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2 15:52
天使轮和A轮便抢先出手,京东、小米的入资,掀开了视触觉传感器领域融资潮一角。
一个月内,纬钛机器人、戴盟机器人、帕西尼,三家布局视触觉技术的国内企业,相继宣布获得融资。
8月19日,纬钛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纬钛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小米旗下瀚星创投等为股东。此前4月,纬钛机器人完成近亿元天使及天使+轮融资,其中天使轮由小米战投领投。
8月12日,戴盟机器人宣布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招商局创投领投。2023年9月和2024年11月,该公司已分别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和亿元级天使+轮,叠加此次天使++轮,三次累计融资金额达数亿元,刷新触觉传感领域天使轮融资的最高纪录。
帕西尼融资进度更快。8月,帕西尼完成数亿元的A++++轮,由京东战略领投。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该公司今年内第三次A系列融资,同一轮融资周期相对较长。天眼查显示,该公司自2021年4月进入天使轮融资,其后三年每年分别斩获Pre-A轮、A轮、A+轮。进入2025年后,4月、6月、8月分别获A++轮、A+++轮、A++++轮融资,金额均在数亿元。
在此之前,还有一目科技、千觉机器人等视触觉相关公司,宣布融资。其中,想做AI感知领域“英伟达”的一目科技,已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成立半年就拿下高瓴投资的千觉机器人,正为智元机器人提供触觉感知解决方案,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实验室里开展用机械手装配电池的概念验证研究。
融资热潮背后,呈现出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各人形机器人和灵巧手本体厂商均在积极引用传感器。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异军突起,有望带来视触觉传感器市场爆发。但触觉传感百家争鸣,技术路线不一,市场格局未定。高热度下,投资人密集看项目,创业者投石问路,大厂们筹谋布局,各方都在试图抢占先机。
一、视触觉传感器成“香饽饽”,市场尚未形成绝对龙头
大多数人印象中,传感器是将外界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机器人对物理世界的精确感知,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均需要通过传感器实现,具备类人感知是人形机器人实用化的前提。中信建投研报数据显示,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520亿美元,近年来年化增长率10%左右;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1640亿元,年化增长在15%以上。
在业界看来,触觉传感是灵巧手落地的关键,灵巧手又是人形机器人硬件侧落地核心,也被称为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最后一厘米”。伴随处理任务复杂度提升及应用场景拓展(工商业到家庭),触觉将逐步从手向手臂、足部、躯干和脸部等部位延伸。
不过,触觉传感主流技术路线众多,包括压阻、电容、压电、磁电霍尔效应、光学、摩擦电和视触觉等,各路线在实际落地中均存在性能与成本端瓶颈。其中,视触觉传感技术被寄予厚望。相关研报指出,与传统触觉传感器相比,视触觉传感器方案具有接近人手的动态感知与高灵敏度、适配 AI 与大模型的图像化数据格式、低成本且易集成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
作为一种融合光学成像与触觉感知的传感方法,其核心原理是用摄像头拍下弹性材料接触物体时的细微形变,再把这些变化转化成高清的“触觉照片”,通过摄像头观察柔软层的形变来“感受力量、纹理和滑动”。这种高保真的触觉信息,能帮机器人更精准地“理解”物体特性,像人类一样完成精细操作。
根据国泰海通证券测算,当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1000 万时,对应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考虑各技术路线融合)约为 0.24万亿元;产量达到1 亿台,这一市场规模或将高达1.18万亿元。若仅考虑单一技术路线占据全部市场测算,当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1亿台时,各技术路线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压阻3010亿元、电容约1.25万亿元、磁电霍尔效应约2.5万亿元、视触觉约3.76万亿元。
戴盟机器人投资方昆仲资本曾直言,当前投资视触觉传感器行业的核心逻辑在于,这是一个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拥有明确增长路径的前沿技术领域。市场尚未形成绝对龙头,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二、初创公司排队宣布融资,创始人师从行业大佬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最近一个月融资的三家视触觉传感企业,均为近年成立的初创公司,创始人师从不同派系。依托融资支持与产学研协同快速补位,在产业化落地上持续突破。
追溯视触觉传感技术(Vision-Based Tactile Sensor,简称VBTS)的发展,最早由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在于2004年提出,2009 年经MIT CSAIL的 Edward Adelson 教授团队持续迭代发扬光大。EdwardAdelson教授团队此后成立Gelsight公司将VBTS产业化,目前 GelSight已成为全球视触觉传感器龙头。
“国内创业公司依托本地产业链优势及落地场景,正通过产学研协同加快追赶。”在开源证券看来,视触觉的基础原理和开源论文已被全球研究者广泛复制与改良,中国高校、研究团队及企业在材料设计、薄化工艺、标定技术及深度学习模型方面均有大量产出,学术深度与技术原理与海外差距不明显。
其中,纬钛机器人创始人师从 GelSight创立者EdwardAdelson教授,延续前沿技术脉络; 戴盟机器人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叠动科技融合MEMS工艺与视触觉技术,千觉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帕西尼、一目科技等则通过自主研发,从多维触觉、全栈系统等方向切入新赛道。
具体来看,李瑞博士在 MIT毕业后,于2024 年1月成立纬钛机器人。公司总部位于上海,聚焦于视触觉传感和手眼协同,产品应用在智能制造、医疗康复、智能服务等领域,身后云集小米战投、瀚星创投、梅花创投、微光创投等投资方。其中,雅瑞资本、iCANX Fund、梅花创投和微光创投连续参与了天使轮和天使+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纬钛机器人融资所获资金主要用于深化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打造适用于通用类人机器人的相关系统、算法及场景解决方案。当前纬钛机器人已与多家科研单位及制造业头部客户达成合作,在精密装配等场景完成了初期商业化测试。
戴盟机器人由被誉为机器人产业“黄埔军校”的香港科技大学孵化,为该校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煜教授及段江哗博士联合创立,于2023年8月正式运营,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公司主要专注于颠覆式的触觉感知与灵巧操作技术研发,投资方包括昆仲资本、金鼎资本、国中资本、联想创投等。
今年4月,戴盟机器人对外发布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触觉传感器、多维触觉感知五指灵巧手、便携穿戴式遥操作数据采集系统。目前,戴盟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视触觉传感器已在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展开应用。
帕西尼创始人许晋诚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师从日本机器人界权威菅野重树教授。2021年,许晋诚回国创立帕西尼,成立之初即获得前微软全球副总裁陆奇博士、 数家一线资本联合领投,后获北汽产投、比亚迪、京东等公司和产业资本加持。
成立后,帕西尼主要聚焦多维触觉驱动的商用人形机器人研发,打造从“传感器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全链路产品矩阵。据了解,在灵巧手方面,帕西尼已推出“多维触觉+AI视觉”双模态灵巧手DexH13。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帕西尼发布了多维触觉人形机器人 TORA-ONE。
三、大厂纷纷押注,技术实现和商业化路径亟待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方看,尽管处在天使轮或A轮系列融资,不少企业已获知名公司和产业资本加持。小米、联想、比亚迪、京东、阿里、腾讯、百度、美团等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和相关产业链领域,均频频出手投资。
战略领投帕西尼前,京东就已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发力。今年3月,京东对外确认内部成立具身智能业务部门,侧重家用场景。5月,京东参与智元机器人的融资。7月21日,京东一天之内,同时领投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和逐际动力三家人形机器人公司。
押注纬钛机器人的小米,已在机器人领域布局四五年。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2025年中期业绩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并产生价值仍需要时间,目前看来难度非常高,尚未明确商业闭环的时间点。小米的目标是先看人形机器人能否在自有工厂实现业务闭环,再进一步着眼效率提升。
人形机器人厂商,也开始构建起自己的投资版图。目前,智元对外投资了诸多产业链企业,千觉机器人仅是其一。千觉机器人推出的多模态高精度触觉传感器 G1-WS,便应用于智元“远征A2-D”数采机器人结合的数据采集工作。
同时,不乏被投企业与投资方在业务侧展开合作。2025年2月,联想创投投资的戴盟机器人,便宣布与深圳联想制造即服务团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入库深圳市联想智能制造中小试基地项目库,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根据协议,双方将推动资源开放共享,形成更紧密协同关系,进一步推进戴盟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不过,除视触觉,不少触觉传感器厂商目前在走不同路线,商业化亟待验证。
《财经》新媒体观察到,从融资轮次看,一般按照以往对融资轮次的界定,天使轮、A、B、C、D轮区分标准明确。目前,市场融资更扎堆于天使轮、A轮,整体上同一轮融资周期被拉长,投资机构比前几年更加谨慎。
昆仲资本也曾提及,投资者也需要清醒认识潜在风险。首先,视触觉领域尚未形成类似计算机视觉领域ImageNet那样的标准大规模数据集,也缺乏专门的触觉大模型。这使得技术发展面临数据和算法双重瓶颈。其次,当前视触觉传感器的耐用性仍有提升空间。表面材料长期使用后可能发生磨损或老化,影响传感精度和使用寿命,这对产品的商业化形成挑战。
在技术实现层面,实时处理视触觉图像需要相当的计算资源,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控制功耗和成本,是产品工程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物理结构限制,当前视触觉传感器的感知面积有限,与人类皮肤覆盖整个身体的触觉感知相比仍有差距。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视触觉传感技术仍然展现出巨大潜力。而视触觉相关企业的技术成熟度、商业化进展如何,留待后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