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2 16:07
全球半导体格局正经历剧变。在地缘紧张与技术自主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美国出口管制加速了中国AI芯片的自主化进程,本土创新与战略联盟成为破局关键。其中,百度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尤为瞩目,而新兴企业的崛起则勾勒出中国AI芯片生态的增长新曲线。
政策、市场倒逼自主化
美国对先进半导体及制造设备的出口限制,彻底打破了中国对海外芯片的依赖惯性。中国政府通过第三期“大基金”已注入超3400亿元,聚焦芯片设计、制造及软件生态等关键瓶颈。
华为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抓手。其Ascend 910B、910C芯片虽在内存带宽上仍落后于英伟达H100,但在系统级AI训练中表现出竞争力——以CloudMatrix 384系统为例,已能支撑大规模模型训练。目前,中国近50%的主流大语言模型已采用华为硬件。
企业端也在加速转向。百度曾长期依赖英伟达A100芯片,2023年却斥资4.5亿元采购1600颗华为Ascend 910B,通过战略调整规避制裁风险。这种“性能让步换自主”的选择,正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普遍策略。
百度华为深度绑定
双方的合作不止于采购。2025年,百度ERNIE大模型与华为Ascend芯片实现深度整合,针对边缘计算和工业场景优化性能,成为华为GenAI生态(含盘古5.0模型、Ascend 910C)的重要一环。这种“软硬协同”旨在减少对 CUDA 等海外框架的依赖。
挑战仍存:华为CANN平台、MindSpore框架的成熟度待提升,百度虽在工业AI领域扎实,却面临开发者优化难题。不过,摩尔线程等企业推出的CUDA兼容层,正作为过渡方案加速生态适配,展现出压力下的快速迭代能力。
新兴势力崛起
除了华为,一批新兴企业正在填补市场空白。寒武纪、壁仞、燧原等芯片初创公司借势增长:寒武纪因拿下字节跳动大订单,2025年一季度营收暴增40倍,高盛预测其全年营收或达55亿元。
代工厂与软件企业同样关键。中芯国际7nm工艺虽受限于美国制裁,仍是华为芯片生产的核心支撑;兴森科技的先进封装方案助力下一代硬件升级;摩尔线程、海光等则通过兼容层和x86架构AI处理器,突破 “软件壁垒”。
投资寻找长期价值
中国AI芯片领域呈现“高风险 + 高潜力”特征。对投资者而言,需聚焦三类标的:一是获政府强支持、技术路径清晰的企业(如华为生态核心参与者);二是高成长性的初创公司(寒武纪、燧原等,虽波动大但天花板高);三是支撑硬件的代工厂与软件商(中芯国际、摩尔线程等)。
不过,需警惕美国政策变动与软件生态滞后的风险,优先选择营收多元、有战略联盟的企业(如百度-华为合作体、阿里RISC-V项目等)。
从“依赖”到“自主”,中国AI芯片已越过战略拐点。百度与华为的联盟印证了企业与国家战略的协同,而新兴势力的崛起则让这一生态更具韧性。尽管挑战重重,但在技术脱钩的全球新现实下,布局其中的先行者或将抢占未来制高点。(转载自AI普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