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5 17:11
(来源:中国电力报)
转自:中国电力报
国家电投集团
实干担当推动世界一流光伏产业建设行稳致远
国家电投集团3家场(站)获评全国大型光伏场(站)劳动竞赛“标杆场(站)”,26家场(站)获评2024年度“优胜场(站)”
8月15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发布全国大型光伏场(站)劳动竞赛“标杆场(站)”等名单。黄河公司格尔木光伏电站(三期)、新疆能源化工中电投景峡西光伏一电站、黄河公司黄河优阳格尔木光伏电站3家场(站)获评“标杆场(站)”,黄河公司黄河晨阳光伏电站、上海电力浙江湖州宏晖光伏电站等26家场(站)获评2024年度“优胜场(站)”。标杆场(站)数量居各参赛企业前列,优胜场(站)数量创近年来新高。
旗帜领航绘就万千气象。九年来,国家电投集团在全力打造一流光伏产业的壮阔征程中奋力前行,勇攀高峰。特别是2024年以来,国家电投集团深入实施“均衡增长战略”,持续加大前沿科技创新投入,均衡推进存量提质、增量做优,走深走好光伏产业协同发展之路,迈出了从规模驱动向效益驱动转变的坚实步伐,为实现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稳”的根基,积蓄了“进”的动能。截至2025年7月底,国家电投集团光伏装机达8692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超11倍,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一。
创新领航,奋力抢占光伏技术制高点
“九年前,我们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仅为18.3%,如今我们研发的高效N型TBC电池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6.08%。”黄河公司西宁分公司工艺工程师魏蓉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从18.3%到26.08%,这是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是国家电投集团九年技术攻坚之路的生动缩影。
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国家电投集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掌握了一批先进的光伏技术,建成了涵盖高效电池研发制造到组件回收的绿色循环产业创新链,大面积钙钛矿/晶硅四端叠层组件效率达到27%以上,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综合回收率92.51%,光伏领域累计获得授权专利突破1700项。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效率的提升上,更延伸到产业链的各环节,多个首创、“第一”在国家电投诞生。在黑龙江大庆,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规划实证实验方案640种,涵盖国内外光伏、储能行业的主流产品和技术,至今已连续发布9次数据成果,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四川甘孜,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昂首矗立,为高海拔地区光伏技术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在青海共和,全球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保障“青豫直流”特高压通道安全经济运行。
聚焦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国家电投集团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研究光储集成同步发电机等新能源构网前沿技术,为破解大规模并网光伏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提供国家电投方案,在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等方面走在了前列。
固本夯基,均衡推进存量提质与增量做优
清晨,黄河公司晨阳光伏电站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通过省域集控、区域维检以及场站智慧化改造,晨阳光伏电站今年1~7月单位千瓦运行维护费用较2024年同期减少59.48%,劳产率同比提升22.72%。”黄河公司海南分公司产业园项目部站长杨军说道。
智慧场站建设赋予“晨阳”新的希望,也开启了国家电投集团光伏产业跃迁升级的崭新篇章。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国家电投集团主动破局,同步推进产业升级、标准建设与机制完善,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积极探索质效协同的降本增效路径,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相互支撑、产业创效能力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提质,让存量资产焕发新动能。国家电投集团建成并运行集团化能源数字化平台,通过产业大数据价值挖掘,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推进组串低效损失治理,断路损失电量占比降0.06个百分点,2024年挽回电量损失5500万千瓦时。按照“2小时工作圈”推进运维模式变革,建成129座区域维检中心、120座新能源智慧场站,其中光伏场站智慧化改造54座,维检效率和运行质量大幅提升。
▲黄河公司积极推进新能源电站集中监控、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及实时维护。新能源生产运营中心已接入新能源场站115座,汇集接入2000多万数据测点。
做优,让增量资产成为新引擎。国家电投集团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印发新能源场站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维、评价和对标系列标准化文件。严格控制光伏项目造价水平,2024年自主开发集中式光伏单位造价同比下降7.8%。黄河公司海南州戈壁基地外送通道落子广东,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暖温带)获国家能源局批复,搭载147种实证实验方案的大庆基地四期建设正酣,青海伏山7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具备并网条件,吉电潍坊风光储基地三期420兆瓦光伏项目顺利并网……一项项可圈可点的标志性工程,正持续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绿色融合,争当零碳发展先锋示范
浙江安吉天子湖工业园区,长虹制链公司的厂区藏着一个“能源密码”:7兆瓦光伏板供电,100千瓦/500千瓦时储能调峰,还有充电桩为员工车辆充电。由浙江公司建设的这套“光储充”三位一体系统,通过智慧平台实现智能调度,光伏发电优先供生产,储能系统“削峰填谷”赚差价。这种能源供给模式,让园区企业赞不绝口。
光的力量无处不在,创造无限可能。九年来,国家电投集团执融合创新之笔,书写下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浙江公司杭州公司湖嘉能源管理中心智慧平台系统接入67座电站,管理装机286.62兆瓦,实现电站数据统计、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异常告警等功能。
光,点绿成金——
黄河公司在青海伏山70万千瓦光伏项目中建设10万千瓦“领航者”智慧光伏示范项目,规模应用新型高效电池组件技术、新型跟踪系统和低能耗电气设备等技术,系统综合发电效率达到86.5%,为智慧光伏在荒漠地区开展大规模应用起到先锋示范作用;刚投产不久的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可年制绿氢3.2万吨,绿氢制绿氨18万吨,助力化工、电力及交通行业减碳扩绿;云南国际建成全国首个光伏直流电直接供给铝冶炼生产示范项目,每吨电解铝节约耗电10度以上,率先实现绿电与工业用电的深度融合发展。
光,融合向新——
九年来,国家电投集团始终牢记生态保护这个“国之大者”,牵头成立光伏治沙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光伏与生态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在内蒙古磴口,北京公司光伏治沙项目让沙漠变绿洲,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青海共和,黄河公司探索“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在浙江湖州,浙江公司鑫江矿光伏项目通过“光伏+生态修复”模式,不仅实现了废弃矿区的绿色转型,也为生态修复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一个个“光伏+”实践,使清洁能源发展超越了单一发电的范畴,升华为一场引领绿色低碳未来的能源革命。
光,破浪出海——
九年来,国家电投集团稳妥有序拓展全球布局,沙特红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全面商运、巴西帕纳蒂光伏电站为90万个家庭提供绿色动能、德国慕尼黑等多个国外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用上SPIC光伏组件。2024年10月,黄河公司以联合体中标的沙特第五轮可再生能源招标1.4吉瓦光伏项目正式进入执行阶段,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稳步推进大基地建设与生态治理,开展光储一体化项目试点示范,推动光伏产业智慧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驶向建设世界一流光伏产业的壮阔航程上,国家电投集团绿色发展不止步,笃行不怠攀高峰。九年砥砺奋进,九年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电投集团将始终牢记“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重要嘱托,永葆“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初心,以“均衡增长战略”为指引,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