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电波里的海上生命线:从泰坦尼克号说起(附图片)

2025-08-21 07:02

  泉州市“海陆联动 泉力护桥”应急综合演练现场。

  1912年4月,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在首航中撞上冰山,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致使千余名乘客与船员葬身海底。在这场灾难中,无线电报务员指尖的莫尔斯电码,连接生死一线,为人类水上无线电通信史刻下了转折性的印记。

  冰海沉船

  被忽视的无线电警报

  1912年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室里,25岁的首席报务员杰克·菲利普斯正忙于处理乘客积压的私人电报。当天,他陆续收到至少6艘船只的冰山警告:卡罗尼亚号报告“有冰山”,波罗的海号提到“冰山和大量浮冰”,甚至距离仅30公里的加州人号明确警示“三座大冰山”。但菲利普斯因设备故障和乘客电报积压,仅将部分信息转达给船长,最终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撞击冰山后,菲利普斯和副手哈罗德·布里德紧急发送求救信号,但当时使用的是过时的“CQD”代码,直到沉船前1小时才切换为国际通用的“SOS”。此时,加州人号的报务员已关闭电台入睡,而远处的卡帕西亚号报务员在关机前最后一次守听时,恰好捕捉到“SOS”信号,最终救起700余人。

  这场灾难暴露了三大致命缺陷:无线电设备仅服务乘客而非安全预警、操作员不受船长指挥、全球通信标准混乱。正如英国贸易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如果冰山警告被及时重视,如果求救信号统一且持续值守,悲剧本可避免。”

  从无序到规范

  泰坦尼克号催生的通信革命

  泰坦尼克号沉没一年多后,13国于1914年1月签署《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规定了救生艇数量、无线电值守等基础要求。早在1908年,“SOS”正式成为全球统一求救信号,1914年是其推广强化的节点,各国代码混乱的局面得到缓解。

  技术层面,水上无线电通信经历了三次重大升级:

  模拟时代(1912—1992年):中波(MF)和甚高频(VHF)电台成为主流。1915年美国工程师发明单边带(SSB)技术,1933年后被远洋船舶广泛采用,信号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1929年交通部整合资源成立“上海无线电总台”,中波(MF)覆盖范围约为400海里,用中英文播发航行警告。

  数字时代(1992—2010年):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投入使用,整合卫星通信(如海事卫星INMARSAT)、数字选择性呼叫(DSC)和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遇险时,EPIRB(应急示位标)可自动向卫星发送含GPS坐标的警报,定位精度达50米。

  智能时代(2010年至今):AI算法实时分析海量AIS数据,辅助预警碰撞风险。中国海事局建立的“智慧海事”平台,可通过AIS识别异常轨迹(如禁渔期捕捞、危险货物运输违规),实时追踪船舶动态。

  现代救援

  无线电编织的生命网络

  “当时船上的VHF无线电里传来急促的求救声,我们立刻联系上了求救船只。对方说他们的船头货油舱爆炸了,情况非常危急。”秦皇岛海昌船务有限公司船长刘通对2024年7月黄海海域一艘韩国油船突发爆炸的紧急情况仍记忆犹新。当时,7海里外的中国货船“乔治娜希望号”通过VHF 16频道(国际遇险专用频率)接收到求救信号。秦皇岛海昌船务有限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船员凭借日常演练积累的经验,在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中,通过雷达和电子海图锁定目标,仅用1小时18分钟将14名外籍船员全部救起。此次救援中,VHF的即时性和船员的专业素养成为关键,印证了“海上110”的不可替代性。

  2024年10月,在福建宁德霞浦四礵列岛附近水域,一艘货船遇险沉没,船上406MHz EPIRB(紧急无线电示位标)自动触发,卫星系统在3分钟内定位并将警报发送至福建海事局。该局协调海巡艇、救助直升机和20余艘过往船舶展开立体搜救。通过漂流轨迹预测和AIS信号追踪,5名船员在10小时内全部获救,其中最后一名幸存者在落水12小时后被精准定位。这一案例展示了GMDSS多系统协同的高效性:EPIRB快速报警、卫星精准定位、AIS动态追踪,形成闭环救援链条。

  2025年6月,“海陆联动 泉力护桥”福建泉州海上船舶碰撞桥梁事故应急综合演练在泉州湾跨海大桥水域举行。泉州市无线电管理局的两辆应急监测车分赴大桥和石湖港码头定点监测;技术人员携设备登上海事执法船深入湾内水域移动监测,形成“陆域定点+海上移动”立体化网络。他们紧盯屏幕,实时监测关键频段,排查异常信号,保障救援流程衔接。演练检验了无线电管理机构在复杂场景下的应急响应速度,彰显了规范的频谱管理与先进通信技术同是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在海上安全考验中至关重要。

  瞻望未来

  无线电与海洋的深度共生

  如今,无人机可以中继信号,让电波绕过海岛;5G与卫星结合,能让救援人员看到船上的实时画面……水上无线电已从单一通信工具进化为智能安全网络。规范频谱使用,清除干扰隐患,协调跨部门用频……无线电管理机构的守护更是让每一段电波都能精准抵达,为海上通信筑牢“安全堤坝”。

  回望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我们更能理解无线电通信的价值:它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生命敬畏的具象化。从菲利普斯在冰冷海水中敲击的最后一串“SOS”,到现代EPIRB自动发射的数字信号,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守护海上生命的永恒使命。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的双重护航,让人类在与海洋的相处中多了一份从容与底气。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