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艾伯维的“第二春”

2025-08-21 18:59

(来源:药剂Talks)

“自免一哥”艾伯维剑指“CNS王座”!

在艾伯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A. Michael表示:“我们期待明年成为业内最大的神经科学(CNS)公司!

这并非一时兴起。尽管去年曾因精神分裂症药物Emraclidine临床研究失败,导致市值一夜蒸发400亿美元,但艾伯维在CNS领域的步伐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更加坚定。

挫折反而激发了更大的野心?艾伯维究竟看到了CNS市场怎样的机遇?其雄心勃勃的CNS版图如何绘制?面对强生、BMS、辉瑞等MNC巨头,艾伯维又有哪些雷霆手段?

这场“登顶之战”,注定充满看点。

01

为何剑指“CNS王座”?

艾伯维剑指“CNS王座”,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

早在2019年,艾伯维就豪掷63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Allergan),拿下多款神经科学产品:偏头痛药物BOTOX和Ubrelvy、抗抑郁药物Vraylar(卡利拉嗪)等。

这一大手笔收购,是艾伯维对CNS疾病治疗趋势的精准押注,看中CNS领域蕴藏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和商业潜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头痛、帕金森病等具有庞大的患者群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尽管CNS药物研发风险高、失败率高,但由于重磅药稀缺、成功回报巨大,成为MNC巨头竞相角逐的战场。

于是乎,艾伯维一直重金押注CNS领域,包括2021年豪掷300亿美元收购Neurocrine Biosciences、2023年斥资87亿美元收购Cerevel Therapeutics、2024年斥资14亿美元现金收购Aliada等。

艾伯维之所以持续加码CNS领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神经科学业务表现亮眼。

2022年至2024年,神经科学业务实现收入分别为65.28亿美元、77.17亿美元、89.99亿美元,同比增长10.1%、18.2%、16.6%,是艾伯维这几年唯一能持续实现正增长且增速表现稳健的板块。而且,神经科学业务已跃升为艾伯维的第二大营收支柱,仅次于自免业务。

2024年,神经科学业务贡献了艾伯维16%的收入,得益于Botox、Vraylar、Ubrelvy、Qulipta等产品销售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前两款产品销售额均超过32亿美元,Ubrelvy销售额也达到10.06亿美元,这三款主力军产品均是从艾尔建收购而来。

如今,回顾这一决策,艾伯维的“蓄谋”不仅体现在对CNS市场潜力的认可,更在于其对自身战略定位的清晰规划。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报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报

艾伯维重押CNS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整体收入增速不稳定:2022-2024年,总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3.3%、-6.4%、3.7%,主要是因为占总营收半壁江山的自免业务表现起伏所致。

自免板块是艾伯维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但因核心产品Humira(修美乐)遭遇专利悬崖,导致在2023年出现营收同比下滑9.6%,直接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直到2024年,得益于Skyrizi(利生奇珠单抗)和Rinvoq(乌帕替尼)的强劲销售表现(合计贡献收入176.89亿美元),自免业务才重回正增长。

但一花独放不是春,仅仅依靠自免业务还不足以让艾伯维实现快速增长,必须打造更多重要增长极。显然,神经科学业务是未来增长的关键引擎,艾伯维有望借此迎来“第二春”。

02

“第二增长极”剑指百亿

在制药行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并不明智。艾伯维通过深度布局CNS领域实现业务多元化,不仅是应对当前业绩波动的良策,更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长期战略。

2025年上半年,神经科学业务实现收入49.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3%,不仅是艾伯维第二大营收支柱(占比提升至17.26%),而且同比增速仍是所有板块中最高的,照此趋势,今年有望成为艾伯维第二个营收突破100亿美元的板块。

从产品销售表现看,两大主力军产品Botox、Vraylar均保持稳健增长,分别实现收入17.94亿美元(+14.9%)、16.65亿美元(+13.5%);两款偏头痛药物Ubrelvy、Qulipta表现更为亮眼,实现收入分别为5.78亿美元(+33.3%)、4.6亿美元(+63.6%),全年有望双双突破10亿美元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Vraylar是一款多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目前已斩获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多个适应症,艾伯维预测其销售峰值可能达到40亿美元。

不过,帕金森病领域出现了分化:已上市超过20年的老产品Duodopa(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凝胶)延续下滑态势,同比下滑15.2%至1.93亿美元,而2024年获批上市的Vyalev正在快速放量,实现收入1.61亿美元,大有Duodopa接班者之势。

帕金森病复方疗法Vyalev是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的前体药物,采用24小时连续输注方式给药,不仅便利性更大,而且避免了因口服疗法半衰期短而导致的并发症。分析师预测,Vyalev的峰值销售额有望超过20亿美元。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报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报

尝到甜头的艾伯维,必然会乘胜追击,不给对手任何反超的机会。

为此,艾伯维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近年来重金收购了Neurocrine Biosciences、Cerevel Therapeutics、Aliada等药企,拿下了诸多CNS管线。

例如,Neurocrine除了拥有已上市产品Ingrezza(Valbenazine)、Crinecerfont(70年首款治疗CAH药物),还打造了抗抑郁药物NBI-845、精神分裂药物NBI-1117568、M1激动剂NBI-1117567、M4激动剂NBI-1117569、M1/M4双重激动剂NBI-1117570等多个管线。

Cerevel拥有在研管线包括帕金森病药物Tavapadon、治疗重度抑郁症的CVL-354、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和恐慌症的Darigabat等。其中,Tavapadon是目前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首个在研每日一次多巴胺D1/D5受体部分激动剂,此前已在关键Ⅲ期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预计2025年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

这一连串收购绝非孤立事件,而是艾伯维精心编织CNS生态网、加速构建统治力的关键一步。

毕竟,CNS王座的争夺从来不是独角戏,BMS、强生、辉瑞等MNC巨头同样重金布局。艾伯维的登顶之路,注定要与这些巨头正面交锋。

03

MNC巨头“神仙打架”

CNS领域开启了制药巨头龙争虎斗的时代,激烈的对决正在上演。

近年来,MNC巨头纷纷重金押注CNS领域:辉瑞在2022年以116亿美元收购Biohaven、百时美施贵宝(BMS)在2023年斥资140亿美元收购Karuna、强生在2025年豪掷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Therapies,不断刷新并购交易纪录。

强生是CNS领域的头部玩家之一,拥有两款“重磅炸弹药物”:年销售额超40亿美元的抗精神病药物Invega Trinza/Trevicta(帕利哌酮缓释)、2024年成为“十亿美元分子”的抗抑郁症新药Spravato(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而且,强生还通过收购Intra-Cellular拿下了销售峰值有望达50亿美元的Caplyta(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实力不容小觑。

强生还有不少“后手棋”,自研的两款AD新型Tau蛋白疗法已推进至II期临床;Intra-Cellular也带来了不小助力,拥有管线包括针对广泛适应症的ITI-1284、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lenrispodun(ITI-214)、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和疼痛的ITI-333,以及ITI-1549(一种用于治疗情绪障碍和焦虑症的非致幻神经塑性剂)。其中,ITI-1284正在开展针对广泛性焦虑症、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精神病及激越症状的II期临床。

如此丰富的管线布局,预示着强生将在多个CNS细分领域与艾伯维展开正面交锋。

Intra-Cellular的研发管线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另外,辉瑞收购Biohaven而获得的偏头痛药物瑞美吉泮(Nurtec ODT/Vydura),也有着不错的表现,销售额从2021年的4.63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2.63亿美元,在口服CGRP类药物市场中占有率约达49%。

值得一提的是,瑞美吉泮是全球第二款口服CGRP药物,与艾伯维收购艾尔建所获得的全球首个口服CGRP药物Ubrelvy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凭借全球首款可以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优势,瑞美吉泮上市后快速放量,成为美国处方量排名第一的CGRP靶向药物,辉瑞预计其销售峰值超过60亿美元。

BMS通过收购Karuna而获得的KarXT(Cobenfy),是60年来首个新作用机制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6200万美元,正在开展治疗AD精神病/双相障碍III期研究。据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30年,KarXT销售额将达到31亿美元。

艾伯维要面对的竞争对手还有礼来,后者拥有一款靶向N3pG的新一代Aβ单抗Donanemab(Kisunla,多奈单抗),已获FDA批准治疗早期AD患者。据Evaluate Pharma预测,Donanemab年销售额峰值可达100亿美元。

此前,艾伯维布局了一款靶向3pE-Aβ的ABBV-916,但因单药治疗AD的临床研究失败,转向联合疗法方案。之后,艾伯维又通过收购Aliada拿下潜在BIC的AD疗法ALIA-1758,利用TfR跨BBB转运3pE-Aβ抗体,以降解和消除β淀粉样蛋白斑块,正在开展Ⅰ期临床。

04

结语

艾伯维剑指“CNS王座”的野心,本质是一场以并购为核心的生态构建之战,更是其神经科学业务从“补充”跃升为“支柱”的战略升级。

毫无疑问,CNS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制药巨头博弈的新战场,这一趋势背后是行业需求与药企自身优势的双重驱动。

无论艾伯维明年能否成功登顶“CNS一哥”,这一豪言壮志已向业界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可能重塑未来数年的行业格局。

参考资料:

1.各家公司的财报、公告、官微

2.《艾伯维放出豪言:明年将成为业内最大的CNS公司!》,药时代,2025年08月02日

3.《700亿美元并购风暴,制药巨头狂砸CNS赛道的背后》,医药魔方,2025年07月11日

4.中信建投证券研报

$ABBV(ABBV) $JNJ(JNJ) $PFE(PFE)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