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观点直击丨半年跑赢过去一年 300亿新目标下的泡泡玛特增长边界

2025-08-21 02:08

观点网 尽管早有预期,泡泡玛特最新的业绩表现还是再次让市场意外。

在雪球平台上,有投资者这样表述“就像一个田径运动员不停夺冠的同时不断刷新着自己的PB,不断迫近自己的完全体和巅峰。”而最新的这份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仅六个月时间,泡泡玛特的收入、利润均已经超越了2024全年。

业绩公告发布后的第二天上午,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宁在发布会上“更新”对全年业绩的指引。

说是“更新”,实际上是因为早在年初,王宁就于2024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预期2025年同比2024年有50%以上增长,预期泡泡玛特在2025年实现超过200亿元的销售额。但从上半年的表现来看,显然是“低估”了。

最新的指引是300亿元,这一数值相较于2024年的全年营收130.4亿元,增长了130%。同时,该公司预期全年经调整的净利润率在35%左右,今年上半年该项数值为33.9%。

亮眼数据背后,推动泡泡玛特再造里程碑式业绩的关键又是什么?

讲好IP故事

回到业绩本身,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的收入达到人民币138.76亿元,同比增长204.4%;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毛利率70.3%,同比增长6.3%。

IP是泡泡玛特的核心,今年上半年,THE MONSTERS家族中的LABUBU在全球的风靡有目共睹,这也成为推动泡泡玛特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共有13个艺术家IP收入过亿,5个IP收入超10亿元。其中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在报告期内分别实现收入48.14亿元、13.57亿元、12.21亿元、12.18亿元和11.05亿元。

THE MONSTERS的收入增幅高达668%,按IP划分,其收入占比为34.7%。对毛利的贡献为13.6亿元,取得73.5%的同比增长。收入贡献第二高的是MOLLY,占收入比重为9.8%。

按IP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企业公告,商业客截取

按IP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企业公告,商业客截取

而事实上,围绕单一IP增长上限及IP矩阵均衡发展的讨论,一直伴随着泡泡玛特。

在业绩发布次日的发布会上,王宁也对此做出回应。他在发言中强调,泡泡玛特是一家平台化企业,从最开始的一个IP到现在越来越多,每个IP都各具特色,各有各的特点,也都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欢。

他认为,“从占比上来讲,首先我个人不认为,哪个IP占比特别大就不健康……当然,我觉得更多元的IP可以证明我们是一家相对来说更健康的一个平台化公司。我们也会给到所有IP更多资源,希望各个IP在自己不同的路线上,能够给不同的消费者带来一些陪伴和快乐,我们希望每个IP都能够有自己的特点。”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每个IP的风格和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何能让每个IP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是泡泡玛特更关注的方向。

再以LABUBU为例,作为THE MONSTERS家族中的一员,LABUBU已经跻身世界级IP行列,成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最热门的IP之一。

王宁谈到,“大家比较关心销售增长的数字,但实际上对于我来讲,更关心LABUBU成为一个世界级IP背后的意义……当一个IP成为世界级之后,其真正的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

成为世界级或者是一个符号化的超级IP以后,可以挖掘的品类很多,产品的开发方向也很多。他补充道:“其实我们今年对LABUBU的产品开发是相对比较克制的,没有过度消耗这个IP。”

而在本周,泡泡玛特将发售迷你版LABUBU,“它的适用场景会更多元,相信会成为超级爆款。”

全球化的泡泡玛特

LABUBU在全球市场足够火爆,但客观而言,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喜好以及业务发展程度仍存在差异。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满足用户多元化品类及IP需求、精细化提升运营效率,拉动了中国各渠道的销售增长,收入达到82.83亿元,同比增速135.2%;

而亚太收入达到28.51亿元,同比增长257.8%;美洲收入达到22.65亿元,同比增长1142.3%;欧洲及其他地区实现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729.2%。

按区域划分,中国、亚太、美洲、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9.7%、20.6%、16.3%、3.4%。中国以外海外地区的营业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0.4亿元提升至55.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已接近二分之一,上年同期仅为22.8%。

按区域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企业公告,商业客截取

按区域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企业公告,商业客截取

在管理层看来,美洲、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充分证明泡泡玛特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消费品。而伴随着快速增长,有望在下半年达到去年中国市场的收入水平——35.21亿元。

按照渠道划分,美洲市场的收入主要来自包括泡泡玛特官方网站、TikTok平台等线上渠道,对应占比58.6%,这部分收入为13.27亿元,同比增长1977.4%。

线下收入为8.42亿元,增幅达744.3%。数据显示,美洲零售店数量从2024年上半年的10间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的41间。业务的快速扩展和单店收入的增长推动了线下收入的增长。

此外还有少部分批发及其他收入,占比约4.2%,同比增长413.5%至9592.7万元。

有明显不同的是,欧洲市场主要收入来自线下渠道,与线上、批发及其他渠道的收入分别为27.65亿元、16.5亿元、3619万元,占区域收入比重为57.9%、34.5%、7.6%。

在上半年,欧洲及其他地区零售店数量也有明显增长,由2024年上半年的9间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的18间。

整体而言,海外市场的店铺规模由2024年上半年的58家,增至今年中期的128家,单店平均营业收入由1179万元增至2349万元,增幅达99.24%。

门店的有效扩张及运营效率的持续攀升,成为泡泡玛特海外业务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也基于此,泡泡玛特接下来将继续推进线下的布局,计划在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米兰、美国纽约等,持续推进旗舰店以及旅游零售店的布局,打造具有高影响力的标杆门店,预计到年底将达到海外市场超200家门店的布局。

相反,对国内门店的要求,由数量的增加转为希望把每个门店都能够做好,包括空间形象、人才管理、陈列升级等方面。

此外,随着对海外市场的深入布局,泡泡玛特在不同地区拥有了直营团队,除了运营事务本身,未来还将组建艺术家挖掘和服务的团队。与更多当地市场的艺术家合作、签约,打造本土化产品。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提高潮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播撒新业务种子

实际上,手办类产品一直是泡泡玛特的核心品类,但在今年上半年,毛绒品类首次实现“超车”,成为泡泡玛特当前的第一大品类。

从具体数据来看,上半年,毛绒产品实现收入61.39亿元,同比增长1276.2%,占收入的44.2%。但在去年同期,收入占比仅为9.8%。

按品类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企业公告,商业客截取

按品类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企业公告,商业客截取

据悉,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为10个IP推出近20款毛绒产品,涵盖软脸、硬脸款式,采用不同尺寸大小和材质,涉及的IP包括LABUBU、SKULLPANDA、BABY MOLLY、CRYBABY、HACIPUPU等。

泡泡玛特认为,毛面料的升级丰富了产品的柔软质感,通过不同工艺实现互动功能,改变了软毛产品单一的陪伴属性,增加了更多可玩性。得益于产品出色的展示性与搭配功能,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持续加深了与现有粉丝的情感连接,也为品牌与IP拓展了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年轻粉丝,使其毛绒产品在年轻消费者中牢固占据优势地位。

手办品类在基数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94.8%的同比增长。MEGA是泡泡玛特在2021年面向高端潮玩收藏市场推出的产品线。2023年,正式升级为“MEGA COLLECTION”,聚焦潮流、艺术与IP内容,以潮流收藏玩具为媒介,探寻审美表达,记录时代灵感,助力年轻人成为时代文化的收藏家。

从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已经发布了近150款MEGA产品,其中不乏各种经典艺术家联名、非遗合作、潮流品牌共创等高光系列臻品,实现了高端圈层影响力的突破与沉淀。

在推出MEGA COLLECTION的第五年,品牌运营逐步迈入成熟阶段。同时,分别于成都SKP、北京SKP-S开设了一家POP MART COLLECTION臻藏店。

今年上半年,MEGA COLLECTION实现收入10.07亿元,占收入比重为7.3%,收入同比增长71.8%。衍生品及其他品类上半年实现收入15.54亿元,同比增长78.9%,占总收入的11.2%。

面向未来,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表示会积极探索更多品类,希望可以用更多不同的形态展现IP,帮助IP实现更多商业化的可能,以及继续以IP为核心去探索其他延展的可能。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于北京、上海分别开设了一家“popop”饰品店,甜品业务则开设在泡泡玛特乐园。不过,司德表示“尽管我们对饰品、甜品业务非常看好,但我们也会以更有耐心的方式去孵化品牌和产品,不会在短期内做快速的扩张。”

“在业绩增长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们再去帮助新业务播撒一些种子。但我们自己团队的更多注意力还是会放在以IP为核心的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这个核心战略上。”其称。

此外,据透露,位于北京的泡泡玛特乐园当前已进入1.5期的建设以及二期的设计规划阶段。泡泡玛特为多个IP制作的动画短片也会在接下来陆续上线。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