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质量管理从“较劲”到“服务”

2025-08-22 11:45

(来源:中国航空报)

白青秀

  作为一名在中航光电质量管理战线奋战多年的管理人员,近两年“较劲”与“服务”两个词常在我的脑海里反复碰撞,今天忍不住提笔写下这篇感悟。

  这场思维的觉醒,始于一次专项检查时发现的执行偏差。在问题评审会上,质量管理人员拿着对现场人员的考核通报,怀着“破案”的兴奋,本以为会得到部门领导“秉公执法”的嘉奖,可那名被考核员工的话却让我们无地自容:“我们愿意做好质量,但更需要有人帮我们扫清障碍,而不是举着放大镜挑刺。”员工的苦诉揭开了质量人传统管理思维的局限……习惯站在监督者的位置发现问题,却忽视站在执行者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们带着领导下达的质量管理是“较劲”还是“服务”的反思作业走出了办公室,一场刀刃向内的思维转变已暗流涌动。

角色重塑 从裁判到伙伴

  许多质量管理人员都曾经历过一种困境:现场管理似乎总是与各环节人员“较劲”,通过严格的管控和惩罚来确保质量标准的执行,推动合理化建议的实施落地。

  我们以裁判的身份定义着“不合格、违规”,各岗位对质量人员充满抵触情绪,表面配合,实则应付,管理者将质量视为对员工的约束,而非共同目标,你会发现越用力,阻力越大,双方在对抗与妥协的循环中消耗着管理势能。

  问题的根源不在员工,而在管理本身。中航光电制造一部近两年大力推动“揭露”管理缺陷;而举手免责的实施,解除了员工“自曝”问题的顾虑,这些管理方法的设计,让我们同员工站在了一起,我们能够收集到真实的声音,化身为推动问题的解决者。测试夹具不全,员工有“叫停”权限,建立管理者对现场的敬畏,工艺员要积极主动去解决;测试记录不规范,管理者推动数采的实现;样件使用不便,我们设计智能样件柜便于员工执行等,这些“服务”带来测试执行良性的转变,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质量管理者的任务不仅仅是揪出错误,应当是挽起袖子,亲手清除那些卡住质量咽喉的“鱼刺”。

文化重构 从独角戏到交响乐

  自今年初,部门又将“质量第一”的理念渗透到了制造一部基层党委广播站,要求每日早晨“第一时间”播报《质量快讯》,这成为了部门明确质量要求、传递质量动态,警示质量风险、表彰质量先进的重要途径,声波中流淌的不再是冰冷的规章,而是解决问题的智慧、改进成果的喜悦、共同成长的温度。《质量快讯》进一步畅通了部门与员工之间沟通的渠道,利于全员聚焦质量工作重点和方向,凝聚共识,质量文化也在日积月累的磨耳朵中生根发芽,而质量管理者再也不用一直扮演着唱黑脸的独角戏,每个人都是高质量的创造者与守护者,清晨的质量之声响彻在车间的各个角落,那是关于进步的声音。

服务是一场管理者的“向内”修行

  在这场部门推动的从“较劲”到“服务”的思维建设中,也让我拥有了改变自己的巧实力,每当处理质量问题时,都不自觉地在耳边反复提醒和叮嘱自己,我是在较劲,还是在服务,或许我能做些什么,或是员工希望我们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员工要的绝不是管理者一味的挑刺、指责,拿着指挥棒发号施令。

  当然,从较劲到服务,不是管理的退让,而是思维的进阶。因为质量革命的终极战场,从来不在员工的操作台,而在每个管理者的思维深处。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需求管理,这是部门在群策群力项目蓬勃的开展中悟出的经验,从自上而下到各岗位全面开花,我们仿佛打开了管理者与一线员工双向奔赴的密码,有堵点难点,管理者必冲锋在前,主动深入现场,与员工一起了解实际困难,并肩探索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也让管理者与员工从“对立”走向“合作”,在一次次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中,营造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让质量有了自我生长的力量,也让我们坚定信心,质量提升也可以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原来质量管理的对象从来不是人,而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严管不是唯一的手段,管理者应当在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服务于价值创造,助力公司谋增长、提能力、创一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