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2 14:11
8月,与“机器人”相关的会议、论坛和比赛多了起来。从8月8日开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到8月17日落下帷幕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再到8月21日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移动机器人集成应用大会,8月俨然成为一个属于机器人的月份,与“机器人”相关的新闻报道不仅成为科技圈的焦点,甚至也变成了大众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内愈来愈火热的机器人行业得益于国家对培育发展机器人作出的一系列部署,正是这样的部署让机器人行业在政策端与市场端取得了同频共振的效果。据悉,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分别成立了国家和地方共建及各类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核心技术、本体研发、模型开源、数据等方面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近2400亿元;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882.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中国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覆盖国民经济71个大类、241个中类;医疗、配送、养老等服务机器人融入生活百态,开辟民生服务新空间;深空深海探测、应急救援等特种机器人不断拓展人类活动边界,并为生命安全筑牢坚固防线……
对于行业之外的大众而言,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机器人赛道,人们对“机器人”也不再感到陌生,“机器人”完成了从小众“概念”到大众“常识”的过渡。百度指数显示,与“人形机器人”等相关的关键词搜索指数在2024年同比、环比增长均超过了200%。
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国内平台,一些科技博主拆解机器人的相关新闻、技术分析等视频,时常能够获得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级别的播放量。此外,在各种与机器人相关的大会上,不少人能够非常清晰地说出什么是“具身智能”,什么是“离身智能”,也能够非常准确地说出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差别,甚至对机器人的“大脑”——人工智能领域也有所关注和学习。人们对“机器人”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看热闹”的范畴,并转化成一种长远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持续升温的高度关注。
会议、赛事
成为大众关注机器人的“窗口”
一个个机器人会议、赛事正在成为大众关注的“窗口”。
首先是在北京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今年的大会上,参展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从27家增长到50家,几乎实现了翻倍;而机器人展品数量更是从一年前大会的600多件增长到1500余件,其中,今年大会期间展出的新品数量从60件增加到100余件。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大会上,具身智能机器人明显展现出走进工业、农业、零售、居家服务等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的趋势。
对此,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诸多核心零部件企业加入到人形机器人赛道,不断加大对一体化关节、触觉传感器等机器人关键基础产品的投入。汽车、芯片等跨界企业,也通过复用产业链和定制化创新等多种方式,加速延展机器人的产业链。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不久之后,全球首个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2025年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办。据悉,本次运动会自开幕以后,经过三天赛事的激烈角逐,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在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个赛项中展开了487场精彩绝伦的比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技与体育融合的视觉盛宴,也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智能决策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在本次运动会现场,既有来自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头部企业,也不乏美国、德国、日本等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快国家的参赛队伍。业内人士认为,这场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是展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技术成就的全球性平台,也成为世界人形机器人产业乃至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同时,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意义不仅在赛场竞技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促进了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升级。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相继落下帷幕之后,相信8月21日开始的第七届国际移动机器人集成应用大会,同样会为观众带来不少惊喜。
会场之外
机器人逐步奔向各个赛道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正聚焦于打造机器人产业标杆城市。公开资料显示,自2019年起,北京市已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重点支持“高能级平台、长周期资本、全链条布局、新应用落地”。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机器人产业链各个环节处于领先地位的市场主体齐聚北京,以赛为媒、以赛聚才、以赛促产,展现了北京市在优化机器人产业营商环境和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积极作为,最终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引领力。
一直以来,物流领域都被视作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场景之一。作为国内首家将自动驾驶应用到物流领域的企业,总部位于北京的京东物流,今年7月首次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产品——京东物流VAN,以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成为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以“轻卡级装载+车规级可靠”重新定义智能城配物流新范式。作为行业较早应用大模型的物流公司之一,目前京东物流已在数十个业务场景落地大模型应用,在异常管控、流程自动化等多个场景实现降本增效。截至目前,京东物流超脑已累计调用超15亿次,赋能数十万一线员工。未来,京东智能机器人业务将基于供应链基础设施、全渠道用户触达能力和前沿技术积累,持续与行业伙伴深化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推动中国智能机器人发展产业进程。
与物流相比,机器人与在线教育平台的有机融合需要另一种思路。8月20日,在“伴鱼”创立十周年的专访上,伴鱼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黄河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他看来,如果说阅读营是伴鱼在特定赛道的成功突破,那么“伴鱼智学”则代表了其对未来教育形态的宏大构想,其核心是AI智能体“可可老师”。“我们不是在做一个简单的对话机器人,而是按真人的标准去打造一个人工智能老师。”
黄河介绍说,“可可老师”已能深度参与完整的教学流程,包括个性化授课、互动答疑、圈点讲解、生成针对性练习等,提供了近乎一对一的教学体验,但是人工智能的赋能远不止于此。“过去做一套高质量的动画课件成本极高,现在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成本可能只有原来的1%,但效果更好。”黄河表示,这意味着教育平台间的竞争焦点已从“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未来将是“人工智能教师+真人导师”协同工作的模式。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一直深耕人工智能终端生态的荣耀手机,也开始加速机器人赛道布局。继今年3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发布“阿尔法战略”后,这家科技企业宣布未来五年投入超100亿美元构建AI终端生态体系,机器人或为战略转型发力点之一。据悉,首席执行官(CEO)李健在荣耀400系列新品发布会上透露,荣耀已正式进入机器人赛道,搭载荣耀算法的机器人实现峰值运动速度4米/秒,将行业纪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今年5月,荣耀首次在国内对荣耀“阿尔法战略”进行技术解读,宣布拥抱MCP(模型上下文协议)等开放协议,打通AI终端生态,并计划到2027年,实现1000多个硬件品类的接入,超过4000万台生态设备的激活。荣耀在电子消费领域积累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为机器人研发提供支撑。
从效率不断提升的物流领域,到不断迭代升级的在线教育行业,再到头部智能终端制造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深厚技术积累与前瞻战略布局,走上持续探索机器人领域的新赛道。文/刘洋
什么是“具身智能”?
关于具身智能,目前较为一致的定义是,具身智能是指智能体(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其是一种理论框架或研究范式,强调智能(尤其是高级认知能力)的涌现和发展依赖于拥有一个物理身体并与真实物理环境进行持续的感知—行动交互。它认为智能不是纯粹发生在“大脑”中的抽象计算,而是身体、大脑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身智能在形态上可以是实体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的主要载体),也可以是高度仿真的虚拟体(在模拟物理规则的环境中)。具身智能关键不在于外形是否像人,而在于是否拥有一个能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