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1 17:43
(来源:科创中国)
海洋科技创新与治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引擎,致力于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健康与全球海洋治理协同。
《科技导报》2025年第14期推出了“向海图强:海洋科技与治理专题”,聚焦海洋观测探测、深海技术装备、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的前沿科技与治理机制,以期为推动认知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卷首语
·通用性细胞疗法突破硬皮病难题
卓越亮点
·沼渣让玉米田焕发生机
·“蚂蚁导航+智能引力”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轻松找路
深度报道
·巨型雷达卫星将探测地球的位移和震动
·量子随机化的精简实现
作者:朱明1,2,徐益飞1,3,赵飞1,2*,袁海峰1,邱瑞成1,陈洁1
1.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BIM技术应用行业研发中心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3.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设规模和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作为数字工程“神经中枢”的工程设计软件却长期受制于人,形成了严重的“卡脖子”隐患。“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工程设计软件问题”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4 年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凸显了破解此“软肋”的极端紧迫性。回顾了从二维制图到三维建模的技术浪潮中,国外软件如何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中国市场主导地位,并深入剖析了由此引发的国家信息安全风险、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产业创新活力不足等多维度风险。综合以上情况,进一步从技术壁垒、生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及人才支撑等层面,系统评论了当前国产软件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构建协同创新产业链,以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需求方面所遭遇的深层次“成长困境”。面对此局,聚焦“如何铸就数字基建的‘中国基石’”这一核心问题, 摒弃“头痛医头”的浅层对策,致力于探讨发展自主可控工程设计软件的系统性破局之道。这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攻坚,更是关乎国家数字主权稳固、新兴产业动能培育以及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塑造的重大战略抉择。引发行业对如何铸就自主、安全、高效的数字工程“中国基石”进行深刻反思,并凝聚共识,推动实践层面的积极行动。
本刊专稿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摘要: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欧盟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等主要涉海国际组织出台多部中长期海洋战略和规划,加大力度推动重点海洋科技领域发展,力图在海洋基础研究、深海科技、北极领域科技、航运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及海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未来中长期世界海洋科技将呈现诸多新的发展趋势。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涉海国际组织出台的规划角度总结分析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在海洋基础研究、深海领域、船舶航运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全球海洋观测等领域的主要趋势,梳理总结中国海洋科技仍存在诸多短板,如基础研究水平与世界海洋科技强国仍有差距、深海技术装备创新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等。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加强重点海洋技术领域的攻关力度。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作者:陈小龙1,2,狄乾斌1,3*,梁晨露1,4,张洁1,5
1.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4.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5.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摘要:在梳理“新质生产力”提出背景、权威定义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理论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指出,海洋新质生产力是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领,依托海洋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实现海洋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海洋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现代海洋先进生产力。从宏观、中观、微观 3 个维度分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创新为指导,“新”和“质”分别居于首尾,“要素深化、技术变迁和产业迭代”为主干,“产业体系、绿色生产、生产关系、教育科技”为通道,“新发展理念”为载体,形成 1 个核心、2 个方向、3 个主干、4 个要点、5 个要求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高素质劳动者为主力军、以绿色发展为必由之路的海洋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
全球海洋观测技术运用态势及海洋治理挑战
作者:罗刚1,2
1.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摘要: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作为全球重要的海洋观测网络,致力于整合持续性的海洋观测活动,为气候政策、灾害预警、天气预报、海洋资源管理等关键领域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持。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国际科学界及政策圈声称基于浮标、海洋滑翔机、船舶、海平面、高频雷达、动物传感器的监测,尤其在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监测方面,面临若干治理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法律程序与实际操作的不协调、预先通知的难题、争议海域监测许可问题,以及新技术应用的国内许可程序的缺失等。目前,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等国际机构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对此,中国应加速海洋观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观测事务,加速培育国际海洋科技治理的专业人才,以有效应对全球海洋治理可能出现的变革。
面向2040年的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发展战略
作者:姚靖婕1,付强1,2,程兵1,2,李清平2,吴英1,2
1.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2.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摘要:海洋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绿色能源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和“双碳”目标引领下,海洋能源资源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增长极。选取海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6 个子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工程科技发展态势、发展需求与挑战,运用技术预见战略研究方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愿景,创新性地凝练出了 10 项关键技术、10 项共性技术和 3 项颠覆性技术,提出了具备先进的自主的海洋装备和技术体系、提升海洋能源和资源绿色开发能力、建立海洋安全和战略利益技术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 2040 年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框架,以及 6 项海洋科技重大工程:海上能源综合开发示范、全球智能空天地海一体化海洋信息组网、海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海洋环境全方位监测组网建设、极地与大洋公海生物资源开发和中国海洋专属经济区渔业绿色开发。研究建议:加强海洋工程科技领域的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集成应用;强化自主创新,形成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创新海洋人才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加大研发投入,把握跨越式发展新机遇,助力中国早日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
研究论文
作者:刘光华,李秋澎,赵国政,张怀瑾
华中科技大学第六代移动通信研究中心和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摘要:磁感应(magnetic induction,MI)通信具有受介质影响小、信道稳定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EW)通信在极限环境中传输损耗过大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近场通信技术,其近场有效范围的局限性导致磁感应通信覆盖范围受限,因此,深入研究磁感应边界,对于指导磁感应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自由空间中薄环形天线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展开研究,综合考虑天线尺寸等参数,通过提出的判决参数给出更严格的磁感应边界。在此基础上,通过误差分析确定不同频率和空间角条件下环参数的取值范围,为磁感应通信参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分析波阻抗幅值、空间电场与磁场相位差及磁感应接收强度因子空间变化率 3 种验证参数随距离的变化规律,深入揭示磁感应边界处的物理特性。研究发现,在磁感应边界处,磁场能量占主导地位,电磁场分布尚未达到稳定状态,且磁感应接收能量呈现快速衰减的物理性质。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磁感应边界公式能准确描述磁感应极限距离,确保在边界范围内有效发挥磁感应通信的特性。
计算机辅助抑郁障碍识别研究进展
作者:辜雅婷1,张迟1,马飞2*,贾晓健3,倪士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