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1 08:03
最近算力板块再次遭到市场爆炒,尤其是英伟达供应链相关公司更是大涨特涨,低调了很久的博威合金也被市场挖掘了出来,短短几天就猛涨了超83% 。
三大热门题材全面受益
最开始,市场还只是发现它受益于AI服务器的大爆发:根据2025年8月8日互动易,博威合金已与国内外AI数据中心供应链客户合作,中国和越南生产基地为AI数据中心高速建设做好准备,公司产品包括高速连接器材料、屏蔽材料等关键材料。
后面深入挖掘后,发现博威合金身上的好东西还不少。
比如正快速爆发的商业航天领域,博威合金研发的航天连接器材料,解决了航空连接器在太空极端高低温环境下,通讯传输稳定、耐久问题,为航空器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
又比如机器人领域,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控制和执行系统所用的传感器、工业控制连接器以及旋转关节用耐磨材料,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企业就是公司的主要客户。
在芯片环节,公司的新一代芯片封装材料主要用于三代及之前封装方式所用的引线框架材料,及三代封装之后所用的基座材料。
可以看到,每一个都是未来极富想象力的应用领域,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作为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龙头企业,博威合金的上限主要看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拓展。
“铝代铜”浪潮 滚滚而来
不过虽然市场已经挖掘出了博威合金在高速连接器材料、商业航天、机器人,以及芯片领域等当下最热门领域的应用,但其实它身上还有一个巨大的预期差还没被市场所挖掘,这里面的机会丝毫不亚于前面几个领域,而且这个业务就正处于爆发前夕。
这就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在掀起的“铝代铜”历史大潮流。
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化,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加上竞争加剧,行业日益内卷,车企普遍面临减重、降本增效等压力。此外,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汽车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上地缘政治导致的很多贵金属材料的价格飞涨,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倒逼行业谋求关键金属材料替代。
铜就是这里面最典型的,也是新能源汽车厂商们正在努力谋求替代的金属材料。
铜作为全球紧缺的资源,更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在汽车行业中,铜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用途主要集中在线束、电池、电机及电力电子器件等部件。据ICA统计,传统燃油车单车含铜量23kg,混动车单车含铜量约60kg,纯电车单车含铜量约83kg。汽车用铜中,绝大多数又使用在电气系统中,占比超过80%,而线束与连接器作为电气系统的“血管与神经”,更是核心大户。
因此,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攀升,用铜量也越来越大,据相关统计:汽车高压连接器年用铜量约达16 万吨。低压线路更大,信号回路和载流回路的耗铜量分别在 22 万吨左右。
此外,铜在光伏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的大发展,使得这两个领域的铜消耗占比快速提升,据相关统计,电动车和光伏的用铜占比从2020年的8%提升到2024年25% 。
中国是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玩家,对铜的需求日益提升,但铜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国内80%的铜来自进口,供需缺口本来就很大。人工智能的大爆发更是加剧了供需缺口,价格一路上扬,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主机厂商没办法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只好谋求通过材料替代的方式降低对铜的需求,继而降低成本压力,目前行业的主流趋势是采用铝替代铜。
相比铜,铝更轻,且同等重量的情况下载流能力更强,而且铜材全球资源紧张,但铝材仅国内就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价格更便宜。无论是对于追求减重、降本增效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还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铝代铜都是迫在眉睫和利国利民的事情。
“铝代铜”的痛点和博威合金的答案
相比铜,铝有很多优势,但铝代铜却有很多技术痛点,包括铝线和铜连接器之间因为电极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铝线束材料的蠕变,以及材料转换导致的质量追溯难度高,即无法确定哪个批次、哪个材料出现问题等等。
此前行业主要用1系跟6系铝合金来替代铜,但存在机械性能差,铝的抗拉强度、抗蠕变能力明显弱于铜。抗热应力松弛,即高温下,更容易失效。
汽车的使用场景复杂多变,对材料的耐用性要求非常高,线束和连接器如同人体的血管和神经,不像关节能动手术,一旦出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如果材料性能不过关,时间一长,很可能就会出现质量问题,威胁到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铝代铜”的这些技术痛点,严重影响了行业技术进步及可持续发展,很多厂商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些技术痛点。
作为高性能合金材料龙头公司,博威合金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答案— — 从材料的基础创新从头做起:“铝代铜”,绝不应该是降低成本加上降低质量,而应该是高科技+成本+质量不打折 !此次,博威合金联合全球行业技术领先企业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共同开发汽车低压载流线束“铝代铜”复合材料,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
针对铜铝连接电化学腐蚀和铝线束蠕变失效难题,博威合金通过多年配方优化与工艺创新,研发的“铝代铜”复合材料,既保留了铜的优异导电性,又通过合金化设计降低了材料密度,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铜铝替代的兼容性问题 — — 其研发的专用连接工艺可消除电化学腐蚀风险,且材料抗蠕变性能达到原先铜的水平,打破了制约汽车线束轻量化升级的工程难题,为行业技术发展扫清障碍。
AI赋能创新 合金龙头显神威
作为高性能合金材料龙头,博威合金对铜材料属性的深刻理解,为其开发“铝代铜”解决方案奠定了独特优势——这一技术路径,本质上是依托材料科学积累的“降维开发”。
公司通过六年多的持续投入,融合知识图谱、计算仿真、机器学习与数字孪生等AI技术,构建了专属的AI人工智能应用大模型。该模型整合了博威合金多年的历史数据及海量外部数据(涵盖生产工艺、性能参数及行业前沿成果),形成覆盖多类合金体系的结构化数据库,并通过高效训练与迭代验证,助力材料的快速开发与迭代。
这一突破将材料研发周期大幅缩短,精准响应了汽车行业对“高性能、低成本、轻量化”材料的定制化需求。
博威合金积极利用新技术,采用多模态、多智能体技术组合,突破传统试错研发模式。系统可将客户需求快速转化为材料性能指标,通过智能推荐生成合金成分方案与工艺路线,实现从需求到产品的“正向设计”。该能力不仅支持现有产品迭代升级,更能为前瞻性新品开发提供定制化方案,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精准度。
针对铝代铜材料可能出现的质量离散问题,博威合金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应用”全链的数字化管控体系。通过原材料批次、生产环节与终端应用的云端数据串联,实现从材料源头到整车装配的全链条质量追溯。若发生失效问题,可快速定位对应批次、料号及责任环节,为产业链协同提供可靠性保障。
作为一家在高性能合金材料领域深耕了30多年的龙头企业,博威合金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号召,将数字化研发能力转化为市场创造能力:通过材料创新与数字技术的深度协同,不仅解决了现有产业链的痛点,更前瞻性布局下一代汽车材料,推动汽车制造从 “资源依赖型” 向“技术驱动型”转型。
博威合金的市场估值是否能有更多提升?相信,这个时间点不会太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