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2 20:24
前不久,伊顿电气集团亚太区新能源产业基地落地西安高新区,直接投资额达1亿元。距离该集团2008年首次投资西安,已经过去十七年。
伊顿是一家全球智能动力管理公司,业务遍布160多个国家。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其电气部门从最初布局到如今拥有十多家制造工厂、8大研发中心。
“总部对投资决策非常审慎,尤其关注产业链完整度与营商环境。”伊顿亚太区Bussmann产品及项目总监吴龙表示,“多年来,高新区无论是在上下游配套、人才储备,还是政策支持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助力,也让我们对在此增资扩产充满了信心。”
伊顿加码投资,也是外资企业在高新区加速布局的一个缩影。从早年的三星、美光、霍尼韦尔,到近年的荣达半导体、韩国PSK半导体、BBS集团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使西安逐渐跻身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与此同时,以西安奕斯伟、诺瓦星云为代表的本土明星企业崛起,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在西安聚集。
随着“后招商”时代到来,各地招商由“拼政策”转向“拼环境”,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高新区率先转变思路,突破传统招商路径,通过产业集群招商、基金招商等创新模式,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这种“赋能式”招商,正成为西安持续吸引优质项目的隐形竞争力。
8月,资本圈被一则来自西安的消息吸引:西安奕材科创板首发申请成功过会,成为“科创板八条”公布后,首家获得受理并成功过会的未盈利企业,陕西第83家A股上市公司。
西安奕材主营12英寸半导体硅片,被行业视为芯片制造的“地基”,其性能与供应能力直接牵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格局。
也因此,这是一条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赛道。
截至目前,西安奕材已累计融资超百亿元,背后浮现多家国资身影,其中就包括西安高新区这个“天使投资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从2017年项目落地开始,高新区就通过陕西省集成电路基金对西安奕材持续加码。
招股书披露,陕西集成电路基金以9.06%的持股比例位列西安奕材第三大股东,亦是持股量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目前,西安奕材已在西安投建两座工厂,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全部达产后,其全球产能占有率预计超过10%,显著缓解国内半导体硅片的自给压力。
“政府引导基金在这一案例中展现出产融结合的深度效能。”高新区招商部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高新区自项目起步阶段便全力支持,始终以投行思维前瞻布局,围绕产业链短板与空白,增强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对企业的重仓投资与全程跟进,我们成为国有资本践行‘天使投资+投行思维+耐心资本’的范本。”
本土明星项目如此,外部企业西迁则更具说服力。
青鸟消防旗下境外子公司——美安(加拿大)消防设备有限公司,2023年就曾在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建厂,并将西安定位为面向国际的高端消防产品生产基地。
青鸟消防副总经理兼美安中国总经理何军向记者表示,2023年3月公司拿到营业执照,9月产线就已经建立起来。从工厂装修、人员招聘到资质认证,仅用了六个月,西安生产基地也创下行业最快纪录。“我们遇到的问题在这里都能快速响应解决。”
得益于项目的顺利进行,青鸟消防在整合集团供应链时,将旗下铂斯方得于近期迁至西安。
铂斯方得产品聚焦于家用独立式火灾报警探测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99%以上产品出口欧美地区。
何军告诉记者,铂斯方得的生产线此前在其他城市运行很久了,集团也考察了多个城市,最终评估下来,认为西安在营商环境、人才资源与区位战略等方面更适配,所以最终决定把工厂搬到西安。
“西安是‘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城市,选择西安便于产品出口欧洲市场。”何军进一步表示,“包括此次生产线调整也创造了新的纪录。7月份提前完成了原有订单的生产任务,同步搬迁后,8月11日起便迅速启动了新厂区的生产运作,8月20日第一批货物已成功发出。”
值得关注的是,据何军透露,在铂斯方得迁至西安后,此前专门为其提供塑料件的工厂亦将产线搬到西安,形成倍增效应。
无论是追加投资、资本招商还是被地方资源禀赋吸引,诸多信号表明,全球资本密集涌入西安。
原因之一是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实力。
以高新区为例,目前该区已培育出光电子信息和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分别以三星和比亚迪两家产值千亿级企业为龙头,围绕其上下游配套需求“延链、补链、强链”,逐步拓展出完整、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
在比亚迪的带动下,上海延锋、广州福迪汽车、东风李尔、佛吉亚汽车等配套企业落地。2024年,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7万辆,占全省的89.3%、全国的8.3%,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吸引聚集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180余家,产业规模约2600亿元。
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区半导体闪存芯片产能约占全球15%;12英寸电子级硅片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全球前六;IC设计产业规模全国前五。2024年,其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市93.6%。
此外,高新区还有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信息、研发设计、现代金融六个“百亿产业”。
这些产业集群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长期布局与铺垫。
如比亚迪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借此获得整车生产资质并落地西安;三星半导体自2012年在西安建厂,至今已近15年。再如紫光国芯、诺瓦星云等“链主”企业,也均经历了从小到大的持续成长过程。
头部企业扎根,配套企业集聚,大量中小企业在区域内集中分布,逐渐形成自发生态。通过衍生、扩张、拓展形成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从而集聚生产要素,释放规模效应。
不断完善和优化的产业链,反过来加速了新企业的孵化与引进,为地方带来税收、经济增长与就业等多重红利。
据上述高新区招商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比亚迪扩产项目及二期项目陆续落地以来,该企业在西安的员工人数从5万人增至高峰时的13万人,并提供了1.3万个研发岗位。供应链协同企业也同步扩张,呈现出“1个整车基地 + N个配套厂”同步增产的局面,带动研发、技工、普工等各层次人才大规模招聘。
而今年以来,法国泰孚、骏强、兆平、富晟、铂士顿等项目,以及西班牙安通林、杰华特、东风李尔等世界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相继落地高新区,进一步夯实了区域产业竞争力。
区域经济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点,高新区GDP从1991年的0.6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372.38亿元,34年间增长5188倍。
截至目前,其吸引了142家世界500强及跨国龙头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000家,培育上市企业7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2家。
即便通过招商“收获颇丰”,也绝不意味着可以“来者不拒”。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高新区招商引资已跨越1.0阶段“招商引资”、2.0阶段“招商选资”,进入“招商引技”的3.0阶段。即在引进企业时,会更加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技术的成长性及其引领作用,开展靶向研判与筛选。“我们不会去拼招商数量,而是更加关注企业质量。”
“高新区承担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上述招商负责人坦言,“在地方性优惠政策取消的背景下,我们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等,仍可以享受国家统一的优惠政策,也希望将优质资源和政策投向技术实力更强、能为城市创造更大价值的项目。”
将视野扩展至全国,2024年以来,随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关政策的明确,各地招商正从以往的“拼政策”转向“拼环境”的“后招商”时代。这一转变进一步强化了优势地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
有优势的城市不止西安一个。如何把握战略机遇、释放诚意,持续吸引优质投资?
VCG211401312070
上述招商负责人认为,关键是要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不管企业规模大小,从落地、投产到运营,全生命周期中都可能遇到各种难题。政府需做到及时响应、迅速支援,甚至提前预见潜在困难,实事求是地开展“赋能式”招商。
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某家在谈企业对选址条件极为严苛,涉及周边配套、路网状况、污水排放等多个维度。高新区组织专人,为企业量身绘制了一套清晰的选址图谱,明确标注符合要求的土地和设施信息,极大提高了谈判与决策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区还在推进一系列效率改革。
在项目评审与土地供应方面,简化评审内容与流程,优化“招拍挂”程序,加快已过审项目的土地获取速度;并实行“一项目一责任人”机制,为每个项目配套一套落地方案、一份问题清单和一张时间表,全力推动项目开工。
此外,高新区创新推行“引导员+辅导员”机制。其中,“引导员”负责战略导航与流程规划,“辅导员”专注审批环节专业支持与代办,有效解决企业“不懂流程、不会操作”的难题,极大提升项目报建通过率和建设速度。
不难看出,短期让利的“政策比拼”,正逐渐让位于长期制度创新的“环境高地”。那些成功转型的区域,正依托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产业链韧性、开放包容生态,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
于区域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打破路径依赖的深刻变革,更是从“被动跟跑”转向“主动领跑”的关键机遇。
封面图片来源:VCG2114013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