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5 00:44
(来源:市场星报)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爱上写作的。第一次发表文章是1985年,并收到5元稿费。本想取过稿费后把取款单珍藏起来,用作永久的纪念。邮局窗口工作人员却说他们要回收取款单入账用。我有些舍不得,就问有没有办法能将取款单留下来?工作人员说只有一个办法,你不兑付稿费,两个月后,我们会将稿费原路退回。毕竟是我拿到的第一笔稿费,好几个文友都吵着让我请客,所以,我犹豫了一个多月,还是取回稿费,买了糖给文友分享,买了信封和邮票备用。后来,又陆续收到一些报刊的稿费,也不再纠结取款单能不能保存的事,只是用笔记本记录下发表及稿费的情况。
如果说QQ、微信的相继出现让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的话,那么网银的出现也让稿费的汇兑变得更加准确和简单。许多报刊渐渐放弃了邮政汇款的业务,主要是这类业务要到邮政窗口办理,对于每天要发几十篇、上百篇文章的报社来说,财务人员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了。我们县报每次去邮局汇稿费,会计都很是发愁。于是,许多报刊都要求作者提供银行卡账号,用网银发放工资、稿酬,我们也因此有了许多张银行卡。卡多了,使用率又不高,还涉及许多大大小小的银行,最后连密码都会忘记。
我写的文章短文居多,发的报刊也是各级各类,稿费差异很大。有几百上千元的,也有几十元的。一次收到一张10元的稿费单,准备再积累几张一道去取,结果眼看快到期了也没有再收到下一笔,只好去了邮局。窗口业务员看看我取款单轻蔑地笑了:“10元也来排大半天的队啊!”我脸一红反问道:“按你的意思,这10元我不要了?”营业员连忙摇头解释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出门的时候,一旁的大堂经理叫住了我。她让我办个邮储银行的账户,下次再来取款,她可以帮我在大厅综合业务一体机上操作,不用排队。不久,当地邮政局领导推荐我当邮政社会监督员,理由是我经常和邮局打交道。于是,我在邮储银行开了个人账户。再去取稿费时,将取款单与卡递给大堂经理,她一番操作,再让我输入密码,钱就转移到我个人的账户上。然后把取款单递给我说:“这个你留着吧。”
我非常惊讶,当年为了保存第一张取款单,我犹豫了一个多月都没想出办法。直到复印技术出现,我才能复印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取款单留存,稍微弥补些遗憾。后来,邮局又推行入账汇款业务,我根本看不到汇款单,只有存折上的一串数字流水,不知道是谁家给的什么文章的稿费,简直是一笔糊涂账。果然,这项业务不久就停办了。随着银行汇兑业务的兴起,邮政汇款单已成了凤毛麟角的稀有物品。最近,邮储的朋友告诉我,下载他们银行系统的专用App,登录进去,输入取款单号和标识码,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稿费兑付。还有按址汇款、密码汇款等多种业务都可以自己操作。这大概就是科技的力量吧。
虽然现在见到这种绿色取款通知单的机会不是太多,但依然有人在使用着,我的抽屉里也积累了厚厚的一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