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2025 暑期档票房破百亿,但赚钱的真相不在电影里

2025-08-24 11:10

(来源:藏金洞)

洞主江湖说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

亲爱的藏金洞友们:

我有个朋友,今年夏天带娃去看了五次《浪浪山的小妖怪》,我问他图啥,他说:“图个清静,孩子进了电影院就不闹了”。

我告诉他,你以为你买的是电影票,其实是给印钞机续了点油。今年夏天电影院里的热闹,不过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一个你看不懂的庞然大物,正在疯狂吸金。

#暑期档#IP衍生品 #情绪消费 #商业模式 #影视投资

今年夏天,电影院里的人好像还不少呐,

官方报纸上尽是喜报,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最终突破100亿大关,完成了一波漂亮的绝地反弹。

国产电影更是扬眉吐气,《南京照相馆》票房冲破25亿,《浪浪山的小妖怪》也拿下超10亿,创下华语二维动画的新纪录。

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拖家带口,为这百亿票房贡献了真金白银。

他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浪浪山的小妖怪》里哪个妖怪最可爱,争论着《南京照相馆》的结局到底意难平不平。

一片盛世景象,对不对?

可洞主我每次看到这种泼天的热闹,后脊背都发凉。

你看到的,都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

你以为你在为艺术和情怀买单,殊不知,你只是别人庞大印钞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

这百亿票房的狂欢,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阳谋”。

真正的钱,根本就不在那张小小的电影票里。

江湖夜雨十年灯

洞友们,我们把时间线拉长看,这几年的暑期档,简直就是一出惊心动魄的大戏。

根据猫眼专业版和招商证券的数据,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条过山车一样的曲线。

还记得疫情前的2019年吗?那年暑期档票房是178亿。

然后,就是三年的冰河期。2020年断崖式下跌到36亿,哀鸿遍野。之后两年缓慢回暖。

接着,就是2023年的绝地反击。压抑了三年的观影需求,如同火山喷发,一口气把暑期档票房推上了206亿的历史新高,成了新的标杆。

但谁也没想到,2024年市场急转直下,同比暴跌44%,全年仅116亿收官,多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都折戟沉沙。

就在大家以为市场又要不行了的时候,2025年,我们又见证了一次“绝地反弹”。

今年暑期档,定档影片数量创了历史新高,豆瓣8分以上的电影就有7部,也是史上最多。

上半场靠引进大片撑着,下半场《南京照相馆》这些国产高口碑电影力挽狂澜,最终票房预计能超过120亿。

看上去,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黄金时代。

但洞主我必须给你们泼一盆冷水:今天的120亿,和昨天的206亿,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过去的辉煌,靠的是一两部超级爆款的“个人英雄主义”。

而今天的热闹,背后是一整套全新的“集团军”打法,靠的是高质量内容的稳定供给和观众口碑的发酵。

驱动这个市场增长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小妖怪的算盘,你打不过

咱们就拿那个火得一塌糊涂的《浪浪山的小妖怪》来说事儿。

洞友们,你们真以为光线传媒拍这部动画片,是为了给咱们的孩子讲一个“好好打工,也能有出头之日”的励志故事?

别天真了。

票房破10亿,很厉害,但你以为这就是胜利的全部了?格局小了。

电影院里那90分钟的光影,不过是史上最昂贵、最沉浸的一支广告。

广告打完了,真正的镰刀才刚刚举起来。

你家孩子看完电影,哭着喊着要那个小猪妖的玩偶。

你老婆扭头就在小程序上下单了一套联名款的盲盒。

你儿子缠着你买印着小妖怪的集换式卡牌,说班里同学人手一套。

看明白了吗?

电影本身,可能只是微利,甚至是为了打响名气亏本赚吆喝。

而电影散场之后,那只小妖怪,才开始它真正的“抢钱之旅”。

这次操盘的上影元,在电影上映前一年,就把IP授权的局给布好了。

联动超过30个品牌,涵盖卡牌、潮玩、餐饮、便利店,足足22个品类,超过400种商品(SKU)!

这是一个天罗地网,把你所有的消费场景都给覆盖了。

这才是那只小妖怪背后,最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它不是什么浪浪山的小妖怪,它分明是资本的吞金兽。

电影院,早就“不务正业”了

你可能会说,好吧,制作公司套路深,那我去的电影院总归是靠电影票赚钱的吧?

哎,你又错了。

洞主我告诉你,今天你走进的万达影城,早就不是你以为的那个电影院了。

人家玩的,叫“超级娱乐空间”,叫“线下沉浸式体验”。

电影是什么?

是引流的钩子,是把你们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家里骗出来的诱饵。

你们进了这个门,好戏才真正开场。

万达搞了一个叫“超级娱乐权益日”的活动,一天之内,就拉动了超过8000万的消费,上座率直接提升30%。

甚至有影院直接搞了个“浪浪山痛城”,让你看完电影,直接走进小妖怪的世界里继续掏钱。

你以为你只是去看个电影,结果一下午的吃喝玩乐,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万达电影最新的财报,说得清清楚楚:非票房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了40%。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电影院收入的大头,已经不是电影票了。

电影院,这个曾经靠着光影艺术为生的殿堂,如今彻彻底底地“背叛”了电影。

它变成了一个商业地产,一个流量中转站,一个高效的销金窟。

杀向未来的妖怪们

如果说,以前卖周边还只是电影火了之后的“顺手牵羊”,那现在,这群妖怪的打法已经彻底升级了。

人家玩的是“全景式”的IP开发,是系统性的围剿。

核心是什么?是构建“世界观”,是建立“情感连接”。

《浪浪山的小妖怪》为什么能成?因为它戳中了无数“打工人”的心窝子。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卖货,这是情感的预售,是文化的合谋。

所以,IP反客为主,成了电影营销的“核心支点”。

你看看,和瑞幸联名搞“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和美团搞“小妖怪的夏天”主题会场,和Keep搞主题跑……

每一个动作,都在电影上映前,就把“打工人”“合家欢”这些情绪标签,死死地钉在了你心里。

更狠的是,他们还在玩“双轨制”。

一边,把《大闹天宫》《葫芦兄弟》这些压箱底的经典IP刨出来,重新打扮一番,让孙悟空去给宝马站台,让葫芦娃和星巴克搞联名,跟年轻人重新交朋友。

另一边,通过《中国奇谭》这样的项目,孵化新的IP。阅文的《斗破苍穹》《一人之下》续作也都在路上。

《浪浪山的小妖怪》火了,上影元马上宣布,《中国奇谭2》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你信不信,用不了多久,《浪浪山的小妖怪》续集的消息也该放出来了。

从电影,到游戏(已经和《梦幻西游》联动了),再到潮玩、餐饮、便利店……

一张覆盖你生活方方面面的大网,正在悄然收紧。

时代的“回旋镖”

洞友们,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了。

快到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驱动这个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变了。

过去我们谈生意,讲的是“产品”,我卖给你一部好电影,你付我一张电影票钱,两清了。

现在的大佬们玩什么?

玩的是“IP”,是“情绪”,是“文化自信”。

这个后疫情时代,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需要解压,需要放松,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感。

而《浪浪山的小妖怪》这种国漫IP,恰好就给你提供了这种情绪价值。

你买的不是一个塑料娃娃,你买的是电影带给你的那份感动和治愈,你是在为自己的情绪投票。

所以,你看,整个产业链都变了。

从上游的阅文集团,生产故事(IP),到中游的光线传媒,把故事拍成电影(放大器),再到下游的万达影院,提供消费场景(收割机),一条龙服务。

这是一个全新的江湖,玩法和规则都重写了。

当然,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但风停之后,摔死的也都是猪。

现在,连AI都开始入局了,抖音、快手都在搞AI视频生成工具,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

B站、爱奇艺这些平台,也在扶持动画短剧,探索“微短剧+衍生品”的新模式。

再加上内容监管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和衍生品开发的同质化内卷,这条看似遍地黄金的赛道,其实处处都是陷阱。

一场新的血雨腥风,已在酝酿之中。

说到底,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

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创造什么新鲜玩意儿,而是用旧的元素,排列组合出新的花样,然后讲一个让你心甘情愿掏钱的故事。

今天电影圈这点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洞友们要记住,以后但凡你看到一个现象级的爆款,别光顾着傻乐,多往后想一步。

别去看那提线木偶,要去瞅那个躲在幕后的人。

电影票,只是这个新江湖的英雄帖,广邀天下豪杰入场。

而真正的盛宴,酒正酣,肉正香,全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