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临床科研双驱动 淬炼创新硬实力

2025-08-23 16:26

四个小时争分夺秒,肝胆外科团队为十四岁小患者顺利摘除肝右尾叶巨大肿瘤

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坐落于嘉定安亭

病房宽敞明亮,医护人员细致护理病人

病房宽敞明亮,医护人员细致护理病人

特约撰稿 左妍

在上海嘉定安亭,一座回字形建筑的中庭里,矗立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青铜雕像。

2020年12月24日,随着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揭牌,这所以医学巨匠命名的医疗机构宣告正式运营。

“以吴老之名立院,既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孟超肿瘤医院院长钟海忠一语道出全院共识,“院名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时刻提醒我们,不仅要赓续吴老‘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的医者风骨,更要以国际医学前沿为标杆,深耕肝胆专科优势,在临床突破与科研创新中锻造高质量研究型医院的硬核实力。”

1

薪火相传 筑造肝胆专科高地

建院之初,医院便将肝胆外科列为重点发展科室,锚定“高难度、高精准、高疗效”的目标,将吴老“敢为天下先”的信念转化为团队前行的强劲行动力。

肝胆肿瘤因解剖复杂、手术难度高、复发风险大,向来是肿瘤诊疗中的“硬骨头”。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医院以“外引顶尖力量、内育骨干梯队”的人才战略破局:聘任我国著名胆道外科专家张永杰教授为学科建设指导专家。

张永杰教授是深耕胆道疾病领域数十年的学界泰斗,不仅在复杂肝胆肿瘤根治性切除,尤其是复杂疑难胆道系统疾病诊疗领域造诣深厚,更是以顶尖的国际视野引领科室发展方向。医院还引进了以张永杰教授的学生、原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二科副主任医师杨立学为核心的教授团队。这支精锐团队,将多年积累的复杂病例诊疗经验与团队协作模式整体移植,形成“专家引领、梯队作战”的攻坚合力。

同时,原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马优钢等大三甲医院知名专家的加盟,将严谨的“术前多学科论证、术中毫米级操作、术后全周期管理”诊疗规范深度融入日常诊疗,让“每台手术都是精品”的理念落地生根。

这些人才的汇聚,推动科室在复杂疑难肝胆肿瘤根治手术等“高难度领域”快速突破。

14岁肝右尾叶巨大肿瘤患者,初诊CT考虑恶性肿瘤,来院救治及时,成功摘除病灶,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肿瘤;28岁肝癌患者,肝Ⅴ、Ⅵ、Ⅶ段肿瘤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术后复查腹部MR提示未见活性病变,定期随诊;52岁胆囊癌伴肝转移患者,辗转多地后就诊,全麻行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目前疾病稳定;66岁胰腺癌患者,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情平稳……这些案例背后,是“永不满足”的技术追求,从常规手术到复杂疑难病例,从单一治疗到多学科联合,每一次突破都源于对“更好疗效”的执着。

人才汇聚带来的不仅是临床技术的跃升,更激活了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科室以“开放共享、互促共进”为理念,构建起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定期围绕肝胆精准诊疗主题开展学术会议,让技术突破与理念革新在碰撞中不断迭代,持续推动学术进步。

从顶尖人才汇聚到疑难病例攻克,再到学术平台上的智慧共享,近几年来,肝胆肿瘤外科在专科能力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惠及全国24个省市的众多患者和家庭。2024年,肝胆外科更是获评上海市社会办医“专科影响力品牌”。这份认可,既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肯定,更是对其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褒奖,印证了孟超精神在临床实践中的生命力。

2

创新驱动 构建高质量研究型医院

22岁确诊肝癌,两年后与不离不弃的女友修成正果,并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在今年6月的孟超肿瘤医院病友会上,患者小朱的真实经历让现场观众泪目,更让在座的患者家属们“看到了家人的未来”。

没有家族遗传史、没有肝脏基础疾病,却在大学刚毕业罹患上肝癌,小朱曾因“这么年轻就患上‘癌中之王’”陷入绝望,也因“术后转移”几近崩溃,但柳暗花明,在孟超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接受免疫治疗后,迎来了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的曙光。

小朱的逆转人生,恰是孟超肿瘤医院深耕“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生动注脚。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这家医院的每一步前行,都印刻着“临床与科研交融共生”的鲜明印记。

作为社会办医疗机构,这所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设的研究型肿瘤医院从起步就锚定了“研究型医院”的核心定位。它的这份底气,首先来自得天独厚的“医教研”基因:试运行仅一个月,便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以此为支点搭建起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联动平台。更关键的支撑,来自与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的深度绑定——这家以细胞科技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企业,为医院注入了技术、人才与设备的“全链条动能”:不仅设立超亿元临床研究专项基金,聚焦CAR-T细胞等前沿领域持续攻坚,更共享集团价值2.5亿元的科研设备集群,让精准诊疗技术从实验室快速抵达患者床边。

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耦合,在临床研究的全流程中尤为凸显。在立项阶段,医院便联合集团专家精准锚定研究目标,明确定性与定量指标,搭建起覆盖肿瘤患者与亚健康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平台,为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筑牢数据根基。同时,通过配备专业CRC(临床研究协调员)与CRA(临床监查员),构建起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每一组数据的可靠性与科学性——这种“从临床问题出发,用科研数据作答”的逻辑,让研究始终紧扣患者需求。

今年4月,孟超肿瘤医院与驯鹿生物联手,成功推动我国首个本土研发的BCMA靶点CAR-T细胞疗法在上海社会办医疗机构落地转化。“作为首家实现这类创新疗法落地的民营医院,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生物治疗中心楼金星主任坦言,医院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深耕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让更多像小朱这样的患者,在科研与临床的双向奔赴中,触摸到生命的新转机。

3

“三心”守护 擦亮有温度的服务名片

曾因一张患癌后绘制的思维导图走红的抗癌先锋“柱子哥”活出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她从确诊滤泡型淋巴瘤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到发现晚期胃癌,又在2024年8月,被医生判断生命只剩下5个月左右,然而,7年抗癌路没有撼动过她“普通人得了癌症以后依然可以拥有璀璨人生”的信念。

在“柱子哥”的分享中,“峰终效应”是关键词,即一段体验的结尾感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评价。在她看来,尾声体验中的“舒适”和“尊重”非常重要。“举个例子,我睡得晚,也习惯晚起,这里的医护团队总是会充分尊重我的作息,不会早早地推开门拉开窗帘把我从床上薅起来,每次都是看我起来才来敲门。”“柱子哥”说,这是她第11次入院治疗,尽管已经熟门熟路,但服务体验一如既往。“每天傍晚,我都喜欢去中庭散散步。”

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核心需求除了治疗本身,更多是对“人”的关怀,既要医治身体的疾病,更要抚慰心灵的困顿。

孟超肿瘤医院将“诚心、舒心、放心”的“三心”服务理念融入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全院一张床”动态管理机制,统筹调度全院床位,打破科室界限,缩短患者待床时间,实现高效收治,切实解决“住院难”;在“一科一品”临床改进项目中,各病区陆续打造特色护理服务,以细致、人性化的精准护理,提升患者体验与对医院的认可度;为优化就医流程,医院全面升级结算系统,开通“诊间结算+床旁结算”服务,打通服务患者的“最后一米”……这一系列举措,持续锻造着特色医疗服务品牌。

社会责任感推动医院在发展壮大中始终坚守公益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6月,医院与安亭镇人民政府地区办签订《同创共建协议》,联动辖区41个社区,共同推进公益义诊、科普讲座、绿色就医、防癌早筛等活动,为地方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4

筑巢引凤 扬帆国际学术舞台

2025年春末夏初,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孟超肿瘤医院联合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连续交出两份“成绩单”——两项CAR-T细胞治疗突破性成果惊艳亮相,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闪CAR-T药物临床数据引发全球同行热议。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医院历来坚持“筑巢引凤”,持续完善人才引育体系:2020年5月试运行之初,便以“搭平台聚人才”为初心,从全国三甲医院吸引了各领域中坚骨干专家加盟,担任科室主任,为肿瘤精准诊疗筑牢根基。同年6月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后,医院创新采用“校编院用”“外才内用”模式,与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联动,不仅引进大批海内外科学家加盟科研团队,更在全球范围招聘优秀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构建起层次分明的人才库。

截至目前,该院已引进高级职称人才40名、博士14人、硕士105人,一支阵容强大的科研战队已然成型。2023年11月,医院再添一批“重量级智囊团”——11位院士、名医受聘为医院学科建设“指导专家”,包括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华医院等大三甲医院的一批专家,涵盖妇科、肿瘤科、消化科等多个领域,为医院学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针对青年人才培养,医院于2025年7月发布《“孟超菁英”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入选人才津贴、科研启动经费、科研成果奖励等多重激励政策,为中青年医师骨干搭建成长阶梯,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良性循环。

这支由顶尖专家领航、青年骨干蓄力的人才队伍,既需要成长的土壤,更需要绽放的舞台。学术交流与科研探索,正是医院为人才搭建的“双向赋能平台”。“医学进步如逆水行舟,唯有终身学习方能破浪前行。”在钟海忠看来,学术会议是知识碰撞的“反应堆”,既能分享前沿成果,更能点燃创新火花。

这种理念催生出丰硕成果:近年来,医院累计发表SCI论文近40篇。2025年上半年的国际亮相更是高光时刻——从AACR年会上的双靶向CAR-T疗法,到ASCO年会上引发关注的闪CAR-T药物数据,孟超肿瘤医院正以扎实的科研实力,为全球肿瘤治疗贡献“中国方案”,也为无数癌症患者点亮生命新希望

五年耕耘,硕果盈枝。孟超肿瘤医院先后斩获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2022-2023年度先进集体”、上海市首批社会办医“专科影响力品牌”等殊荣,并以“工作量每年约30%的复合增长率”,为五载跨越式发展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