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2 14:23
(来源:市值财经)
上世纪80年代,刚刚跨出中专学校大门的张元立或许怎么也没有想到,此时对前景颇感迷茫的他,有一天还真能闯出一番名堂,带领一家企业冲刺IPO。2025年8月,东莞市元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北交所IPO辅导,作为国内中大尺寸导光板市场的领导者,其产品已渗透至华为、小米、比亚迪等终端品牌的供应链,车载显示业务更成为第二增长极。然而,在冲刺资本市场的关键节点,家族控股超八成、技术迭代压力、客户集中度风险等隐忧,正成为其IPO之路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追 光 者
张元立
80年代末,刚满 18 岁的他选择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踏入社会,看似平凡的历练,实则是商业嗅觉的最初打磨,这段时光为他日后的商业布局埋下了伏笔。
2001 年金秋,张元立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蜕变。他接手一家公司,并出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他将 "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注入传统产业,而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他在十年后跨界科技领域时,仍带着实业家特有的沉稳与坚韧。
随后,张元立的商业版图继续延伸,在不同领域的跨界探索。时间来到了2010年前后,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立,而光学产业的种子在此刻悄然埋下。2024 年盛夏,当张元立正式出任东莞市元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陪跑
不扩张就出局?
2025年上半年以来,LED及显示面板产业链迎来了一股上市热潮,从中游端来看,面板厂的确扩产积极。据集邦Display不完全统计,上半年面板厂不同进度的项目涉及金额总和达2244.3亿元,覆盖LCD、OLED、MLED、电子纸等显示技术的研发与生产。
而这也引发了上游设备与材料领域的扩张潮。譬如,PCB专用设备相关厂商大族数控申请港交所上市,PCB材料相关厂商超颖电子IPO申请已提交注册,将登陆上交所主板等。
其中原因或与导光板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发挥规模优势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有关。毕竟获得规模效应后,不仅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越强,原材料的品质和交货时间越能得到保证。同时,公司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固定成本将得到有效分摊,边际生产成本会逐步下降,规模效益逐步显现,从而在产品单位成本上占据优势,利润增加。
对此,立光电7月23日发布公告称,考虑到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业务布局,元立光电拟收购宁波璨宇拥有的土地和厂房,新扬昕拟收购宁波璨宇拥有的机器设备,总价值为7420万元。要知道2024年元立光电利润也才不足3000万元,此次收购总额就达到了净利润的两倍以上,可见其决心和诚意。
但在产能利用率下降的情况下扩产是否过度超前,是否存在盲目投资、产能过剩风险?毕竟,行情瞬息万变,一哄而上的扩产曾在其他行业导致惨痛后果。而这恐怕也是监管层和市场想知道的答案。
净利润不足3000万元
业绩持续性存疑
元立光电始终致力于导光板等光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我国本土中大尺寸导光板领域生产规模领先的企业之一。
根据公告显示,元立光电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导光板的销售。2024年度,元立光电公司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8,773.50万元,但2023年和2024年净利润才2395万元和2901万元。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营业收入的10.8%。
表面上看,这样的营收和利润体量在北交所拟上市企业中相当并不可观,一家中型制造业企业没能达到接近亿元的年净利,实在称不上经营稳健。
更让投资者炸裂的是,元立光电产品高度依赖消费电子景气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电子回暖的声音就不绝于市场,但从数据来看,仍然处于周期复苏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据Wind数据,在A股消费电子板块已有的66家上市公司披露上半年业绩中,39家实现净利润增长或扭亏;10家净利润同比下滑,17家陷入亏损。而去年同期,这66家公司中有44家实现业绩增长,仅以此来看,板块整体复苏仍然面临阻力,营业收入、毛利率同比下降成为多数公司的通病。
与此同时,海外关税扰动或仍在持续,相关产业链业绩存在波动风险。监管很可能担心如果消费电子景气度持续低迷,公司订单和回款将受到影响,业绩缺乏持续稳定性支撑IPO定位。
导光板技术门槛低
与小米华为合作未必是护城河
公开资料显示,元立光电已与众多高端优质客户进行合作,主要有京东方、国显科技、华为、荣耀、联想、小米、OPPO、VIVO、谷歌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但导光板行业因技术门槛低、生产相对简单,导致大量中小型企业涌入,市场竞争激烈。元立光电虽通过注塑技术提升了产品精度和良品率,但这一技术优势并非不可复制。同行业可比公司若加大研发投入或调整工艺路径,可能迅速缩小技术差距。此外,随着智能照明、电子光学传感器等新技术的普及,导光板行业正面临技术迭代压力。若元立光电无法持续创新,其与小米、华为的合作可能因技术落后而被替代。
此时,创新或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但创新需要增加研发投入,而2023年和2024年,公司净利润才为2395.64万元和2901.03万元,绝对值相对较小,难以支撑大规模扩张或研发投入。若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使元立光电更是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对研发投入更是形成更大的掣肘。
客户集中度高
增加经营风险
元立光电的客户涵盖京东方、国显科技等面板厂商,以及华为、小米等终端品牌,但客户集中度较高。这种依赖性使得公司业绩易受大客户订单波动影响。
而且,尽管元立光电与小米、华为的合作短期内能带来订单增长,但长期稳定性存疑。一方面,终端品牌厂商为降低成本、保障供应链安全,可能培养多家供应商形成竞争格局;另一方面,随着显示技术迭代,如OLED、MicroLED对导光板的需求可能减少,元立光电需提前布局新技术领域。目前,公司车载导光板产品已应用于比亚迪、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但该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否形成规模化增长尚待观察。
更为重要的是,在产能过剩的宏观视角下,制造企业也就是“生产硬件”的公司日子注定不会好过 ,事实上,汽车 、家电 、消费电子等行业均已吹响“价格战”的号角。这也表明不仅前段时间价格战 、流量战和渠道战哪怕能获得一时的销量爆发不可能长久,同时,还有可能会带来调整下游供货商的风险。
家族持股占比超84%
恐成IPO最大绊脚石
股权方面,张元立直接持有公司1,711.74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8.3415%,为公司控股股东。而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张元立、阮绪红、张佳奕三人,三方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其中张元立与阮绪红为舅甥关系,张元立与张佳奕为父女关系,阮绪红与张佳奕为表兄妹关系。张元立、张佳奕、阮绪红三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公司2,473.49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84.30%。
证监会主席吴清曾经说过,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是姓“公”的,所以必须要有这样姓“公”的意识和责任,要对公众持续创造价值。
但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家族持股比例超过七成,则意味着公众持股仅三成不到,股民更像是陪跑,想让这样的企业做到以投资者为中心,着实难度不小。同时,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来说,股民很难实现深度参与,因为“一股独大”的实控人家族,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让股民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合理的约束和监督也很难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