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市场份额从70%跌至34.8%!跨国车企如何破局?

2025-08-22 10:48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阶段性调整的阵痛。近日,多家跨国车企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包括大众、奔驰、宝马、丰田通用、特斯拉、现代在内的主流汽车品牌,其利润均出现显著下滑,业绩普遍承压。

来源:摄图网 来源:摄图网

多家车企利润下滑

从披露的财报数据看,多家跨国车企上半年利润缩水。

德系车企跌幅显著。大众汽车集团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约33%,税后利润同比下降38.36%至44.77亿欧元;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第二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68.7%,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55.8%;宝马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29%。

日韩车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丰田汽车2025财年第一财季(4-6月),净利润同比下降37%;本田今年第一财季净利润同比下滑50.2%。现代与起亚尽管第二季度营收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同比分别下跌22%和24%。

美系车企也未能独善其身。特斯拉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12%和16%;通用汽车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5.4%。

多重因素叠加

跨国车企业绩的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美国关税政策成为多家跨国车企财报中明确提及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

大众方面称,导致利润大幅下滑的核心因素之一,正是美国政府对电动汽车及零部件加征的新一轮进口关税。这一政策给大众集团带来了高达13亿欧元的成本负担。大众旗下保时捷公司也表示,上半年因关税额外支出约4亿欧元。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认为,由于关税打击汽车销售,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大幅低于去年。

宝马集团称,其在美国庞大的制造布局使其相较于竞争对手更具优势,但关税仍对宝马集团财务业绩产生了影响。

日产汽车也指出,集团重组支出叠加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将导致其陷入严重亏损。本财年第一财季,仅美国关税一项就令日产损失687亿日元利润,预计全年营业利润最大将缩水3000亿日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指出,除了汽车关税,钢铝等很多汽车所需的原材料都被征收了高额关税,这导致美国汽车企业的成本大涨,许多企业不得不提价或者裁员。而滥施关税不仅无法让汽车制造业回流美国,更会把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全球产业链隔绝开来,最终导致其失去竞争力。

除了关税影响,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是影响跨国车企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756.3万辆,同比增长5.2%;而跨国品牌销量959.3万辆,历史上首次跌破千万辆,市场份额占比从2014年的70%降至2024年的34.8%。跨国主流汽车品牌在华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幅度在10%-30%之间,这一市场发展趋势在2025年仍未得到改善。“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稳步增长,但跨国汽车品牌销量连续下滑,市场空间收窄。”车百智库研报指出。

在新能源转型加速的中国市场,合资品牌因电动化步伐滞后略显“水土不服”,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跨国车企正经历转型阵痛。

转变发展思路

为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大众、宝马、奔驰等多家跨国车企纷纷调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

在发展路径上,多家跨国车企采取“油电并行”策略,同时在智能化领域加速追赶。

例如,奥迪近日宣布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今年7月,宝马中国Momenta达成合作,打造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也持续加码。“2021年,我们在北京启用了新建的中国研发技术中心,配备先进的电驱、电池、NVH实验室,研发领域覆盖前沿设计、电动出行、整车测试等。2022年,在上海成立的梅赛德斯-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则聚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软件及硬件开发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执行副总裁冷炎此前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梅赛德斯-奔驰不断加强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近5年在中国研发总投资超过105亿元。未来,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以“中国速度”加速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落地。

通用汽车还升级了在中国的战略。“通用汽车将会拓宽、加深‘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持续与合资伙伴共同打造创新成果,重构产业链价值。”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静此前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汽车市场不仅全球规模最大,而且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速度远超预期,同时在生态系统、关键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用汽车正在将“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升级为“在中国为全球”。

对于跨国车企如何更好地在中国发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给出了具体方向。他表示,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需要重新定义中国市场,重新定义在中国发展的战略。由于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无论是市场牵引还是产业体系建设,都走在了全球前列,在中国诞生的电动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也会推动跨国企业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发展。所以能够看到,很多跨国车企已经提出了新的中国本土化的战略,就是不断加大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加大在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建设,让中国的供应链和在中国形成的研发服务于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发展。

来源:摄图网 来源:摄图网

“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更好地参与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或者合作。”张永伟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产品、技术、模式等各方面快速迭代、加速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要。跨国企业要具备更加快速的反应能力,改变过去决策慢的问题,加快创新。

他同时强调,构建互融共生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是全球合作的基础。比如“供应链的区块化”,即围绕一个区域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或者集群。他认为,这是汽车产业降成本、提效率重要的一种发展新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没有改变全球汽车供应链共融共生的发展态势。此外,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服务体系互认互通,建立安全可控的数据跨境合作机制,以及搭建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平台,将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合作的关键。“希望更多的跨国企业、国内企业、国际机构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一个推动全球汽车合作发展新平台,为行业发展作出贡献。”张永伟说道。

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跨国车企的短期阵痛折射出的是结构性变革的必然。那些能真正放下身段、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深度融入中国智能电动生态的车企,不仅有望在中国市场重获竞争力,更将赢得全球未来的入场券。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