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A股重回3800点,潜在资金超10万亿待入市

2025-08-22 16:01

(来源:ETF炼金师)

  近期,中国A股市场表现出色,上证指数午后成功突破3800点,标志着该指数自2015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这一重要水平。这一上涨的趋势在过去的8个交易日中得以延续,期间每日成交额均超过2万亿元,刷新了连续2万亿成交额的最长纪录。

  特别是在半导体和科技行业,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以寒武纪(688256)为例,该股当天创下20%涨停,市值攀升至5200亿元。与此同时,中芯国际(688981)股价上涨超过14%,重新回归百元水平。此外,科创板50ETF(588080)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今日涨幅达到9.75%,年内累计涨幅达27.71%。

  科创板50指数成分股以硬科技企业为主,其中60.6%的持仓为半导体,具有较强的成长性和攻击性。科创板50ETF的规模已达到691.28亿元,年内日均成交额超过8.59亿元,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且其综合费率为0.2%,在同类产品中处于最低水平。

  同时,关于半导体行业的两则重要消息亦引发市场热烈反响。DeepSeek宣布正式发布DeepSeek-V3.1,采用了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的最新参数。此外,英伟达宣布暂停H20芯片的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对半导体股的关注。

  自4月8日行情启动以来,沪指已累计上涨超过23%,创业板指则涨幅更是达到48%。在这一轮行情中,散户情绪回暖与外资回流成为主要推动力,险资也为市场提供了长期的支撑。未来市场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理财迁移进度,以及全球流动性环境的变化。

  根据近日的金融数据,居民存款的转移或已悄然开始。7月份数据显示,住户存款同比减少7800亿元,而非银行存款却同比增加1.39万亿元。这种存款的迁移可能是由于存款收益下滑以及资本市场的赚钱效应显现所致。

  关于资金的入市潜力,各大券商纷纷给出预测。高盛预计,潜在入市资金将超过10万亿元;中信证券则估算为4.5至9万亿元,而中金公司认为规模在5至7万亿元之间。高盛在其最新研报中指出,中国股市中仍有大量“存量资金”尚未入市,形成了市场上涨的动力支持。

  高盛的数据还显示,当前仅有22%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基金和股票上。展望2025年,可能有9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如果其中有5%-10%的资金寻求更高收益,流出规模有可能达到4.5至9万亿元。中信证券进一步指出,这些迁移的存款不太可能全部集中进入股票市场,可能会更多转向“固收+”类型的资产管理产品,实现资金的“间接入市”。

  与此同时,《野村证券》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国际市场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根据其调研,许多基金经理正在减少对印度市场的配置,将更多资金转向A股和H股。数据显示,在调研的45只基金中,有41只在月度基础上降低了对印度的投资配置,显示出对估值更具吸引力的中国市场的青睐。

  外资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热情正在升温。据高盛Prime Brokerage数据显示,自6月底以来,全球对冲基金以最快速度增持中国股票。截至8月21日,外资持有的A股市值约为2.5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了8%。其中,920家公司已披露2025年中报,261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QFII的身影,合计持股市值约为301.40亿元。

  此外,韩国投资者也在积极布局中国市场,成为其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目前,年内投资中国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已超5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市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情绪正在转向乐观,许多外资机构如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等均认为,A股市场情绪回暖,且中期展望向好。

  根据美银的基金经理调查,机构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看法有所改善。其中,11%的受访者预计中国经济将走强,为2025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高盛将MSCI中国指数的目标点位从85点上调至90点,并维持对中国股市的“超配”立场。高盛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表示,市场对美股的分散配置需求、人民币升值潜力,以及中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崛起,都是推动资金流入的主要原因。

  瑞银指出,相对其他主要市场,A股的估值并不算高,摩根士丹利则预测A股将持续领先,预计未来资金加仓的趋势将愈加明显。A股市场的获利修正幅度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排名较前,且其相对低估值可能会继续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