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汽车行业攻破“铝代铜”技术难题

2025-08-21 09:40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段树军

近日,在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泰科电子有限公司(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TE”)举办的“铝”创多赢生态圈闭门研讨会上,TE联合博威合金等企业对于铝代铜技术攻克细节,相关进展以及未来规划等进行了讲解和分享,现场汇聚了十余家国内外主流车企和50多家国内电池、电机、线束等领域龙头企业代表。

困扰汽车行业的铝代铜技术难题得到破解

“经过多方努力,困扰汽车行业多年的铝代铜技术难题终于真正得到破解。这是生态圈共创的成果,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伙伴加入进来,努力推进全面铝代铜。”TE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孙晓光说。

博威合金板带副总裁孟祥鹏表示,“这是一次革命性创新,难度非常大。作为材料企业,我们非常重视本次生态联合,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动,更是一次生态多赢的成功尝试。”

铜作为汽车电气系统核心材料,其应用量正在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高而不断攀升。有资料显示,一辆纯电动汽车用铜量达60公斤甚至更多,是传统燃油车的3—4倍。然而,我国铜矿资源严重匮乏,存储量仅占全球3%,现今每年面临80万吨的缺口。资源危机叠加铜材成本压力,使得寻找可替代材料变得极为迫切。多年以来,铝代铜被行业认为是完美替代方案,铝的价格仅为铜的1/3,材料更轻,且存储量丰富。然而,因蠕变、电化学腐蚀等技术魔咒,使得这一材料替代方案推进20余年,始终存在缺陷,无法在汽车上得以规模应用。

此前,在今年4月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期间,TE发布了新一代低压铝芯载流线,宣布彻底解决铝铜间的电化学腐蚀,有效缓解铝自身蠕变至近纯铜水平,正式拉开铝代铜发展新序幕。经预测,该技术可助力中国车企单车再降铜约10公斤,降10%,规模推广后预期可实现我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5万吨,可开辟约360亿—480亿元低压线束市场空间,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应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生态圈强强联合攻破技术难点

孙晓光介绍,这次铝代铜技术难点彻底攻破,他们将其归纳为三点:先进材料、先进工艺、多元生态圈。

孙晓光说,材料是铝代铜实现的基础核心,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们选择了一条比较难的路。初期,他们发现行业内最主流的是铝线是1系和6系。然而,1系铝存在蠕变,且机械强度弱;6系则存在高温失效的问题,在125℃以上机械强度骤降,高压线束长期使用存在断裂风险。为此,他们摒除现存的路线,与博威合金选择铝合金的正向研发。

孟祥鹏表示,真正想解决蠕变和电化学腐蚀的问题,只能是从材料的基础创新来做。博威合金主要是铜合金产品及技术提供商,他们对铜的属性更为了解,由铜到铝其实是在做降维开发,他们还是充满信心的。

孟祥鹏介绍,博威合金通过6年持续投入,汇集知识图谱、计算仿真与机器学习等前沿AI技术,成功打造了博威合金专属的数字化研发垂直领域大模型。该模型融合了博威合金30余年的历史数据和海量外部数据,构建了有色合金结构化数据库,并通过高效训练,可以快速推荐并调整出合理的方案。

孙晓光说,此前铜材采用的是压接技术,然而涉及到铝材时,再采用压接则面临着电阻不稳定等问题。对此,他们采用焊接替代压接,跟行业龙头KOMAX合作,将压接设备换成焊接设备。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压接的时间很短通常在1秒以内,而焊接则要10秒,这就要压缩时间。在这方面,他们跟上海骄成合作,最终将焊接时间值从10秒压缩到1秒以内。

孙晓光表示,此前,铝代铜迟迟无法规模量产,除了技术瓶颈外,还存在跨界的阻力。“这个企业在此方面擅长,但在其他地方存在短板。0.19m㎡多赢复合线的成功,让我们意识到,在攻克一个技术难点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衍生,只有联合创新,各企业发挥所长,才能事半功倍。”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