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破局创新药商业化全球路径,第五届深圳生物医药创新大会顺利举行!

2025-08-22 18:13

(来源:博济医药

  8月21日,第五届深圳生物医药创新大会在深圳南山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与博济医药共同主办,深圳博瑞、科兴制药联合承办,旨在聚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与国际化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融合与全球合作。

  本次大会创新采用 “线下主会场 + 线上云直播” 双模式,共吸引近3500人参与:其中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执行会长朱少璇,药渡创始人李靖,科兴制药副总经理邵珂,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琴,中再集团华泰经纪人身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暴栋,卫生经济学学者、博雅荟创始人张士勤博士,博济医药董事长王廷春、首席运营官夏其奎、临床药理部总监白虎成等近200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投资人亲临线下会场,超3300人次通过线上直播端口同步参会。众人围绕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与出海新机遇” 展开深度交流,大会全程由博济医药副总经理左联博士主持,有效实现线上线下议程同频推进、观点高效传递。

  会议伊始,朱少璇执行会长发表开幕致辞。她表示,全球医药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表现为AI等技术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中国药企国际化步伐加快,以及商业化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本届大会以“引领创新变革,洞见转化路径”为主题,聚焦创新药商业化内外双循环,重点探讨医保准入、多层次支付及商保目录支持、关注中国创新对全球医格局的影响、License-out策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价值重构。她呼吁大湾区产、学、研、医、投各界加强协同,共同构建开放、融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

  作为本场论坛的首位演讲嘉宾,药渡创始人李靖博士以《中国创新药加速崛起真相》为题,为这场学术盛宴拉开了帷幕。

  李靖系统梳理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他指出,自2010年以来,中国1类化药和生物药临床申请数量分别增长15-20倍和近40倍,2024年中国创新药管线数量已占全球20%以上。中国在全球首批新药数量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5.3%提升至2025年的8%,已有8个FIC(首创新药)获批,其中近一半在三年内落地。

  李靖强调,中国创新药出海已成为常态,2024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突破4000亿元,首付款近360亿元,预计2030年将超700亿元。他特别指出,ADC、双抗、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亮点,其中ADC药物中国管线占比全球45%,9个FIC品种中3个已成功出海。

  基于对行业现状的分析,李靖进一步总结中国医药创新的转型方向。他表示,中国医药创新已从“工程性制造”迈向“原始创新”,未来需继续强化数据驱动与AI赋能,提升研发效率与国际化水平。

  作为具备丰富出海经验的企业代表,科兴制药副总经理邵珂博士从企业实践角度分享了医药出海的策略与案例。他指出,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1.9万亿美元,肿瘤、自免、代谢等领域仍是增长主力。中国药企在研发管线数量上已位居全球前列,热门靶点占比超60%,具备出海实力。

  他同时表示,出海仍面临地缘政治、注册壁垒、商业化难度等挑战。企业的国际商业化成功需具备市场洞察、高效注册、渠道覆盖、学术支持和风险管控五大能力。科兴制药作为平台型企业,已与39家国内药企合作,覆盖包括欧盟在内的70多个国家,在深圳市药械办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推进“药械出海双百行动”,为深圳乃至全国药企提供一站式出海服务,并通过诸多案例,就出海实操进行了解读。

  在主题演讲带来前沿洞察与实践经验后,大会随即进入圆桌讨论环节,聚焦行业当下关注的热点议题 —— 丙类医保目录落地,以 “冷研判!丙类医保目录如何落地?” 为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圆桌讨论由博济医药首席运营官夏其奎主持,与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董事长杨琴,卫生经济学学者、博雅荟创始人张士勤博士张士勤博士,中再集团人身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暴栋三位嘉宾,共探高值创新药支付难题的破解路径。

  杨琴结合三次医保谈判经历,现身说法。她表示医保政策对产品商业化至关重要,建议企业尽早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提前布局准入策略。

  张士勤从药物经济学视角指出,在医保立足于“保基本”的原则上,商业保险是为高值创新药提供支付空间、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此外,药物经济学评价重要性日益凸显,鼓励企业以商业化和准入为目标提前布局,通过临床试验加载药物经济学评价,获取精准大样本数据支持创新药产品的价值定价及市场准入。

  暴栋提到,当前商保在全国卫生总费用中占比较低,从保险公司角度出发,商保并非排斥高价药,精准风险测算与分摊机制是核心。加强数据共享,为保险产品设计提供支撑同时,平衡企业回报与患者可及性。

  嘉宾一致认为,重视并提前规划药物经济学评价、加强医疗真实世界数据共享、推进“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机制,是丙类目录从“纸上谈兵”走向“用药口袋”的关键,让创新药真正惠及中国患者。

  圆桌讨论的热烈氛围尚未褪去,大会继续聚焦创新药 “落地关键”—— 定价与准入。张士勤深入剖析了创新药的定价与准入机制。他介绍,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0.82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4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医保谈判已成为创新药市场准入的主要通道,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的91种药品,其中38种为“全球新”创新药。

  张士勤结合多年医保实操经验,详细讲解了医保“信封价”的形成机制,强调药物经济学评价和预算影响分析是医保支付定价的核心依据。建议企业提前布局临床试验加载药物经济学研究,积累真实世界证据,为创新药医保准入提供有力支持。他还分享了医保谈判实操技巧、企业报价策略、谈判现场注意事项等核心内容,提醒企业“以专家视角而非企业视角”准备材料,提升医保谈判准入成功率。

  创新药要 “走得稳”,既需市场与医保的支持,也离不开法规的规范与保障。博济医药临床药理总监白虎成从 “数据保护制度” 这一法规要点切入,分析其对药企研发策略的影响,为企业研发规划提供合规参考。他回顾了从监测期制度到试验数据保护制度的变迁,指出数据保护期内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依赖原研数据申报,但自行取得数据仍可申报。

  他建议,创新药企业应充分利用罕见病、儿科用药、突破性疗法等加速通道,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提升研发效率;仿制药企业则需加速研发与运营,规避数据保护壁垒。他强调:“数据保护不是绝命利剑,创新研发是大势所趋,优秀团队是成功必备条件。”

  除了技术、法规与准入话题,资本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大会的重点议题。随后,广发证券医疗健康行业群组副总经理郭斌元以《生物医药企业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为题,从资本视角解读了生物医药企业资本市场路径。

  郭斌元指出,2024年A股IPO节奏阶段性收紧,但北交所、港股18A等通道仍为创新药企提供上市可能。2025年以来港股生物医药IPO回暖,已有7家企业上市,募资144.83亿港元;A股市场创新药械企业也有禾元生物、北芯生命成功过会,泰诺麦博提交申请并获受理。

  他提醒企业关注IPO审核中的技术先进性、市场规模、政策风险、研发费用、销售模式等关键问题,建议提前规划上市板块,选择适合的资本市场。广发证券作为行业领先机构,已助力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完成IPO,具备全周期服务能力。

  当晚6时许,大会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嘉宾们纷纷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从“本土创新”走向“全球价值”的关键阶段。唯有通过技术创新、资本助力、政策支持与国际化合作,才能在全球医药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本次大会不仅为产业提供了前沿洞察和实用策略,也为企业与资本、国内与国际合作搭建了高效平台,必将推动大湾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关于博济医药:

新药&医疗器械一站式综合服务CRO

  博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济医药”, 股票代码为300404)创建于2002年,2015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注册资本金3.82亿元,是一家为国内外医药企业提供药品、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全流程“一站式”外包服务(CRO+CDMO)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实验和生产场所,目前有超1400名员工,旗下拥有三十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以及十余家关联业务的参股公司;目前获得中国医药外包公司10强、中国医药服务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CRO分会会长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全流程服务CRO,亦是以临床试验为主的CRO上市公司企业。

  博济医药“一站式”服务包括:新药立项研究和活性筛选、药学研究(原料、制剂)、药物评价(药效学、毒理学)、小分子创新药一体化服务、临床研究(含医疗器械)、药械中美双报(注册服务)、CDMO生产(MAH落地)、技术成果转化等,涵盖了新药研发各个阶段。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