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2 00:07
杨明超穿着宽松的白色T恤,大步走进办公室,尽管已经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但他西装革履的时候并不多。有一次,他穿西装到北京参加活动,朋友打趣他,“像个农村的土大叔。”他总把“土”挂在嘴上,说:“我不是什么企业家,说白了就是一个搞餐饮的,还是个农民,对土地感情很深。”
2017年,他创立锅圈食汇,最初定位为火锅烧烤食材超市,开辟出“在家吃饭”的新解决方案。目前,锅圈已经转型社区中央厨房,门店和线上业务已覆盖火锅、烧烤、一人食、快手菜、卤味、饮品、西餐、生鲜等品类,加盟门店过万家。2023年,锅圈在香港上市。
采访中,他再三提到:本分、本色、本质。在他看来,做生意,就是要回归本质,老老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产业链之外,锅圈还搭建了冷链物流和信息化系统。这些都被杨明超称为基础建设,“没有这些,未来面对更多变化和创新时,我们都是无线风筝,没有根,即使开出5万家门店也不踏实。”
A 创业
问:创办锅圈前,你有什么样的经历?
杨明超:我这一辈子挺平凡的,也挺不平凡的。
我没有什么背景。从这里往东北30公里,有一个小村庄,那里就是我的出生地。父母都是农民,家中姊妹多,我是长子,地又少。想走出农村,唯一的希望就是读书。
我初中上了6年,无论如何都要上学。或许这也养成了我们今天创业的底层基因——靠自己,专注、务实、执着地走下去。
高二分科时,我选择了理科,学了两年,化学考了23分,于是毅然决然地转文科。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高考那年,河南省本科线是427分,我恰好考了427分,就这样上了郑州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完全靠自己的决策,做成一件事。
上大学后,我骨子里的不安分和潜在的商业意识开始慢慢觉醒。
我1990年入学,1991年就开始摆地摊,卖明星画,每个月能挣10元零花钱。我还去过广告公司打工。
问:回农村养羊,身边人理解吗?
杨明超:一开始,我被分配到旅游局,后来去接待办,再后来才去了中州国际饭店。工作几年后,我离开了那里,用2.8万元买了两只种羊,回老家养羊。
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反差太大了。那时候,在农村,考上大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代表的是一个家族的希望。结果,我又回来养羊了。我母亲气得不给我做饭,我就买方便面。
问:2.8万元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
杨明超:我工作几年就攒了那么多钱,全用来买羊了。我将两只羊从小养到大,再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运用胚胎移植技术,用本地山羊代孕。这是我对商业模式的第一次探索。
靠那两只种羊,从30岁到35岁,我养羊养了5年,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财富自由。
2003年时,公司规模已经很大了,没想到遇到“非典”,羊价大跌。
之后我在郑州创业,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啤酒广场,一个是火锅连锁“小板凳”。两三年后,“小板凳”出现了危机。2015年,我把小包一背,去了火锅文化的发源地——成都,在那泡了三年,专门“磨”供应链。
问:你是怎么“磨”供应链的?
杨明超:看食材、看火锅底料,走访了很多工厂,也认识了很多工厂老板。其实就是围绕火锅场景,研究供应链和产业逻辑。我开始建第一家工厂,从火锅底料做起。那个工厂就是今天澄明食品的前身。
但我觉得不能再做To B的生意了,毛利太低。我在思考,如何创新?不开店、不请厨师和服务员,能不能做餐饮?后来我无意中捕捉到一个场景:一个老人、一个小孩在家吃饭,一年要花1万块钱。受到启发,我开始转向社区。2017年,“锅圈食汇”诞生。
B 扎根
问:“锅圈”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杨明超:也是因为一个场景。我们回农村过年,吃饭的时候,菜绕着锅边在灶台上摆一圈,一家人围炉而坐,热气腾腾。这个场景很有烟火气息。食材围着锅边摆一圈,就是“锅圈”,它代表的是一种亲近、和睦、其乐融融的文化。我们总说欠家人很多,其实最好的陪伴就是回家吃饭。
问:锅圈真正上台阶是在什么时候?
杨明超:在2020年以前,锅圈门店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且已经开始搭建信息化系统、物流体系,已经确定这种模式可行。
只不过从2020年开始,锅圈抓住了机会加速发展,使价值得到放大。那时候,我们释放了一半股份去融资,换来了二十多亿元,用于建冷链物流和信息化系统,布局产业链。
这几年,锅圈慢慢生态化了,既有终端网点渠道,也有物流冷链和数字化基建,又有产业端布局,把产供销打通,使得产品、供应链、渠道可控。
问: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要开始往下扎根?
杨明超:这就是对本色、本位、本质性的认知。门店多了,你自然就要思考供应链效率的问题。我们在2019年开始融资,2020年就开始布局产业链。
2024年,锅圈在产业端做了一些并购,未来这是常态。随着门店的增加,如果某个产品销售过亿元,我们就要关注它,要么控股,要么自建。因为它涉及面太广,会涉及食品安全、品质稳定及保障供应等问题。
我们知道锅圈未来一定会做平台公司,那就必须实现信息化,搭建数字化中台。在2018年初只有80多家店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建数字化系统。有信息化的支撑,门店规模迅速扩张,到2019年就达到了1000多家。
我一直讲本分、本色、本质,其实就是老老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做食品,不把食品安全握在自己手里,怎么能踏实?做餐饮零售,不投入物流、不做信息化,怎么能做好链接?打好这些基础,我们今天做事就自如很多,现在再去扩张网点,就相当于二次开始。
C “蹲苗”
问:为什么在2023年下半年提出“蹲苗计划”?
杨明超:锅圈快速发展那三年,受限于客观条件,很多人开了店,我们不能去选址,也没办法给他们培训。尽管门店规模很快突破万店,但基本功不强。
2023年下半年,我们发现客单价下降,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开店了,要回归日常经营,把基本功练好。因此,我们启动了“蹲苗”计划。第一,调整加盟商结构。不合适的加盟商门店,要进行流转,找适合的人接。第二,在原有的增长基础上做创新,比如AI零售、抖音直播、会员运营、爆品打造、套餐设计、组织驱动、品牌下沉等,通过这些让门店获得持续增长。
问:去年锅圈启动“爆品工程”,打造爆品的逻辑是什么?
杨明超:消费者吃饭,一般会先考虑吃什么,再考虑去找谁,也就是先品类后品牌。我们要建立这样的心智:在家吃火锅就找锅圈,吃锅圈火锅就吃毛肚自由套餐。
过去,锅圈提供的是一站式食材解决方案,消费者挎个篮子就去了,但是都是散的。今天,锅圈直接准备好一篮菜,消费者连思考都不用了。
过去的营销讲的是差异化,就像一筐白鞋中,突然出现一双红鞋。今天,一筐都是五颜六色的鞋,怎么办?那就做标准制定者。锅圈毛肚自由套餐,就是川渝火锅标准的制定者。
今年,锅圈的爆品会陆续浮出水面。每一个爆品就代表了一个产品品类,代表了一个吃饭场景,也代表了一个烹饪技法。
问:现在你们也做抖音运营?
杨明超:对,本地生活是一个趋势,消费者在往线上转移。过去是门店买马上得,今天在线上买,也要马上得。
2024年我们启动了“会员工程”,年末会员数就达到了4130万。锅圈上市时,我们只有2900万名会员,是这么多年攒下来的,是自然的、松散的。虽然有几亿元的充值,但会员画像模糊,我们不知道会员买了多少、买了几次,也不知道性别。以前忙着开店、上市,当这些工作完成后,回过头看,发现我们居然还有这么多会员。
问:锅圈上市之后,你有更大压力吗?
杨明超:没有压力。我很自信,股票跌了我就回购。不断地完善上游、扩充网点,把这两点做好,就会有增长。不用慌、也不用忙,把该做的事做好,我觉得锅圈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问:今年3月,锅圈启动第二个万店计划,未来5年将新增1万家门店。
杨明超:门店是基础设施,没有足够大的门店规模,没有线下教育、线下品牌、线下体验,市场宽度不够。我们要先做深度,再做宽度。我们将场景从火锅,延展到烧烤,再到一日三餐,也是同样的逻辑。
D 冷静
问:从养羊到锅圈,你所有的创业都有一根主线——关注几件事:效率、可持续、可复制性,此外要有根,脚踏实地。
杨明超:除了对市场发展判断不清外,我们投资的成功率较高,可能与效率设计也有关。我们追求极致效率。到现在,我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助理,只有一名司机。
问:你是一个善于精算的人吗?
杨明超:可能因为学了三年理科,又学了文科的原因,我既关注品牌张力、场景,也追求数学逻辑的理性分析。我特别喜欢算模型,每件事情都要有模型。比如门店开业,一天有5万元营业额,还是7万元、10万元?不同水平需要不同的配置,这都需要提前算出模型。
问:平时有什么爱好?
杨明超:上大学时,我喜欢写写画画。我还喜欢足球,所以连续三年赞助中超。
我也经常走街串巷,寻找“苍蝇馆”,吃地摊。我到一个城市,每天要吃4顿火锅,最多的时候一年吃了347顿火锅,一个是看消费的温度,真实感受社会餐饮的市场,另外看一些门店在食材、营销、菜单上的创新——所有这些创新都能提升效率。
我还喜欢去田间地头,寻找好食材,了解它们是如何种植、养殖的,再通过品牌、产业赋能,把它们转化成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这些事让我觉得特别踏实、有意思。
我喜欢独处,自己待在一个小院子里,可以待一个星期。有时候回老家,我会去地里转一转、逛一逛,再回到小院子,坐一天。
有时候我更愿意与外界保持距离,看电影都爱坐最后一排,这让我有更开阔的、清晰的观察视角和更冷静的思考,遇事不慌。
做企业很不容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故事太常见了。外面的世界纷扰复杂、躁动不休,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冷静,审时度势,掌握节奏,在自己的专业里持续精进。
重庆商报综合中国企业家、新华网、长江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