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5 11:33
(来源:泉果视点)
Q:在中国(流行的“躺平”文化下),还会有年轻人梦想成为车库里的下一个“乔布斯”吗?
A: 当然有,在今天的中国你能看到数百万这样的年轻企业家,只不过他们的理想和“硅谷式”的理想并不相同;中国的年轻创业者们依托的基础,是中国的十亿消费者,是数字化浪潮和工程师红利……
我把这定义为不同于硅谷的另一种“雄心”——脚踏实地,让自己脚下的土地的经济和生活都变得更好。不论在传统的制造业还是前沿科技领域,你都能看到这种“雄心”。
图1. 播客主持人Lex Fridman访谈华裔经济学家金刻羽
几天前,美国著名的90后科技播客主持人Lex Fridman以“西方对中国经济都有哪些误解?”为核心主题,推出了与华裔经济学家金刻羽的访谈,在YouTube上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讨论,尤其在美国的高学历年轻群体间,这场访谈甚至可以被看成关于“重估中国”的一个小型现象级事件。
上述对话,就节选自这期播客。
播客对谈双方本身的背景和影响力,也成为引爆这期话题的重要催化剂。
主持人Lex Fridman是当前硅谷炙手可热的90后人工智能科学家,埃隆·马斯克和图灵奖得主杨立昆等人,都对他颇为赏识。
Lex出身于科学世家,他的父亲曾任职于贝尔实验室,是全球顶尖的等离子物理学家和等离子化学家;Lex自己则在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以机器学习研究员的身份在谷歌任职;所以,Lex的在播客中展现的不少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很多硅谷90后科技精英的思考方向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从谷歌离开后,Lex从硅谷去往美国东海岸的学术重镇波士顿,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科学家,继续研究生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领域。
就是在这一时期,他以业余爱好的想法开设了自己的同名播客“Lex Fridman Podcast”,没想到,他在表达上天然的“慵懒感”叠加深刻的思辨力,构成了一种别具魅力的“反差萌”,让他的节目很快就在美国科技圈大受欢迎。
图2. 美国著名的90后科技播客主持人 Lex Fridman
而他独特的成长背景,也为他叠上了一重很重要的buff——他于1994年出生于塔吉克斯坦,那时塔吉克斯坦还属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他童年时期就经历了前苏联解体,后来从小学到高中又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求学,高中毕业之后,随着科学家父亲移民美国,在美国完成了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的整个科学学术训练体系,并一直在美国的科技界工作至今。
这段特别的成长经历,则让他有机会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把自己的访谈方向延展到中、美、俄三个大国的科技建设和文化建设层面。
正是这重buff,让特朗普等政界人士,也开始参与他的播客访谈,将他的节目影响力从科技界拓展到了整个西方精英圈。
迄今为止,他的播客总播放量近10亿次,嘉宾包括特朗普、泽连斯基、贝佐斯、马斯克、图灵奖得主杨立坤等政界、商界、科技界的顶级大佬。
结合这些背景因素,再看Lex这期关于“重估中国经济”的播客节目在YouTube上所引发的热度和讨论,这些信息都成为了大家从外部视角反过来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市场的重要参照。
图3. 华裔经济学家 金刻羽
再说本期嘉宾——金刻羽。很多熟悉中国经济的人士,对于这位80后经济学家并不陌生。
她同样家学渊源,父亲金立群,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首任行长。她在北京的人大附中一直念到中学毕业,此后在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求学,从本科一口气念到博士,现在则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教授。
在中国长大,在哈佛求学,在英国做研究,深厚的家学渊源叠加上独特的跨文化的学术经历,让她有机会以不同的经济体作为彼此的参照系,给出更为深刻而独特的观点。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对金刻羽有过很高的评价——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思想家,能够用既理解中国又理解西方的双重视角,洞察21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革。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在北京长大的80后女孩,金刻羽也常常回忆起,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去上幼儿园的童年时光。她也记得住在筒子楼里面的日子,虽然房子很小,但邻居们夜不闭户,互相去对方家里串门的那种热闹场景。
这些温馨的童年回忆,也成为她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手感数据,让她同时能从社会学的视角,去构筑中国成为消费大国的未来趋势。
她提到:
中国经济有一种巨大的内驱力,这种巨大的推动力并不存在于我在西方学派经济学中研究过的任何“规范模型”中……
如果你是一个极度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从长期的视角来看),你可能会失去很多。人们会越来越孤独,比如我们在美国看到很多人在晚年,是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的;再比如说年轻人“(嗑药)上瘾”,其实本质也是因为他们很孤独,对吧?基于个人主义的竞争,意味着你有时会放下价值观,放弃和谐,以获得成功……
但中国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在政府和产业之间、国家协调和市场机制之间、个人主义和社区主义之间取得平衡。
本期【泉果探照灯】分为上下两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同时融合了Lex和金刻羽的对谈核心观点,上期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探讨了西方对于中国经济的误读,下期则推演了中国成为消费大国的路径和场景。
在这场谈话中,我们能看到金刻羽的观点,其实是融合贯通了国际上经济领域“知华派”的一些共识性观点;而从Lex的提问视角中,我们能看到西方,尤其是硅谷这群站在全球信息最核心的90后科技精英,对于中国经济的重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Lex对于中国的儒家学说非常着迷,他尤其喜欢论语,在播客的结尾,他特别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这句话: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以下为Lex和金刻羽对谈的第一人称
视角观点提炼:
【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对高新技术
的“模仿”能力?
话题1这是一种误解,大家总认为“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是一种模仿;但其实,“从1到N”并不是模仿,而是另一种创新。
话题2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孤立的发明,而是能被数亿人用起来的技术。
在谈及创新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从0到1”的突破。不可否认,美国在这方面依旧具有明显优势——硅谷孕育了无数颠覆性的发明。
但问题在于,创新是否只意味着从0到1的“发明”?
事实上,创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产品化、商业化,再到大规模应用、进入千家万户……而这个“从1到N”的过程,恰恰是中国的优势。
很多时候,人们会误以为“从1到N”只是“模仿”。但事实并非如此。“从1到N”意味着新的应用、新的商业模式、更高效的流程与成本结构,这也是一种创新。
说到底,只有突破性技术取得了大规模应用,才能真正释放出生产力。因此,中国的这种“从1到N”的创新,我认为和“从0到1”至少是一样强大的,甚至是比技术突破更强大。
比如,TikTok并不是第一个短视频应用。但它通过产品设计和算法推荐,迅速吸引了全球超过10亿用户;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的电车龙头并不是第一个制造电动车的公司。但它做到了1.5万美元的价格、50万公里的续航,使得清洁能源汽车真正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同样,中国的手机也许没有初代iphone那样有革命性,但在非洲国家,市场份额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半。
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孤立的发明,而是能被数亿人用起来的技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正在全力推行“AI+计划”,不仅强调研发突破,更强调如何让AI进入各个可行的应用场景,从制造到医疗,从物流到教育。
中国在不少“从0到1”的基础科学突破上仍然存在不足。这必须承认。但是,“Not Yet”(还没有做到)不代表“Never”(永远都做不到)。
实际上,中国已经在部分前沿领域实现了自己的“0到1”。
早在2023年,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一份报告就显示,在44项尖端技术研究中,中国在其中的35项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这几年我们也不断看到这样的新闻,世界首例量子视频通话出自中国;全球首架可载客的无人机也已在中国试飞……
图4. 2017年,中国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完成全球首例跨国量子加密视频通话。
2022年,诺贝尔奖首次授予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者,颁奖委员会在介绍获奖者的工作时,提及了以“墨子号”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中国并非没有突破性的原创,而是突破与扩散并行,只是路径不同于西方。
中美对于创新的风格差异,与教育和社会文化有关。美国的学术体系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强调“问题驱动”;而中国的教育更多训练学生“寻找最优解”,在已知问题上追求效率与规模化的最佳解法。
简单说,美国的优势在“开题”,中国的优势在“解题”。
我认为,中美的创新模式是彼此兼容互补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谈起这些总会大惊小怪。
纵观各国的科技发展历史,往往正是这种相互学习和不断可能被超越的“威胁”,推动着技术前沿不断向前发展。
【讨论】
在科技和经济发展领域,国家
层面的大力助推起到什么作用?
中美有哪些异同?
话题1大家潜意识里会认为,西方的政策,讲求的是“nudging”(助推)——通过补贴、税收或者激励,推动消费者逐步改变行为……但常会忘记。美国的互联网、GPS,背后离不开阿波罗计划和曼哈顿计划。
话题2对于国家的作用,哈佛大学宏观经济学的课本里,通常只会讲三种模型,似乎只有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国家才应该干预。但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理论框架应该更新了,至少还有一种中国模式是有效的。
你知道吗?现在中国全国已经建了400万个电动车公共充电桩。
而美国呢?只有20万个。
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西方的政策,讲求的是“nudging”(助推)——通过补贴、税收或者激励,推动消费者逐步改变行为。
泉果视点注:“助推”是一种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意思是通过微调环境或激励,悄悄引导人们做出更优选择,而非硬性规范。
但在中国,下一代交通工具的大规模采用,就是这样真实发生的——部分原因正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铺设了充电桩,并且协调了从电池制造商、到控制系统和整车厂的整个供应链。
得益于这样的生态,中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成了最大的电动汽车消费国和生产国。202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将创意想法,转化为商业成功。需要的是创新生态系统——不仅仅需要像乔布斯和马斯克那样的明星企业家和明星产品,它还要包括大学、国家实验室和工业界的合作,从上游到下游的整合力,更不用说,愿意为长期且不确定的产品周期,投入巨额资金。
我们常常会忘记。美国的互联网、GPS、包括当我们对着Alexa(亚马逊出的智能音箱)大喊大叫的时候,背后离不开阿波罗计划和曼哈顿计划。日本的半导体崛起也都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
然而,对于国家的作用,哈佛大学宏观经济学的课本里,通常只会讲三种模型,似乎只有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国家才应该干预。
但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理论框架应该更新了,至少还有一种中国模式是有效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或在新兴产业刚刚萌芽的时候,国家的作用远不止是“修正市场”,还能点燃市场。
当然,举国体制也可能带来资源错配、产能过剩等副作用。这需要在后续发展中通过市场机制加以纠偏。
但是,中国这些年在电动车、电池、太阳能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崛起,都一次次证明了,至少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国家整体的协调与动员非常的重要。
【讨论】
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放缓?
何时能走出低迷?
未来增长能有多快?
话题1回到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国家的“基本面”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还有宏观和政治稳定等等。当放眼全球,你会发现,中国的禀赋组合,已经非常有竞争力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为什么依然如此活跃?原因很简单,基本面依然扎实。
话题2中国是不是已经过了增长顶点呢?是不是已经把全部潜力都释放出来了?答案是,远远没有。
我完全理解,为什么西方社会对中国,这个违背传统发展路径的超级大国,有如此多的误解。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使在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西方社会也一直在谈论“中国经济会不会崩溃”,这种说法可能出现过四五次,甚至可能有六次。
但“崩溃”是个语义很强烈的词,我认为,更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的经济会不会继续放缓?它什么时候能走出当前的低迷?未来的增长还能有多快?
很多人把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崛起来看作“奇迹”。可在我看来,这不是奇迹,而只是中国在逐步释放它自身的潜力。
中国经济其实依然有非常大的潜力,因为它的“基本面”还在。
回到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一个国家的“基本面”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还有宏观和政治上的稳定等等。尤其当放眼全球,你会发现,中国的禀赋组合,已经非常有竞争力了。
所以哪怕眼下中国经济偏弱,消费者信心不足,民间投资不够,但企业家精神依然活跃——原因很简单,基本面依然扎实。
那么,中国是不是已经过了增长顶点呢?是不是已经把全部潜力都释放出来了?
答案是,远远没有。
从最基础的指标看,中国的人均收入大约在10000美元左右,而按照基本面的潜力,它理应比现在高得多。
然而,作为一个人均收入10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能够在前沿科技领域与美国同台竞技。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这正是中国经济最独特、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要知道,即便是当年科技实力雄厚的苏联,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让高新技术普遍应用于民用经济。
如果只看东部沿海,中国已经是一个富裕的经济体了,许多省份的生活水平已经赶上了韩国。这说明中国完全具备成为中高收入经济体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仍然需要寻找更多的发展动能,空间巨大。
再看产业结构,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足50%,而在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接近80%,这意味着未来至少还有3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
再比如,中国仍有9亿人月收入低于300美元(约2100人民币)——这背后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无数家庭的真实生活:当他们有了更稳定的保障感,他们就会去买第一辆车、第一份保险、带孩子去远方旅行。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当前的水平,和它应有的水平之间,仍有很大差距。而这仅仅是通过教育、储蓄、科技这些基本面带来的“趋同效应”。
中国的优势在于,政策体系具备较强的纠错和调节能力——过去40年,正是一次次的改革,不断打破瓶颈,释放红利。
因此,凭借中国的禀赋,只要搭配适当的政策,这个潜力可以被进一步激活,完全可以再支撑几十年的发展空间。
在访谈中,金刻羽大多时候都在谈经济、谈数据,但面对西方听众时,她也会忍不住想补充一些“超出经济学”的看法。
在一次采访中,金刻羽很少见地主动打断了主持人:
“不好意思,我能补充一个和经济学不太相关的观点吗?”
她继续说道:
西方对中国的一个很大的误解,是很多人以为,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因为他们只从报纸上了解中国。
我发现不少中国人都去过美国,但并没有那么多美国人来过中国。只有亲自走一走,你才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
别只去北京、上海,去看看成都、重庆感受下松弛的烟火气、去新疆试试滑雪场、去体验那些正在悄然成长的小城镇。
你会看到,一个有趣、复杂、充满活力、丰富而温暖的国度。
下期预告
下期【泉果探照灯】我们将会继续分享金刻羽的观点:
■ 中国新一代,是中国从储蓄走向消费的拐点;
■ 人口红利消退≠经济失速;
■ 中国或许正以另一种方式回答“增长靠什么”。
参考资料:
Keyu Jin: China's Economy, Tariffs, Trade, Trump, Communism & Capitalism, Lex Fridman, Aug 14, 2025
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From China’s Innovation Playbook , Keyu Jin, TED, Apr 2023
Keyu Jin: China from within: Myths and realities in a new era,Oct 16, 2024
One View: Behind China-U.S. Tensions Are Misunderstandings, Author Says, The New York Times, Sep 26, 2023
China leads US in global competition for key emerging technology, study says, Reuters, March 2, 2023
The New China Playbook, Keyu Jin, 2023
《龙鳞分形:生命的形式》
艺术家:张晓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展于上海木曦画廊
作为中国“龙鳞装”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张晓栋借助数学中的“分形”概念,让中国的古老文化重新在国际上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龙鳞装”原本是流行于唐代,普及于宋代的的一种书籍装订方式,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状如鳞次,因而得名。它由底卷和叶心两部分组成。装裱时自右向左错口相叠,按从左向右的顺序上卷。它几近失传,是艺术家张晓栋与同侪经过多年的寻找与研究,复原了这一装帧技艺;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再创作,以龙鳞的装帧技艺去拟合自然界的分形法则,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
混沌与分形,被称为“自然界的两个最为神秘而美妙”的数学概念,混沌系统展现了看似无序却又具有确定性的状态,而分形则呈现出自相似的几何之美。分形几何概念是波兰裔美国数学家伯努瓦·曼德尔布罗于1973年提出的,这一概念贯穿了天气模式、心脏跳动、植物生长等众多自然现象——星云的分布、湖面的涟漪、树枝分叉的走向……分形几何揭示了自然界内部的秩序与模式。
封面作品就是张晓栋的“龙鳞分形”代表作之一,他以宋代画家陈容的《九龙图》为灵感的出发点,一片片龙鳞般的“页片”,拟合了自然界的分形概念,同时让人联想到金色的游龙,黑色的山海——“云起龙骧”,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深刻。
法律声明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泉果基金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不构成泉果基金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泉果基金不对任何依赖于本资料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