诉你在那里拍的,你可能也认不出来,每座山都长满了树,与原先不同了。”他反问我,“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他这是常识,近二三十年种了那么多树,每座山头都比原先大了一圈,你当然难以辨认了。过去的翠云廊当然更加壮观。蜀道由于是古代西南陆路交通的大动脉,后世的公路也基本沿着蜀道开辟,蜀道沿途的关隘、驿铺几乎不存,但多样的道路遗存却保留下来,它们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古代道路的所有种类,还有其他地区古道已经很少见到的成规模的行道树,它们是我国古代道路本身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是古代道路工程史的杰出范例。

二、蜀道与茶马古道

蜀道既是国内古代中央政府控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线路,同时担负着古代国家内地与边区、农区与牧区之间的以茶换马的运输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马古道最重要的主干道就是利用古蜀道,主要是金牛道和嘉陵道南段,外加嘉陵江水路,包括支流白龙江、白水河和汉水水路。尤其是用茶换回的马回来时往往要走水路,因为马在山路上长途跋涉,如果管理不到位,就经常有马死在半路上的问题。所以运马往往沿着水路用船运输,茶马古道既包括了陆路,也包括了水路。

茶马古道的名称不见于古代和近代文献,当代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茶马古道的认知,主要来自云南倡导茶马古道学者的阐释和宣传。该名称是由木霁弘等学者于1990年考察云南、西藏和四川之间古道时首先使用的概念。这种构拟的茶马古道,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使得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现在一说到茶马古道,大家就想到云南;一看到一条石板路,人们就会联想到茶马古道。我曾到江西景德镇,当地文旅部门告诉我,他们景德镇传统瓷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景德镇不仅有瓷还有茶,白居易诗里就说到“浮梁买茶”,浮梁就是古代景德镇所在县,所以他们还想看看在茶上面能不能做点文章,邀请我去调研一下。我到了景德镇的昌北,景德镇分昌南、昌北两个区域,昌南产瓷而昌北产茶,我们现在著名的红茶品牌“祁红”,最早叫“浮红”,是浮梁红茶的意思。我在昌北去看到很多茶山,看到运茶的古道,其中一条路旁还有当代人立的碑,碑文大字为“茶马古道”,我对当地人说:“景德镇与茶马古道没关系啊,你怎么立一块茶马古道碑呢,景德镇的古茶道与万里茶道还有点关系。”可见现代人们都有这个意识,一想到和茶有关的路,甚至看到一条石板路,就立即会想到茶马古道,可见茶马古道的概念深入人心。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个项目就叫茶马古道,包括云、贵、川、藏,当时我也参加了申报审议的会,我当时就说:“好像不对啊,重心应该向北,以茶换马,马在北边,怎么没有甘肃、青海、陕西的事呢?茶出自四川,马出自西北啊!”陕西的朋友在后面推我起来发言,因为涉及他们陕西,我说还要研究一下再说为好。后来我写过两篇关于茶马古道的文章,但当时我们对有些情况确实不够清楚,所以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些单位,比如茶马古道的范围没包括主要产马区域,甚至有些根本不是茶马古道的古道也被列入。如果上网看百度百科对茶马古道的定义: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向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这个概念把丝绸之路,把茶马古道,把古代云南和西南官道都混在一起去了,肯定有问题的。真正的茶马古道实际上的区域就是如图所示这块,红线是包括丝绸之路在内的现在流行的茶马古道,绿圈里面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茶马古道。

跟蜀道有广狭二义一样,茶马古道也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茶马古道是什么?狭义的茶马古道主要指近古时期的中国,主要是宋明两代,当时的国家基于“茶马互市”的国家战略所开展的以茶换马行为所利用的道路及相关设施的统称。以茶换马的行为肇始于唐代,宋明两代兴盛,清初以后就逐渐转化并消失。这种将产茶区的茶叶集聚地与产马区的马匹集中地及茶马交换地联系起来的道路和水路,就是狭义的茶马古道。包括路线两端的管理机构、制茶作坊、储茶仓库、马匹圈栏、交易场所以及沿线的码头、驿铺、马店、仓储等设施,就构成了茶马古道的基本内涵。这是我给茶马古道下的定义。

广义的茶马古道泛指历史上存在的连接茶业生产区与茶叶消费区,尤其是从特定产茶集散地和制茶中心起运茶叶,运往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和蒙古高原特定集中销售地点,以批量换取这些地区毛皮等土特产的茶叶生产、运输、贸易所经过的古代道路、江河及沿线相关设施。这些路线及沿线设施承载着历史上边茶生产、运输、贸易和管理的人和事,是茶马互市和茶皮贸易历史的物质见证。这是广义的茶马古道的概念,广义当然包括了狭义,狭义就是茶马互市之道,广义就是集中茶叶销售和土产运输的道路。

孙华在讲座中

根据现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北宋王朝建立后,由于长城沿线草原荒漠地区被辽和西夏占据,宋朝失去养马的草场,军队缺乏战马,所以宋朝制定了一个重要的国策,就是向西部高原诸部族买马。开始是用金帛,以后改用茶。我们看文献,当时是“经理蜀茶”,只准用四川的茶,不准用其他地方的茶,以免扰乱市场把马价抬高,以要保持合适的茶和马的交易价格,所以不准其他地方的茶叶进入到牧区,主要互市场所是原(今甘肃陇西)、渭(今甘肃平凉)、德顺(今甘肃静宁)三军州,之后置于熙河。北宋神宗时,西北吐蕃政权瓦解,有可能被西夏控制,宋朝就会失去马场,所以宋朝虽积贫积弱,还是发动熙河战役。这是北宋唯一发动的一场主动进攻性的战役,居然还打胜了,战役目的之一就是保证战马供应。当时能打仗的马是西北甘青地区的马,以青海西宁为中心,西宁古称青唐,所以甘青地区的马又称青唐马。青唐马是大群放养,所以它能够排队听指挥,可以做为战马。而另外的马,像西南现在甘孜、阿坝这一带的马,被称作“羁縻马”,比较矮小,有耐力,但因分散放养不大合群,难以排列队形,打仗时一听见锣鼓声就乱跑,只能作为交通工具不能做战马,所以当时换马主要在西北,要从成都平原及川中地区把茶沿着古蜀道向北运,然后才从支道往西,运到换马场,古蜀道是最重要的茶马古道。这些都是有关古蜀道和茶马道关系的文献。南宋以后,金人入侵,西北甘青一带马场丢失不少,马匹更加不够用,这时候就要扩展马源,“羁縻马”就纳入茶马互市的范围,在四川雅州即雅安以西的黎州(今四川汉源)、碉门(今四川天全),还有广西田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设置马场,灵山寨主要用金帛换大理国的马,大理本来就不怎么产马,它主要向周边其他族群买马,然后卖给宋王朝赚点差价,这些马都不多,也不太能打仗,但是可以弥补战马的不足。

明王朝仍然是疆土比较小的王朝,缺乏养马草场,所以延续了宋代以茶换马的政策,主要用四川茶叶向西部高原牧区族群交换马匹。你看,它仍然是两条路径,主要路径是出河州,就是甘肃那边;次要路径是出碉门即天全那边,这些茶马互市的路径都是从宋代延续下来的,仍然是两个主要的以茶换马的方向。当然这些道路也在往前延伸,明朝的换马一直延伸到四川的康定,也就是古代的打箭炉,那个地方由于茶马互市兴盛起来,原本是村子,后来变成城市。

既然茶马互市的茶叶集中场所和马匹集中场所都知道在哪儿,狭义的茶马古道自然就是连接这两类场所之间的道路,超出这个范围的古代与茶业贸易相关的道路,称之为广义的茶马古道还说得过去,将其作为狭义的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就说不过去了。回顾历史,历史上狭义的茶马古道有两条或者三条,我为什么说两条或者三条呢?严格意义上以茶换马就是前面两条,秦蜀古道及其支线川康古道,最主要的是蜀道。第三条也就是广西横山寨换马场,它换马用的不是茶,而是金帛这一类贵重物品,所以严格来说不属于茶马古道。当然,早期茶马贸易还没有兴起之前,也用金帛来换马,所以也可以勉强把它划进去。第一条茶马古道即蜀道的主线,它的路线就是我画的红线主线,但是周围还有很多道,过去它主要是金牛道-陈仓道及其复线和支线,如阴平古道、祁山道、松茂古道及嘉陵江水道等,以及沿着金牛道一直到成都,甚至还可以到雅安,这一截都是我们说的第一条茶马古道的范畴。第二条是川康古道。也就是宋代四川成都至碉门和黎州的道路,这条道路在元代以后向西延伸至打箭炉即今康定,并设置了管理机构在这个地方进行了管理。

广义的茶马古道刚才下的定义,以茶叶换取蔬菜缺乏但是已经形成喝茶习惯这些民族地区的毛皮和土产(包括药材)的贸易通道。我们现在经常在媒体上看见的这些图片,如马帮驮着茶或者驮着其他东西的图片,都属于广义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不仅用马来驮茶,有用牦牛的,有用骆驼的,像雅安到打箭炉则是用人来背,都不是马,用以马驮茶来定义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不准确。茶马互市的狭义茶马古道废弃以后,民间开始以茶换远方土特产的时候,四川也是最主要的贸易基地之一,近代雅安的一个中等商号卖到西藏的茶,相当于云南全省一年的茶。在广义茶马古道鼎盛时期,也就是清代废茶马互市以后不太长的时期,茶业贸易类型也有重大变化。我们知道,茶从销售类型来说,包括内销茶、边销茶和外销茶。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主要是边销茶,简称边茶。我们当今仍然还有内销茶、外销茶、边销茶这三种茶。国家不管内销茶和外销茶,这是市场行为;但是国家唯一还要进行管制的就是边销茶,因为边茶的质量,边茶的价格涉及民族地区人们喝茶,要保证民生,所以边茶到现在为止还是国家定价、国家存储、国家调拨,生产边茶只能微利,不能赚取暴利,不能卖很高的价格。边销茶它是将内地农区的茶分别运输到特定的牧区,再将收购的牧区土特产运输回内地,由于不同茶的生产区与销售区的商贸关联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销区和茶区。在茶马互市停止之后,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边销茶分为西南边茶和西北边茶两个产销区,两者分别由不同的产茶区、销售区和茶路构成,西南边茶是以四川西部地区为茶叶生产基地,将茶叶分别销售到青藏高原和川西北山区,所以它又有南路和西路两个小区域。南路边茶的运输又分大路小路,西路边茶只销售到岷江上游的理县、茂汶、松潘这些区域,这里茶叶消耗量比较小,又靠近另外一个茶区,所以对这个茶区的控制是比较严的,以免和西北茶区发生混淆,所以在西南边茶里面主要是南路边茶,西路边茶比较少。有些边茶由于国家边界的变化和销售线路的延伸,茶叶销售和土产收购的终端已经跨过了国界,到了现在的外国,边销茶就与外销茶发生了混淆。现在万里茶道这个概念,就兼有边销茶和外销茶两种茶道的含义。这是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一张“万里茶道”图,它是把长江以南茶区的茶一直向北运送,一直运到俄罗斯靠近蒙古边界的买卖城,这个道路被称之为“万里茶道”,当然这个概念也是一个当代概念。

广义的茶马古道主要有5条:第一条就是前面说的雅康茶道,从四川雅安到康定,也就是到清代打箭炉的道路。这个道路比较艰险,无论大路还是小路都山高路险,所以南路边茶主要靠人力背驮。第二条就是松茂茶道。从茶叶聚集地和加工地在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到达羌藏地区的茶叶集散地松潘等地的道路。当时还有一句谚语“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由于清政府的管控,这个地区茶叶销售量不大,它的作用远小于刚才说的雅康茶道。第三条就是滇藏茶道,也就是云南大理至西藏昌都的道路。云南的茶叶主要产于大理以南的景东、思茅(普洱)、版纳等地。大理是滇茶运销的主要集散地,所以大理曾以茶叶加工闻名。这条道路从云南大理起,经剑川或鹤庆,过丽江至中甸(今云南香格里拉),在这里分为两路往昌都,但道路比较艰险,运输茶叶量较少。正由于这个原因,云南商人到了民国年间就开辟新的路,通过缅甸和印度,然后把茶叶通过大吉林铁路翻越山口送到西藏。这条路线使用时间不长,在抗日战争后期即日本占领东南亚的时期,这条路也就中断了。第四条是西北茶道。这条路开始沿着水路北上,然后开始变成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潼关入陕,另一条沿着汉江,经过汉中往上走,这些都是西北茶道所经过的道路。第五条是蒙疆茶道。也就是古代中国长江中游以南的产茶区,与蒙古草原区之间的茶土贸易通道,我们说的万里茶道实际上就是这条道路的扩展,这是广义茶马古道第五条路。

三、蜀道是南亚廊道东线最早开辟路段

最后,我要介绍蜀道和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关系,蜀道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东线开辟最早的路段。所谓南亚廊道共四条,有一条已经成了世界遗产,就是长安—天山廊道,另外几条道实际上或围绕青藏高原,或跨越青藏高原。其中青藏高原东面的西南丝绸之路,它的开通并不是太早,最早开通当然是从古代中国的首都到成都。这里我先要解释一下,两国边境两边人民间的互往道路,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之为古代国际道路,我们说丝绸之路是指国际道路,是指从我们古代国家的首都到另一个古代国家首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通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古代国家开道,西南方向首先开通连接秦都咸阳和汉唐西安到四川成都的路,然后才能向南延伸,到达云南昆明、大理这一带。云南一直有东、西两个中心,东边是昆明,西边是大理。西汉时期,汉武帝根据张骞带来的信息,派了四路人马对“南亚廊道”东线进行探索,想去打通这条道,但是好像没有成功,“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史记·大宛列传》语),未能开通。不过,这次探索虽然没能打通“南亚廊道”东线的南段,还是了解到“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奸出物者或至焉”(《史记·大宛列传》语),确认了张骞西南徼外可以通身毒的判断。真正汉朝打通这条路是在东汉,东汉明帝的时候,随着以现在保山为中心的哀牢内附,汉王朝的治权就延伸到云南最南边,甚至缅甸北边。我在云南靠近边境的盈江县和陇川县一带看见的汉墓,里面的陶器和铜器跟四川一模一样,说明那个时期,那里的文化与四川这边已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讲座现场

南亚廊道它的东线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就是蜀道,它开通最早;中段就是成都到云南中心的路网,在西汉武帝时就已开通;南段则是从云南昆明和大理中心,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的道路。这张图是我们调查时候形成的南亚廊道路线图,当时我们还准备到缅甸去调查,结果疫情开始,边界封锁就没能实现,所以道路只划到边界线以南一点的位置。关于它的年代,最北段的开凿年代,也就是蜀道的起始年代,一般认为在司马错灭蜀之前就开通了,所以有石牛或金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梗概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一只石牛,说能够拉金子,当然还送了美女,蜀王比较贪财,就派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石牛。实际上在这之前,秦国和蜀国争夺汉中,蜀往北开道,秦往南开道,两国的道路就已经对接,蜀王和秦王在打猎的时候还曾在秦岭的褒斜山谷中遇见过,在这之前这条道路就应该打通了。我们根据考古材料,在商周之际和西周早期,陕西宝鸡有一个区域,出土的东西跟四川很接近,其中有几个墓地统称为渔伯墓地,其贵族族徽的图案就是用弓箭射鱼,里面还出土有小铜人,跟三星堆小铜人很接近,也跟金沙的小铜人很像,此外还有很多四川的东西,也出了很多中原的东西。有学者因此认为,渔伯墓地应该是四川古蜀国的一个支系,是蜀国在关中地区的一块飞地,很可能是周王朝奖励蜀国的采邑,这是古蜀国跟着周武王一起灭商的奖励。如果是这样,西周王朝与在四川之间可能就存在道路进行沟通。不过,古国之间发生联系是否就要开辟一条很正式的道路,还没有证据来进行证明。而且从西周中期以后,宝鸡渔伯墓地就不存在了,中间有一段时间周蜀或秦蜀之间缺乏联系,那时候即便有道路也废弃了。直到秦国崛起以后,蜀国因要跟秦国争夺汉中,双方对进最后完成了蜀道开辟。所以应把蜀道的开通年代放在司马错灭蜀之前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时间不可能太早,太早不一定是国家之间的行为,这是关于蜀道的年代。

这里还有一个基本认识的问题,考古学家尤其喜欢做这样的事,发现两个区域之间有有人类迁徙,有古代文化互动和交流遗存,就说这里存在古代的道路。这是不恰当的。原始人从非洲走出,迁徙到全世界,当然早就有古人类迁徙的路线,但不能够把民族迁徙的路线、文化传播的走廊这些当作古代的国家道路,古代国家道路是一种国家行为。

我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