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3 07:00
(来源:ETF炼金师)
自2023年底以来,银行股市场展现出强劲的上涨势头,重现牛市行情。根据中证银行指数的历史数据,自2021年中期A股见顶后,银行股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至2022年底跌幅达33%。然而,2023年银行股逐渐筑底,至今年7月,较2023年末的底部上涨了70%。不止国有大行,诸如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优质银行股,近年来表现也颇为亮眼,甚至一些业绩较差的银行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均有显著涨幅。
在此轮上涨中,主动管理基金对银行股的配置比例从2%逐步上升至4%,吸引了众多明星基金经理的关注,比如易方达的萧楠等。同时,险资的青睐尤为明显,频频举牌银行股,成为推动银行股上涨的重要力量。
尽管银行股已显著上涨,市场仍然关注其是否还有进一步上涨空间。部分观点认为,银行股基本面不佳,增长乏力,因此不应继续上涨。确实,近年来银行业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需求不足和政策调整,资产扩张速度放缓,净息差也显著下降。2023年时,银行业的净息差为1.69%,至今年二季度末降至1.42%,这对营收产生了压力。优秀银行如招商银行在去年及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降,而杭州市的优质城商行亦在今年上半年营收增幅仅为3.89%。
尽管基本面不佳,银行股却呈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这引发了市场的疑问。实际上,股价的表现不仅仅与业绩增长相关,还受估值、股息率和筹码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价的涨跌与基本面并非完全同步,正如新能源车和光伏产业链在2023年后的大幅回调,主要由于前期涨幅过高与市场对后续产能和需求的担忧。
自2023年以来,银行股的企稳和上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估值已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多数上市银行的市净率(PB)均在0.5倍以下,且许多上市银行的整体估值依然处于破净状态。以招商银行为例,其目前的估值仅为0.88倍PB,而在2021年初的牛市顶峰,该行的PB则高达2倍。根据格雷厄姆的“烟蒂理论”,即便公司面临困境,极低的估值仍可能带来超额回报。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此外,资金进入银行股的过程也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上涨主要受两大力量推动:一是汇金入市,通过购买数千亿的沪深300ETF,银行作为该指数的第一大行业,自然受益良多;二是险资的大量买入,为银行股带来了强劲的买盘。保险机构的资金通常以长期投资为主,因此对稳定性和安全边际的要求更高,银行正好满足这些条件。
公募基金亦开始逐步加大对银行股的配置比例。在中证A500ETF中,银行股占比达15%,主动管理基金的配置比例也在逐渐提升。未来,银行股的上涨空间仍然存在,虽然在牛市环境中,市场对成长板块的偏爱可能压制银行股的表现。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2025年8月19日,中证银行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7.24倍,处于近十年的高位;而按PB估值计算,平均值为0.72倍,接近合理区间。结合以往的牛市表现,银行股的PB曾在2019年达到0.9倍,若回归至此,整体上涨空间有望达到25%。不过,市场对优质银行股的关注度更高,例如,招商银行等在未来的表现将会更为突出。
此外,股息率也是银行股吸引长期资金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股息率有所下降,当前中证银行指数的股息率仍达到3.97%,远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8%。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如煤炭、公共事业等,银行股的股息率略显逊色,但在全市场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保险资金对银行股的持续配置也得到了有效支持。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的股票投资余额为3.07万亿元,占比提升至8.8%。预计未来,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将用于投资A股,这将为银行股带来至少2800亿的增量资金。随着保险资金的持续注入,银行股的资金面将得到进一步支持。
尽管银行股在这一轮行情中的表现较为稳健,但基本面依然面临挑战。当前,银行业尚处于盈利增长的低谷,业绩拐点尚待确认。由于PPI数据仍在下滑,生产环节的利润难以改善,银行业的盈利增长依然承压。不过,随着半年报数据的披露,市场对银行的盈利增长表现出了一定的乐观预期,特别是在净息差趋于稳定、资产扩张企稳的背景下,未来的增长潜力开始显现。
市场对银行业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地产和地方债务等风险。然而,近年来,地产坏账率逐步进入出清阶段,央国企对市场主导权的掌控也在增强,未来地产坏账大幅增加的风险相对较小。而在地方债务方面,化债政策的推进将逐渐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
与此同时,银行的资产结构正趋向多元化,降低风险的基础设施贷款、绿色金融和小微贷款等领域将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综合来看,银行股的基本面正在逐步改善,未来的上涨空间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