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1 18:35
转自:桔子财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一直以来,北方第三城青岛都在死磕“造成梦”。新能源汽车时代,另一顶和汽车产业链相关的桂冠正戴在青岛头上。
近日,青岛港公布最新运营数据,1-7月,青岛港累计出口商品车同比增长23%。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617%。国产新能源车加速出海,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青岛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全球化战略的关键节点。这个全球供应链新枢纽的崛起,对于青岛乃至山东的区域经济环格局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强力助推山东工业品出海,迈上万亿体量。
1.汽车出海加速度,新通道掀起产业整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传统燃油汽车出口下滑,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 106 万辆,出口同比增长84.6%,成为拉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奇瑞、比亚迪等头部车企贡献显著,奇瑞累计出口 54.8 万辆,比亚迪达 47.2 万辆。
奇瑞、比亚迪、一汽、宁德时代等都在青岛这个全球港口城市第一梯队进行了一系列布局,以实现了“港口-工厂-海外仓”的无缝衔接。公开报道显示,奇瑞青岛基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从工厂下线8小时后即可装船。
今年2月26日,3000余辆比亚迪国产新能源汽车从青岛港出口到墨西哥,货值3个多亿。这是青岛大港口岸今年新能源整车出口最大的一单。
去年,比亚迪在乌拉圭、南非市场取得突破,向这两个国家出口纯电动大巴。去年9月,比亚迪青岛工厂向乌拉圭最大的电动公交运营商CUTCSA交付了100台纯电动大巴。
中国车企加速出海的浪潮下,青岛正加速构建汽车滚装国际中转中心,通过“铁路干线+公路短倒+海运”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这也使得毗邻青岛港前湾港区、担负着青岛港疏港运输任务的铁路黄岛站成为全国最繁忙的临港货运站之一,平均每10多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到达、开行。这些坐着专列来的汽车,再通过青岛港出海,新枢纽正在展现强大的区域产业整合能力。
2023年10月,黄岛站开始承运新能源汽车,2024年出口4.2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山东省内通过海铁联运出口新能源车辆最多车站,出口汽车品牌主要是比亚迪和上汽名爵,订单来自德、法、英、比利时等,以及中东的沙特、伊朗、阿联酋等。从汽车下线,到装入港口的集装箱里具备上船的条件,最快只用3天。
青岛港有沿黄内陆港52个,沿黄陆海大通道打通后,青岛就成为西安、郑州等黄河流域城市汽车出海的首选。公开报道显示,这种“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模式可以使境内运输成本下降20%。2023年,比亚迪西安工厂和上汽郑州基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就通过青岛港发往海外。
2024年6月,位于青岛即墨的奇瑞KD件(汽车散件出口)生产车间开工建设,可满足10万件KD配件的生产。汽车KD出口是车企将自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在当地组装成整车销售,相较于整车出口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享受关税优惠。
汽车KD出口是当下车企出海的一个新趋势,中国主要车企正在全国多地建设KD工厂,加强全球竞争力。奇瑞在河南开封综保区建立了KD出口基地,并计划在安徽安庆新建汽车KD件出口产业园。此外,长城和吉利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布局KD工厂。
这种趋势下,青岛港又拓展与西安、郑州等城市的汽车KD出口合作。今年6月24日,装载比亚迪汽车零配件的50个集装箱从西安国际港站启程,前往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海铁联运中心,这些货物将进一步出口至埃及、突尼斯等非洲国家。
中国汽车出海的加速度在青岛港一次次被刷新。青岛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青岛港累计出口商品车同比增长23%,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617%,工程车出口同比增长35%。
根据大众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青岛大港口岸共出口新能源商用车货值6.96亿元,同比增长85.5%。目前,大港公司已形成覆盖东非、中北美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4条滚装航线,年作业能力预计突破60万方。
上半年,青岛港各类商品车发运量同比增长40%,出口区域涵盖东南亚、中南美洲、非洲等重点市场。今年4月11日,2500余辆国产新能源轿车乘坐“美迪泰兰高速号”滚装船从青岛港驶向中美洲。这是青岛港联合达飞船公司开通的滚装作业航线首航。
公开报道显示,青岛港作为中欧班列与海运衔接点,通过海铁联运将新能源汽车从生产基地到欧洲市场的运输周期压缩至 18 天,较传统海运节省 12 天。在通关效率上实行“一船一策”,2025 年 1-5 月,青岛港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均通关时间仅 2.3 小时,较 2024 年压缩 67%,单船作业效率提升 50%。
2.山东供应链加速嵌入东盟
2025年,青岛港新开通青岛-北非、印巴、中北美、东南亚、巴西等件杂货航线,除了商品车外,翻斗车、挖掘机、自卸车、登高机等工程设备和新能源装备特色货种等也源源不断地从青岛港出海。其中,中远海运特运东南非直达快航周班快速上量,上半年吞吐量较去年同期猛增30倍。
“今年3月,满载工程车、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的船舶驶向印度尼西亚,直接用于当地工程项目建设;4月,满载2500余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滚装船起航中美洲;8月,300余辆商品车、2万余方出口车辆顺利前往东非……”
山东港口官方微信释放的这些信息,勾勒出中国制造当下的出海热点。印尼这个东盟十国第一大经济体,如今成为中国车企海外建厂的热点地带。目前,小鹏、上汽均在印尼建厂,其中上汽印尼工厂二期项目 2026 年产能锁定30 万辆。比亚迪、长安汽车在泰国罗勇府的电动汽车工厂分别于去年和今年投产。
中国车企“插入”印尼等新兴市场国家诸国,意味着后面将跟随一长串中国供应链。工程机械制造是山东的传统优势产业。根据山东港口的官方微信信息,今年以来,青岛港立足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商品车与工程机械出口通道,山东港口件杂货装卸业务持续火爆。
上半年山东省的外贸出口数据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青岛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山东省出口商品总值TOP20中,机电产品名列第一,货值5990.3亿元,同比增长10.7%。从进出口国家看,印尼进出口涨幅第一,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7.7%,进口同比增长72.7%。
今年上半年山东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工业品出口重心正加速向产业链上游攀升,出口工业中间品4980.2亿元,增长5.9%,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山东对东盟国家的外溢效应显著,东盟已连续3年保持山东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
东南亚国家是山东企业赴东南亚建厂的前哨阵地。东南亚国家正在持续工业化,山东制造的中间件,正在源源不断地到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供应链中,进入到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中。
上半年,在RCEP成员国中,山东对印尼、柬埔寨进出口增幅较高,分别增长52.5%、35.2%;对中东欧最大的贸易市场波兰进出口122.3亿元,大幅增长34.2%。
随着这种新的大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山东对东盟进出口优势在持续扩大。今年上半年,山东省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增速在前6大外贸省市中居第一位,贡献全国近20%的增量;其中工业品出口1.04万亿元,增长6.1%,规模列全国第四位。
这种外溢效应中,山东境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2706.5亿元,增长11.6%,已经占到全省出口总值的1/4以上。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民营企业出口中间品3943.3亿元,增长8.7%,钢铁、塑料、铝、玻璃、五金、纺织等行业中间品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山东的民营企业正在通过中间品贸易将山东的产业链优势辐射到海外。
山东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出海新浪潮的主力。青岛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山东省85.1%的外贸增量由民营企业贡献。2025年1-7月份,山东民营企业进出口1.55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0.97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明显高于全省。2025年1-7月,位于青岛的特锐德智能制造与集成业务出口报关金额超过5亿元,同比增长约770%,目前这家企业的订单已排到明年一季度。
3.新身份 新定位 新机遇
这些最新外贸出口数据,展现了青岛港这个沿黄出口大通道最便捷出海口的澎湃动力,从未来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贡献最强劲的增长动力。
在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表示,如果按照10%的增长速度预测,今年汽车出口能够达到700万辆的规模,到2030年有希望接近1000万辆的目标(包括海外生产)。零部件方面(不含动力电池)出口按照每年5%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可以轻松实现1200亿美元的出口规模。
目前,青岛已经成为全国保税区经济体系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保税区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青岛外贸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
根据商务部网站信息,2025年7月,青岛特办签发出口许可证208份,同比上涨82.46%;证面金额17067.4万美元,同比上涨310.61%。2025年1-7月,青岛特办签发出口许可证1089份,同比上涨65.75%;证面金额69205.0万美元,同比上涨125.59%。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1-7月,青岛市5个综合保税区合计实现进出口总值886.6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同期青岛市进出口总值的16.9%。
2024年5月发布的《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显示,青岛计划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为此青岛市推出了一系列专项补贴和扶植政策。
这场由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物流创新共同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出口浪潮,正在重塑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青岛港在往新能源汽车全球供应链核心枢纽这个位置一路狂奔。
在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由青岛港这个全球供应链核心枢纽带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效应正在山东显现。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出口飙升带动的港口运营、物流管理、国际茅以、检测认证等一系列高技能岗位需求的增长,也吸引人才向胶东经济圈流动。不管是青岛还是山东,都将在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获得新的增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