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5 07:57
“9210”,简简单单四个数字,对气象工作者来说,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回望20世纪80年代,气象现代化脚步加速前进,气象卫星、雷达、数值天气预报等领域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新进展。然而,天气预报要想报得及时、准确,不仅仅有赖于先进的观测手段和数值模式,还离不开气象通信系统的支持。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原副司长周林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末,每天的气象数据传输需求至少有400M,然而当时我国的公共网络传输能力只有64Kbps。当时,摆在气象部门面前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大量气象数据要怎么实现及时传输?
彼时,我国刚刚开始“八纵八横”光纤通信网建设,但“八纵八横”能否覆盖全国还是个未知数,可气象业务的发展需求已然迫在眉睫。
等不及国家通信建设,我们就自己建!在全国铺设铜线不可行,我们就转而向“天上”寻找答案!全国2000余个气象台站,如果使用地面通信,需要传输2000余次,但如果利用卫星广播技术,仅需传输一次,就能使电波覆盖范围内所有台站同时接收到信息。
于是,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中规模最大、覆盖全国、前所未有的大型气象通信网络工程——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工程,应运而生。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92年10月批准了项目建议书,此项工程得名“9210”。
历时8年,“9210工程”从无到有建成了卫星广域网、话音网、数据广播网、接收网、计算机局域网、CHINAPAC地面迂回备份网和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创建了由1个国家级主站、6个区域级站、25个省级站、300余个地市级站和2000余个县级站组成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通信能力。
“当年怎么敢接任务!”原华信公司副总经理陈宏尧在事后感叹。彼时,卫星通信技术还不算成熟,“9210工程”的建设内容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国内也没有一个民用行业成功过。
如何保证卫星通信稳定?专家组从试验做起,在区域和省级气象部门建设试验系统,摸索如何通过工程带动气象业务的现代化。
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原国家气象局党组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即在工程实施中引进市场机制,成立华信公司作为总承包,并在各省级气象部门成立相应的公司参与建设。为了促进工程尽快见效,时任华信公司总经理姚奇文上任后,大力推进卫星气象数据广播网的建设,形成以北京主站为中心、覆盖全国县级以上气象台站的星形结构卫星单向广播通信系统。
在工程中后期,全国气象部门组织人员进行软件开发,首次尝试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并建立了人机交互处理子系统MICAPS,通过集成“9210工程”通信系统获取的数据,再以字符或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为预报员制作预报和生成预报产品提供极大便利。
2000年1月4日,“9210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业务运行。至此,全国气象部门完成资料应用系统的整体布局,建成了一条从数据分发、管理,再到气象预报业务应用的现代化生产线。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化开始向大众普及,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3G、4G、5G时代相继来临。2004年,气象部门开始启用地面光通信,到如今建成了“地面+移动互联+卫星”网络,国省地面广域网接入总带宽国家级升至21Gbps,气象通信的发展步伐从未停歇。
(作者:王晓凡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