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1 16:18
这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不仅重塑了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更揭示了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核心逻辑——以创新为引擎、以开放为路径,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抢占制高点。
徐蔚冰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单:43款新药获批上市,同比增长59%;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484.84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企业通过“技术授权”“新公司合作”等模式,将自主研发的抗癌药、免疫疗法推向全球市场。
中国创新药的爆发,是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改革为创新药“松绑”:药品审评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过去需要数年的新药上市流程,如今最快一年内即可完成;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向创新药倾斜,让患者更快用上救命药;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多层次支付体系,减轻患者负担。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更是从研发、审评、支付到商业化全链条强化保障,直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市场需求的爆发同样关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患者对更有效、更安全药物的需求,倒逼企业从“仿制”转向“创新”。2025年,A股医药生物板块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2%,恒瑞医药单药研发投入突破20亿元,创历史新高。这种“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为中国创新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路径,是一场从“技术引进”到“全球定价权”的突围战。已从早期的原料药出口、仿制药跟随,升级为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全球价值重构。2025年,三大模式成为主流。技术授权(License-out):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125亿美元合作,将自主研发的抗癌药推向欧美市场。这笔交易不仅创造了中国医药行业对外授权的新纪录,更标志着国际巨头对中国研发能力的认可。新公司合作(NewCo):恒瑞医药将减肥药产品组合的海外权益授权给海外资本,通过“技术+股权”绑定,既降低短期风险,又锁定长期收益。这种模式让本土企业能借助海外资源盘活技术储备,2024年相关交易金额突破80亿美元。自主出海:百济神州的抗癌药、和黄医药的抗肿瘤药等已在美国、欧盟获批,其中部分产品在美国的定价较国内高3倍。这表明中国创新药正从“性价比”竞争转向“全球定价权”争夺,2025年一季度,某抗癌药全球销售额达12.3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比65%,成为首个在美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中国原研药。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创新药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原创能力不足。当前真正原创的药物占比仍较低,部分领域存在“扎堆研发”现象。二是国际化经验欠缺。欧美市场对药品质量、专利保护要求极高,本土企业海外销售团队建设滞后,临床试验成本较国内高30%,且患者招募周期更长。三是支付体系待完善。商业保险覆盖创新药的比例不足15%,患者自费比例仍较高。
如何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破局之道在于“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原创研发。国家通过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原创靶点研究,鼓励“从0到1”的突破。二是强化全球布局。复宏汉霖的抗癌药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通过“全球一体化”模式,将印度市场生产成本降低25%,同时利用欧盟认证打开高端市场。2025年,该药海外销售额占比达35%,成为首个在欧美市场盈利的中国生物药。三是强化支付改革。国家医保局探索“按疗效付费”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扩容。例如,上海市试点将细胞治疗药物纳入特需医疗,患者自付比例降至30%,让更多患者用得起创新药。
展望未来,全球医药创新的“中国坐标”正在显现。2025年,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新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过去需要数年的流程如今可能仅需一年半;代谢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潜力凸显,某款减肥药在全球市场预计2030年规模达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的双靶点药物减重效果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药企正从“技术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某企业的双抗药物被纳入美国权威治疗指南,成为肺癌二线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另一款抗癌药的临床试验数据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标准开始影响全球临床实践。
正如恒瑞医药总裁冯佶所言:“中国创新药的终极目标,是让全球患者用上中国方案。”这场突围战,不仅是医药产业的升级,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以创新为矛、以开放为盾,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刻下“中国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